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龛的谱牒文化
——士林谱牒软件研发的探讨
1995年我奉父命修家谱一辑,稿成已随老父飘洋过海,传檄南洋。后承村中宗贤厚爱有加,来榕邀我为村修谱,长年游子,实在是却之不恭。若说“酒约文债寻常有”,那我“小酌涂鸭可酬悠”。可这一诺,不能忘怀,弹指十五年,三度动笔,一朝研发,都无功告止。忽悠父老乡贤?非也!然商海浮沉,树欲停风不止,荜路褴褛,有词自嘲:《鹧鸪天 乙酉大年初一寻春感怀》:“当年镇东弄潮郎,天生傲骨带疏狂。曾戏龙主来去也,借他些地耕耘忙。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醉眼看侯王? 击楫商海不归路,且随落日逐朝阳。”个中诸味,冷暖自知!
这次能重新启动修谱动因是年前我泰山突然去世,尤其感受到他在弥留际眷念乡土。在我奉灵返回故家时,乡友又告知,去年乡贤往生者有二、三十之众,提及名讳,栩栩如生,音容宛在,果真应了海村依旧,人事已非! 以上故老的凋谢,都令我懊恼不已,不胜唏嘘…… 所以,自感应立即修谱,毛公有词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其一。
其二,2005年我出资研发士林谱牒,原委托的公司现在又接力深度开发,2008年前还创建“华夏同根网”,邀请我共同耕耘。
其三,2009年2月22日伟功宗长邀我务必参与重要年会,与省内外上百位宗贤共集榕城,由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林伟功会长向大会报告了,他已经作为2008年4月15日年北京组建“中华姓氏研究会”的召集人,并向中央统战部上报提案。这里体现关键的是国家政府对我们谱谍修订、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肯定,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环。随后其又获邀于4月17日、5月14日到中央统战部直接汇报福建开展海外寻根活动,参与了创建全国首家姓氏源流研究会的过程。2月22日当天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决定今年将组织举办福建省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
至于潜因,作为林氏子孙一员,对于上述三种情势岂能无动于衷?故自本会召开前,就强按臀粘席,梳理村谱,初看云里、雾里,越看越花,咬牙潜读后,始初窥门径。但觉得要修订,先要疏理,应先章有定法,建立平台,拟定目录,构屋架床,才能使修订工作在有一定品位、成一方特色的,争一流标准的环境下,去有序如期地进行。
梳理旧谱
盛世修典,是社会发展中,期希翼百丈竿头,再进一步升华村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品质,修典才会应运产生的。试问:若际逢乱世,人人都自顾不暇,会有人去召集修典吗?
所以,以前修典时至少是所在地,得在有一方平安的时期内才能完成的。初考我族人自唐末五代随王审知自河南固始入闽。“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您看:一瞬间千年走马,就到了我们这一代!
不禁要问:本族的谱牒是哪一年编制的?不知道!目前尚无谱谍实物可验证。确切几次修订? 不知道!具体还待请后贤继续考证研究。
史不核无以传国,谱不核无以传家。
我宗贤华馨兄于己巳年六月初三(公元1989年7月5日)开始编修铺谍(以下称旧谱),从他廿年前引用序文来看,有如下修谱记录:
1、在公元1590年重修。见旧谱P25页记由署名廿二世孙师齐于明朝万历十七年春季重修(查看是否叶向高中进士的次年?)。
2、在公元1669年重修。旧谱P46页记为署名会家弟黄见泰博士于清初康熙已酉年重修。
3、在公元1821年8月27日重修。旧谱P49页记为署名郑世超于清朝道光癸巳年桂月朔日重修,
4、在1934年——1941年两度重修,见旧谱P5、P6页记为乾瑜请平潭县天尾山林天竺先生于民国22年和29年两度重修。应该说明,这两度修谱仅距七年时间,天竺先生所修谱牒,总会有所凭据,内容也应教为相近,但不幸毁于日寇火灾。
5、最后一次1989年7月5日,见旧谱P6是华馨兄开始重修。于1991年3月1日前后修成,见旧谱P19辛未年一九九一年孟春端月望日卅一世孙华馨字贵忠号长勇编写。
但到底我族谱牒初编于何时?编后经过几度重修?现在都不得而知。现存旧谱是华馨兄等在没有旧谱(旧谱二十多年前文革罹难烟灭)情况下,重修成的,诸般难度不可言喻。不说先贤世系等等通过如何方式取得,就以上明清两朝及民国计五次重修的序文(这很重要),是从何取得?取得后可否查证本源,是否可信?现在都无法询证甄别了!这次修订若还是无法去考证核查,或考察后仍无新的结论,唯一办法只好先延旧说,保留史料,不能剖明的疑点,都留待后贤来处理了。
模拟探幽访古——试析断点
林圃公、宗益公
耳熟能详的“九竹仪双凤,三江起五龙”的祠堂楹联,一直在默
默地诉说前村林氏先人千年来的筚路褴褛的跋涉,持续南迁的史诗。
但何为“九竹”?何为“双凤”?何为“三江”,“五龙”是“古
笼”吗?这悬谜至关重要,有待破译!
向往蓝海的先人林圃公、宗益公父子俩,延续我林姓执着的南渡
精神,为了更好地发展,约在公元1200年后的某天,带领一部分族人自古垄村再次南迁到新安九竹山(当年是海口的镇头村,即今天的城里村),自此崛起我“九竹堂”八闽林氏一脉,肇基于城里村,到前村(东村)至今定居约八百多年。
据旧谱P53页:懿德子圃公,字伯农号十竹,生宗益,登庆元五
年进士,隐于玉融新安里九竹山。
当应该是圃公字伯农号十竹,登庆元五年进士,隐于玉融新安里
九竹山。生子宗益,字师可,淳佑七年特奏进士,广东东莞县令,加衔文林郎。
查“庆元”即南宋理宗年号(公元1195年),“隐于”,一般说
来,是人生不很得意时,圃公才会退隐林下(此后再引用旧志书记录专文说明),所以推导他隐居新安九竹山应在公元1200年(庆元五年)之后。可我认为圃公在古笼生活群体中不是失意者。自古以来,“小隐于乡,大隐于市”,古笼(古笼农耕时代是玉融第一沃土,改革开发前流传:金古笼,银作坊,珍珠玛瑙里美洋,破铜烂铁倚岭下,迁新安里九竹山不到十多公里,都属于玉融辖内,既谈不上远走他乡,也构不成“小隐于乡,大隐于市”的常识,所以迁九竹山是不具备“大隐于乡、大隐于市”的要件。可九竹山濒临海口,宋、元、明代海口既有传统上“海滨邹鲁”儒家士林的摇篮——“龙江书院”,更有繁荣的港口贸易商务环境,海外经商间,已经传来早期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及闽商文化的躁动,创造了当年极度繁华——“小杭州”。回看今日村人几乎都是侨眷后裔,可见圃公当年应该不是激流勇退,推导应是不满足于古笼单调的农耕文化的空间,去寻找一方热土,才带领族人来到九竹山,靠近海口,伺机更好发展。
所以,“九竹仪双凤,三江起五龙”得以将八百年的传承,“九竹
堂”是我族自林圃公以来最大的公约数,均都应认可的堂号,是无可置疑的,只是我等后人没有把她及早地发掘及弘扬!
传梅公
据旧谱P53页:传梅是阳泰公后裔宗益子,传梅生三子:禹臣、壮行、宜赐(前村林氏祖)。
但据林伟功先生编《中华林氏》P41页:传梅是穆公后裔梃公子,传梅生三子:禹臣(尚干林氏祖)、壮行、辉孙。
暂不说传梅是阳泰公、还是穆公后裔的巨大差异。另据林伟功先生编《中华林氏》P133页,壮行公十二岁时是南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辛卯科赐御谢(谢策也)状元,可见壮行公是公元1219年出生的。
若要说壮行公是我传梅公子,则是宗益孙。纵算清末.林有来编《龙江特志》记载(见俞答珠集校《海口志》P129页):宗益公是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中式进士,为广东东莞县令。就算他也是20岁少年得志,推导他是1211年前后出生的,与其孙是壮行公相距80年,公孙代距按常理又是太大了!
但查证明.释如一纂《福清县志略续》(见卷六P264页、257页)、清乾隆.饶安鼎《福清县志》编(见卷六P254页、261页)、清乾隆.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的《福建通志志》编都是记载:林圃公字伯农号十竹,登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进士,宗益公是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中特奏进士,《清.福清县志》。也算他是20岁少年得志,推导假设他是1227年出生的,能有比他还大了8岁的孙子叫壮行公吗?
再查长乐首址旧谱、来禧家保存引用林士彪释文的启龙、启香家谱,两部旧谱都无宗益生子传梅的记载,特别是来禧家保存的族谱,明确记录十一世是宗益,十二世是宜赐,所以旧谱是被误插进一代传梅公,才造成与尚干同宗的善意误会。
其实这也不奇怪,《宋史》上明明老令公杨业只有一子是杨延昭,杨延昭生的儿子是杨文广。但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演义》不但有杨业“七子救驾六子归”的故事,还害了部分地方,一千年来杨、潘两家成世仇,不许通婚活活生生地的惨事。至于插进杨延昭生的儿子是杨宗保、媳妇穆桂英这一代人也是善意的误会!
再说旧谱及亁瑜的家谱虽然有与尚干同宗的表述,也总是语焉不祥的,并无一口断定。所以不是宗贤要掠人之美,因为前村与尚干确有互动过从甚密宗亲间的往事,林则徐都能为湖北黄岗林氏题词“闽楚同源”联宗,像林森如此卓越的宗贤怎会舍弃同出固始的“九竹堂”一脉?更何况我旧谱是在民国元首林森主席关注其壮行公后裔下落时,才造成这同姓宗亲交流中的一宗佳话。
所以,这次研修时先于割爱,先去掉传梅公,不再延旧记了!
宜赐公、神佑公、安公
据旧谱P54页:传梅公第三子宜赐公,生进公、神养、神佑三子。
据旧谱P55页:神佑公生一子安公,安公生五子:克瑞、克瑾、克瓒、克瑜、克璁。
安公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搬迁前村的一世祖。
因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才开建镇东卫城,城建成后原来的镇头村被分割后,才相对现成城里、东村(前村)、南门、北门等地名。
这又是前村林氏(九竹堂)最重要的断点,先弄清楚旧谱P80页中西厝是否次房、夏霞是否三房、前落是否四房、新厝和旧厝是五房。反过来,查证谁是西厝、夏霞、前落、新厝和旧厝的后裔,这特别是各家各户老人都很清楚的。
1、克瑞目前后裔:
2、克瑾(西厝)目前后裔:
3、克瓒(夏霞)目前后裔:
4、克瑜(前落)目前后裔:
5、克璁(新厝和旧厝)目前后裔:
附上:《村谱质疑问题——初步归类》待整理。
组织遗物沟沉——求证断点
1、实地考察现存的早期重要段点的先人坟墓
2、查阅方志(省市县、龙江特志等)、野史、传说
3、搜集乡间俚语、生活风俗习惯,与国内林氏进行比
较,洞察迁徙路线,从本源上辩证。
5、寻找老照片及故纸片书、物件,分析推导。
6、老屋(宋、明、清厝)特征及地标性(九竹山的地
名考证,拜访海口懂地方掌故的文化名人,如请俞达珠、潘金楷先生等帮忙解译)等物件寻根。
7、拜访村中或邻村张、王及陈等乡亲,从他姓的谱
牒、佚文等求证,特别是已有六次修订者的后人家佚文等求证。
8、外访联宗,到古垄、首址、尚干、固始等等去考察,
共同探源!
总之、已今人追古人,寻遗物译往史。
上三千年谱牒不清,下三千年再谱不清?
以上三千年来,已经是再也无法谱清,如果以下三千年后还再谱不清?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修谱者的造诣缺失及担当不够。今后五十年、一百年延续再来重复前人的故事,待几位热心人修遍一次后,高搁神龛之中,那弄不清的新断点将在不断的重复中继续衍生,直到永远……
所以我提倡应请大众的参与,这原始素材的积累,真伪的辩证广度和深度都是难以实现及持续地。所以,我认为开发出有特色的大众化家谱软件,大众均可用的家谱软件是适合时代需要的,是可行的。特别是:
1、打破禁锢,人人可修谱收藏谱牒。家谱就无需像族谱永远藏娇于神龛之中,仅有族长等少数人才窥见全豹。
2、尊重现实,因全家两性、各姓都可以共同入谱共存,对是独生女家庭的尊重,是对女性包括娘家的尊重。
3、包容和谐,因各姓入谱共存,可以避免国家政府担心姓氏组织沦为单纯的狭隘宗亲组织,消弭对国家社会产生某些不良负面因素
4、各具特色。家谱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家谱软件,使各家各户都能特有历史传世,都有个人自留签名,字迹、声音图像,体现家庭各个成员的成长历史,所谓“人生百年,文章千古”,那怕富贵贫贱均可在宗族家谱传承中留下自己的轨迹,是仅任何金银财宝都无法呈现的,都无法长存的。
4、随机更新。各家各户每当人口变化,每当发现前人新的信息,都可以适时修订。
5、有了大众参与及广收藏在大众间的的家谱,还怕后世没有准确的族谱吗?
6、网上祭奠成为现实,找回失落的孝道文化。生活中“父母在,不远游”已经远去,恰恰是“好儿女志在四方” 成为现实,那“麻衣挂壁非为孝、竹杖登山是我儿。”追思对先人的感恩与孝道美德,如何召回?有了“华夏同根网”的网站,即使终年寓外、奔波的年轻游子,家中总会有会上网者,可以根据各自国家、各自民族、各自宗教信仰、各自的风俗传统习惯,春秋两度,祭奠先人,也可不分时节随时随机上网吊唁,弥补了许多有空间距离、又时间缺失者的遗憾。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细胞,共同找回我中华自古以来孝文化美德,造就生生不息家庭的和美,和谐社会就构建在其中。
多媒体家谱软件研发及使用
附上笔者2004年10月10日《士林谱牒软件开发设想》及2005年7月5日《士林谱牒软件研发之我见》两篇,随后再整合及深入研制开发。
2009年3月7日拟
2009年3月18日初稿
2009年4月28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