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迁繁衍

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五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4%左右。

江国灭亡后,江人被楚国强迁于楚国内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为楚的臣民。在战国时江人后裔江乙出任郢大夫,郢,为春秋后期楚平王所建的都城,即在今湖北江陵。这支成为楚人的江姓后来向南方移民,繁衍发展,最终在广西形成了江姓人LI的一个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陈国,今河南准阳地区,后由淮阳为中心向四方散迁,其中一支向东北方迁移到齐鲁大地。秦汉时期,江人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地区,后来向西、北、南发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迹。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纷飞,政权频繁更迭,中原地区百姓大批向东南方迁移,江姓也随这股南移之风向江东移民,定居于会稽,即今浙江的绍兴。这一时期是江姓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最终发展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唐宋之际,随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进入了赣、浙、闽广大地区,明朝时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江姓大约有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2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这五省江姓大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西、广西、四川等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浙、闽、皖、豫江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江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江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五省江姓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82%。福建为江姓第一大省,约占江姓总人口的21%。宋元明期间,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赣、苏、浙、皖江姓人口聚集地。

清朝康乾年间,四川、广西等地却因瘟疫人口大减,朝廷组织大批人口移居川、桂。江氏大量迁往四川、广西,同时还有迁往揭阳、惠州、广宁、海丰、长宁、连州、宝安、东莞、河源、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因而五华(长乐)县成为江氏各分迀地的祖居地

四、人口分布: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根据有关资科考征,江姓在中国最常见100个汉族姓氏中居于79位。五华县内郭田镇约2万人,水寨约800人,转水约1300人,华城约1300人,小都、潭下约 500人,周江约200 人,共约2.41万人。

五、堂(郡)号、祠堂与堂联:
  (一)堂号:
    五华县江氏,居住在郭田镇上江、胡华、布美墩头、凌坑、水寨赤坎、华城河亨村、转水三源洞、汤湖、小都、潭下、周江狮子石等地用“淮阳”郡号,

郭田镇下江村、庵下、横塘、水背、西陂、硿南、水寨老河坡等地用“济阳”郡号。
“淮阳”出自江氏古老发源地的郡号。
“济阳”江氏昌盛时的郡号。
(二)祠堂 堂联
   华城、郭田镇上江、下江、胡华、硿南、水寨赤坎、转水三源洞、周江狮子石、庵下均建有江氏宗祠。

1、华城江氏宗祠
   江氏在五华县华城立有全县江氏宗祠,即江氏书院,占地500多平方米。创建于明末清初,书院内设有各地祖公牌位,民国期间被洪水冲崩毁。

2、五华县郭田镇上江村江氏祖祠
   约公元1409年,江孟德嫡孙江念五郎、曾孙江伯通(大五郎)父子创建在上黄竹洋[今上江村] 上三间下游廊,堂号淮阳堂,喝形上山凤镜子穴,后依祖山上山凤坐癸向丁兼丑未前有品字塘、面前文笔峰秀丽的莲花山形势极为壮观。历经苍桑,在公元1944年重修后、经文革洗礼破漏不堪、又在公元2000年庚辰岁千禧龙年再次重修,祠貌生辉、家声丕振
联:笔花世第,谏草家声。
上厅衶龛联:愨德可赞奠基创业福泽远
孝道堪颂勤勉育才禄绵长
衶龛两侧屏:忠孝 仁义
下游廊产柱联:祖先虽远孝敬之心不能不诚
子孙若愚耕读之业不能不专

水寨赤坎江氏祖祠
   明末清初赤坎江氏创建有江氏宗祠,占地500多平方米,建基300平方米。已有400余年历史,堂号为“淮阳堂”,
3、郭田镇下江村江氏祖祠
   十四世尚瑢公创建在下黄竹洋[今下江村]的祖祠,龙发自莲花山山脉曲折多奇格局,赖布衣先生云:本要梅州作府场,谁知落在黄竹洋。形如飞龙穴,是萌芽二水护送到堂,合水丁未左库,右相重重环绕,兑文登虎榜面廉贡有余,富者万金可积,奈后人福算,正发达之时,听盲师言,攺为丑山兼艮,直至立十五年,秀才未有入过,后先祖请江西丁先生,移立寅兼甲,合成形气一格局,万古不可移,勿易信他人转移,方有发福之日也。堂号为“济阳堂”


0.0805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