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据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被楚国灭掉。江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落各地,并“以国为氏”,将江姓世代承袭了下来。可见江氏是伯益的后代,因其始祖伯益为嬴姓,故江氏源于嬴姓。

   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嬴姓都是一个贵族姓氏。比如,秦始皇就姓嬴。也有很多周朝诸侯国的国君姓氏是嬴。比如,秦国、赵国、郯国、葛国、黄国、江国、梁国、徐国、萧国的国君姓氏都是嬴。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十四个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启自黄帝传自高阳氏,由高阳氏三传而生伯益,当尧之时,举益为虞典官。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启建庙祭祀。益生三子,长子大廉封地于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元仲封地于江,遂以国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于此!周武王时,仍旧封益地,所以春秋时称江人,鲁文公四年楚国废江国为淮阳郡,江氏始称淮阳族系。

    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继续向北迁至陈留围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因黄河泛滥无常,江氏后裔又继续向江南迁移,至浙江的山阴、临安,安徽的合肥、宣城、旌德,江苏的广陵等地。还有部分江氏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唐初,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有91人,61、姓在福建落籍,其中有河南的江姓,是为江氏最早入闽者。
   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开封),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104世祖江塙迁入江西,选择都昌林塘开基,江塙为江氏江西始迁之祖。传至109世江晔(号文明)生三子:万里、万载、万顷。,江万里讳临号古心,于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岁、参知政事五年、累官尚书入丞相、六年时忤贾似道出知福州、未及三年归家达沼、及元人陷饶州曰∶大势不可为、吾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率家人赴止水而终、积尸如迭、赠太傅益国公、谥文忠。公生于宋宁宗嘉定泰三年癸亥岁、终年七十三岁、系宋恭宗德祜元年乙亥岁殉国。长子江镐公 字 国统 号 义斋 举秀才授通判遭乱投沼而终赠翊德侯 谥 武烈, 生 一子 兴祖 住江西饶州、其子孙昌盛科甲联芳、后又移江西泰和等处次子江 铸 公 字 国通 号 直斋 受荫恩生授承务郎叔万载扶帝昊入闽 生二子 长 承祖、 次 肇祖 移居未详、三子江 镗 公字国雍 号 侃斋 受荫行孝举授功德郎与顷公长子奇次子铜同住汤阪里、有季子名淑新复迁海澄县、四会县江日新宋朝驸马系镗公之子。
    万里公次弟万载讳亿号古山、官居锦衣卫摄中军事,生二子:长钲。钥生四子日尧寿、尧助、尧义、尧勇。钥字国器号慎斋与弟同居同安。后钲迁惠州河源县,钥长子尧寿生五子:佛元、佛智、佛佑、佛护、佛才。大明洪武初抽军,兄弟逃散分居,惟佛元、佛智赴义应役。遂分军民两籍,往洪水桥。佛佑迁漳浦县二十三都硕辅之滨住(即今龙海县港尾乡石埠村);佛护迁海澄三都前庵住;佛才迁漳浦之二十三都南江桥住焉;钥次子尧助迁泉州驿口。钥三子尧勇字仲仁,元末移居南靖雁塔集贤里。
    万顷讳伯孝号古崖。明经乡举、授翰林中书,官至户部左侍郎〔延平府〕,元人破南剑、公竞殉国。生二子一锜号祥斋 号安南,二子避居汤阪里【福建延平府】。锜号祥斋〔河源谱曰敬忠〕其子濯新至泰定元年(1324) 甲子岁自汤阪里迁移海澄龙井、濯新之子孟德避洪武抽兵移潮州潮阳〔福建谱日海阳〕县仙洞横坑(今丰顺县丰良镇璜溪村),至明朝洪武1380年间、江孟德嫡孙江念五郎转徙迁广东长乐泉沙约上黄竹洋(今五华县郭田镇上江村)。大五郎〔伯通〕公留居上黄竹洋(今五华县郭田镇上江村)及湖华、布美等地、其裔孙还有在清朝康、乾期间又徒迁南、广西、四川及广东境内惠州归善白芒花、良化、潮州城、连州白虎墟、揭阳等地、清末民初和解放后迁往江西、福建、梅县、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同时从长乐泉砂约黄竹洋分迁有∶大一郎〔文通〕公妣王氏二娘移居长乐横陂开基、其裔孙主要分居在本县华城河亨村、水寨、转水三源洞及顺、河源以及广西、四川等地;大二郎〔法通〕公成化三年自上黄竹洋移居到永安[今紫金]石公神榄柑(临江)开基、大三郎公自上黄竹洋移居惠州长宁中信(新丰县)居住又闻广宁亦由长宁分去;大四郎〔伯海〕公原居住下黄竹洋图围里(今五华县郭田镇下江村)与玉子凹下(今五华县双华镇龙狮礤村)、后至十四世成九公在康熙甲子年间移居海丰右奎[原名龟](今广东省汕尾市东涌镇石奎村)开基;大六郎〔伯淳〕公移居兴宁水口圩后,浩公移入大村陶排上,法通公又移到塘角等五房。随后,江孟德三子江顼(号三郎),由五华〔长乐泉砂约黄竹洋〕迁入永安乌石约杜田村(现紫金乌石书田)开基。次季德移居诏安,迪德住兴化、明德住福州大义乡。

三、迁入五华概况

   迁入五华江氏均为江氏109世江晔(号文明)之后裔。
   明朝洪武年间(约1380年),一百一十三世江孟德兄弟因避洪武抽军迁入广东海阳县仙洞横坑(今丰顺县仙洞横坑),后江孟德嫡孙江念五郎又转徙广东长乐泉沙约上黄竹洋(今五华县郭田镇上江村)。大五郎〔伯通〕公世居上黄竹洋(今五华县郭田镇上江村)及湖华、布美等地;大一郎〔文通〕公妣王氏二娘移居长乐横陂开基,其裔孙主要居住在水寨赤坎、华城河亨村、转水三源洞、汤湖、小都、潭下;同时迁来广东长乐周潭约的文质公、河源、永安(紫金)、兴宁、海丰五房。随后,永浩、永澄、 江永濡其妻黄大娘(负其夫骸)生 子 一 宗 璘 二 宗 泰从福建上杭经大埔在明弘治年间于下黄竹洋(今五华县郭田镇下江村)开基,其裔孙主要居住在郭田镇下江村、庵下、横塘、水背、西陂、硿南、水寨老河坡等地

0.065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