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族祖训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裏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花园里村名由来
据宗谱记载和口头传说:宋朝末年,西河林氏八郎公(闽林卅八世文德公之八子),因避战乱,携妻刘氏十娘及长子卅五郎公等,由宁化石璧村经汀州河田,移居上杭白砂背岭头幵基蕃衍。元朝建立后,社会逐渐稳定,朝廷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四世达兴公不仅艰苦创业,并协助地方兴利除弊,受到褒奖,家业发展,人丁兴旺,所生茂清、茂敷、茂森、茂山、茂荣、茂甫六子,个个成人,子又生子,子孙满堂。 为了保固身家,解决住房不足,因而大兴土木,建土楼,筑围墙,内坪种上花草树木,俨然成了花园,并用条石砌成拱形大门,外观好像城堡。
元朝至正年间,汀州河田祖居地民众,在我文德公妣汤氏墓后凿圳,文德公子孙竭力评理劝阻。在争吵中,林氏叔侄失手撞跌来到现场察看调解的地方官员郑某,毙命而招致大祸。官府要捉拿凶手问罪。直接参与此事的文德公子孙纷纷外逃,有的甚至埋名改姓,当时有林姓半条街之称的河田林氏,几乎跑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田事件”。
有的宗亲逃到上杭白砂背岭头投靠梓叔,因此白砂背岭头又成了文德公子孙避难暂居地,但也逃不了官府的追查。达兴公之子茂清公等兄弟,因官府追查“河田事件”而受到株连,还被当作“私筑花园城堡”问罪。指责说:“城堡、花园是都城、皇宫才有的建筑,林家竟敢冒犯朝廷皇上!”。
为了免遭祸害,茂清公等兄弟6个分散避难。长子茂清公离妻别子,只身逃到上杭南境 (今为永定抚市鹊坪村)一带谋生,后来改名为茂青,并再娶郑氏、詹氏,重建家室,开创新业,蕃衍后代。三子茂森公避居泮境罗家山开基。五子茂荣避居外地未详。六子茂甫避居泮境定塔,据说改姓为“凌”。
从此“花园里”的名声大振,广为流传,并取代了“背岭头”。因祸得福,“花园里”八郎公的子孙蕃衍各地,人丁兴旺。“花园里”亦成为文德公之子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和九郎或其裔孙的暂居地和中转站。
六百多年前,达兴公皆子建造的土楼虽已荡然无存,但后人一直把这个地址称为“土楼坪”。条石砌成的拱形大门,很象上杭县的“小城门”,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扩建生产队的晒谷场,才被摧毁。“花园里”响亮的名字却传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