序  言

一元始复,万象归春,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于常与友言,县有《志》则政不亡,家有《谱》则德不败。何也?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谱谍即是家谱;家若无谱,犹如国之无史,若逢四方错落、春秋崩涣而至礼法混淆、风俗乱散时,家国何在?

十五年前,曾与祖父张公讳万臣商议续立《潘庄张氏聿修堂家谱》;当时 虽有草草之书与文,却总觉来日方长,故未能细问详记,今祖父仙去,只留残《谱》。执笔续修,每逢有不明不清之处,却欲问无人,实一憾也。正如旧谱序中所言,孝从效(仿)也,元即是源(头);若无家谱,后辈必欲效无源,叫后辈中人,孝从何来?人若不效,何以成人?今,经多方考寻,终理清本支源流起落,续成此谱,使一脉归根、行思得源,慰之甚也。

《家谱》实为传家兴氏之善书也,我聿修堂一宗,自挥公创氏,留候分宗,至唐代玄真子建堂,到宋代祖张愈(字文甫)以进士身知封解州,并定居修谱始,再到明代张庆宅迁南宫张晒衣,张成祖于清乾隆时再迁潘庄,此间代有贤者,那怕无大贤大业立于世,亦有淳风淳德传于时,在有《谱》,故逾六代家风不遗,直至民国初,家布仍存,然,家谱已佚。

若不知而不修谱,是为人不明;若知之而不修谱,是不明为人。一部《家谱》,新修也好、续修也罢,时于境迁、总有变异,但其承前启后之命不更,扶邪归正、化润子孙之用恒发。后人能从谱中镜见先贤的种种言行、条条规鉴,后人断之辨之,近而用之创之,自能立世成人、传家利国矣!


 志和公第四十八代孙志胜谨序

公元2017年二月二日吉旦

 

0.097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