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篇

 

柳宗元.jpg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柳下惠.jpg

柳下惠(BC 720年—BC 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创始人。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人物思想

柳下惠春秋时期人。名获,字子禽,又号柳下季。鲁国人。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曾作过法官,坚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见《论语·微子》)。因处于“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与道家有一定联系,表现出雌雄如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上》)。即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对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同上),即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穷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止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战国策·齐策四》)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诸侯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人物生平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

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后裔播迁四方,其后人聚居的地方,多有其庙祀,往往被附会成其故里。

柳下惠生于山东平阴。

清嘉庆李兆洛纂《风台县志·营建篇》载:今平阴县展洼村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凤台县志·营建篇》“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展洼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

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柳下惠逝于山东新泰。

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姬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年),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论语记载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记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时下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诗经记载

柳下惠被中国历代广为人知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其他记载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墓(和圣墓),位于山东柳里以北。最早关于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人物年表

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

公元前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

公元前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

公元前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

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

公元前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

公元前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

公元前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

同年,生长子

公元前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

公元前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

公元前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

公元前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

公元前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

公元前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

公元前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

公元前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

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

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公元前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

公元前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

公元前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

公元前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

公元前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

公元前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

公元前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

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

亦臣之所难也。”

公元前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

公元前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

公元前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

“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

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

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

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

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

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

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

乃许为平而还。

公元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

公元前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湣)公之上,

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

人物评价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性为人正直、意志坚强之外,另一个则常被笑谈或讽刺为男性性无能或者性冷淡。

柳世隆(442年-491年),字彦绪,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人,南北朝时期宋、齐大臣,尚书令柳元景之侄。

柳世隆早年曾任上庸太守,后起兵响应宋明帝,历任尚书仪曹郎、太子洗马、前军长史等职,与后来的齐武帝萧赜结下深厚的交情。沈攸之造反时,柳世隆扼守郢城,使其不得东下,后被召回朝中,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封贞阳县侯。

南齐建立后,柳世隆历任南豫州刺史,南兖州刺史、侍中、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湘州刺史、尚书令,进爵贞阳县公。

永明九年(491年),柳世隆病逝,追赠司空,谥号忠武。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柳世隆年轻时很有风度,深得伯父柳元景宠爱。在柳元景推荐下,柳世隆得到宋孝武帝的召见与称赞。

458年(大明二年),海陵王刘休茂出任雍州刺史,征辟柳世隆为主簿。后来,柳世隆由抚军法曹行参军改任上庸太守,孝武帝还将柳元景曾担任的虎威将军封授给他。

465年(景和元年),柳元景被前废帝杀害,而柳世隆因远在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得以幸免。

回朝任职

不久,前废帝被弑杀,宋明帝继位,并为柳元景平反。当时,各地藩镇不服明帝,纷纷起兵反叛。柳世隆因感激明帝,故而在上庸起兵响应朝廷,结果在襄阳万山被孔道存击破,只身隐匿在民间。

柳世隆兵败后,母亲郭氏、妻子阎氏都被关押在襄阳监狱中。孔道存急于抓到柳世隆,部下士兵杀了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人,将首级送到襄阳,孔道存便给郭氏她们看。郭氏见到后,认出不是柳世隆,并不悲伤,而阎氏却大哭不止,并偷偷对婆婆道:“如果我们不悲伤,他们就会察觉,我们要大声痛哭好让他们相信。”孔道存便信以为真,柳世隆因此没有被暴露。 

叛乱平息后,柳世隆回到朝中,担任尚书仪曹郎。此后,柳世隆历任太子洗马、梓潼太守、越骑校尉、南泰山太守、东海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在担任安西司马时,与时任安西长史的萧赜交往甚密。

抵御攸之

当时,朝廷疑忌荆州刺史沈攸之,暗中进行戒备。477年(升明元年),萧赜回朝担任左卫将军,萧道成在刘怀珍的建议下致信道:“你既然要回朝,就必须找一个文武兼备又与你关系投合的人交待后事,而柳世隆就是最恰当的人选。”萧赜便推荐了柳世隆。于是,朝廷任命柳世隆为前军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不久,沈攸之起兵造反,派部将孙同、刘攘兵等为前锋,又派王灵秀等将出兵夏口(今湖北汉口),占据鲁山(今湖北汉阳东北隅),自己则乘轻舸先行到达白螺洲。当时,沈攸之认为郢城弱小,不值一攻,派人对柳世隆道:“我奉太后之命,返回京师,你跟我一样效忠国家,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柳世隆答复道:“您的用意,我早已听说。郢城不过是一个小镇,只求能够自保。”沈攸之便打算离去,柳世隆却又命人在西渚(今鹦鹉洲西)挑战。沈攸之大怒,命军队登岸作战,焚烧城郭,筑建长围,昼夜攻城不止。郢州守军在柳世隆指挥下顽强抵抗,叛军屡屡被打退。

当初,萧赜回朝时,曾对柳世隆道:“如果沈攸之造反,焚毁夏口船舰而后顺流直下,那么我们坐守空城,便制约不了他。我们要引诱他来攻城,但又不能让他很快攻克。到那时,我们内外夹击,便无忧患了。”这时,萧赜派桓敬、陈胤叔、苟元宾等八支军队占据西塞,等待歼敌时机。他又担心柳世隆危急,便派心腹胡元直偷偷进入郢城通报援军消息。

沈攸之久攻郢城不下,而平西将军黄回率军赶到西阳(今湖北黄冈),正溯江而上,步步进逼,叛军因此军心动摇,逃亡者日渐增多。478年(升明二年)正月,沈攸之部将刘攘兵用箭射信给柳世隆表示投降,柳世隆便打开城门让他进来。十九日,刘攘兵趁夜纵火烧营,率军离去。叛军见大火燃烧,随即溃散,将领也难以控制局势。沈攸之大怒,将刘攘兵的侄子刘天赐、女婿张平虏斩首,仅率数十骑逃回荆州,后在华容自缢而死。

入仕南齐

沈攸之死后,柳世隆入朝担任侍中,改任尚书右仆射,封贞阳县侯。不久,柳世隆出任左将军、吴郡太守,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

479年(建元元年),萧道成受禅称帝,建立南齐,是为齐高帝。柳世隆被起复为使持节、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进爵贞阳县公。480年(建元二年),柳世隆进号安南将军。不久,齐高帝将豫州与南豫州合并,任命柳世隆为后将军、尚书右仆射,但是柳世隆没有接受任命。481年(建元三年),柳世隆出任使持节、安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482年(建元四年),齐高帝驾崩,皇太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加柳世隆为散骑常侍。483年(永明元年),柳世隆入朝任侍中、护军将军,历任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 

晚年生活

486年(永明四年),湘州蛮人发生骚乱,柳世隆以尚书左仆射的职务总督诸军讨伐,并被委任为使持节、镇南将军、湘州刺史。柳世隆讨平蛮族后,在湘州建立宅邸,经营家业,遭到中丞庾杲之的弹劾,但是齐武帝没有治罪。

489年(永明七年),齐武帝再度征召柳世隆入朝,任命为尚书令。不久,柳世隆因病辞职,改封左光禄大夫、侍中。

491年(永明九年),柳世隆病逝,时年五十岁。齐武帝得知后,赐东园秘器、班剑武士,追赠司空,谥号忠武。492年(永明十年),柳世隆与褚渊、王俭、王敬则、陈显达、李安民一同配享太祖庙庭。

人物评价

刘骏:三公一人,是将来事也。

萧赜:故侍中左光禄大夫贞阳公世隆,秉德居业,才兼经纬。少播清微,长弘美誉。入参内禁,出赞西牧,专寄郢郊,克挫巨猾,超越前勋,功著一代。及总任方州,民颂宽德,翼教崇闼,朝称元正。忠谟嘉猷,简于朕心,雅志素履,邈不可逾。其昔在郢,诚心夙悃,全保一蕃,勋业克著。

萧子显:文以附众,武以立威,元帅之才,称为国辅。沈攸之十年治兵,白首举事,荆楚上流,方江东下。斯驱除之巨难,帝王之大敌。柳世隆势居中夏,年浅位轻,首抗全师,孤城挑攻,临埤授策,曾无汗马。勍寇乖沮,力屈于高墉;乱辙争先,降奔郢路。陆逊之破玄德,不是过也。及世道清宁,出牧内佐,体之以风素,居之以雅德,固兴家之盛美也。 

李延寿:世隆文武器业,殆人望也,诸子门素所传,俱云克构。挺然自立,不与众同。虽门势子弟,独修布衣之业。及长,好读书,折节弹琴,涉猎文史,音吐温润。

0.1094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