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1.战国时期蔡人的迁移

蔡国遭受姬旦冤枉以后,被取消“祭”国,成王执政后改封“蔡”国,封地在今天的上蔡一带,这样蔡国就处在姬旦的鲁国、郑国和楚国的交接部,土地贫瘠,加上春秋战国的封国之间的不义战争,蔡国成了楚、郑、鲁之间的战场,蔡国被迫不断在河南、安徽之间迁徙,因此积贫积弱,国人随着国家的迁徙,颠沛流离,逐渐衰落。公元前521年,蔡平侯卒,其子朱继立,遭东(悼侯)攻击,朱投奔楚国。公元前491年,蔡昭侯被反对东迁的人射杀,参与弑君行动的公孙辰奔吴。次年,又逐大夫公孙猎出奔吴国。蔡国迁下蔡时,不愿居淮南低湿之地的部分人逃依楚国,有的南下楚、吴,有的迁到了秦、晋、齐、燕等国。这些远走他国的蔡国人都以蔡为姓,形成了较早的蔡氏。至下蔡国亡时,蔡人足迹已达今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贵州、江苏等地。据《上蔡县志》、江西《瑞州府志》以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等县志记载,楚灭下蔡后,蔡侯齐携下蔡族人逃亡至江西今上高、宜丰、万载三县建都望蔡,后改置望蔡县。又有蔡人在今湖北巴东和始建一带复国,至楚宣王八年(公元前362年)时为楚所灭。楚悼王时,用吴起变法开发南方,先前迁于楚地蔡甸(今湖北汉川)的蔡人,被再迁于高蔡(今湖南常德),建立高蔡国,后又为楚所灭。高蔡国亡后,部分蔡人溯沅水而上,西迁于贵州,散布于20多个县市,融入西南各个少数民族,其中最著名的称“蔡家苗”。  

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隐居中原各国,分迁于秦、晋、齐国,因为,蔡氏为祭祀官的文化家族,在各个国家都发挥了很好作用。如晋太史蔡墨、秦相蔡泽、楚大夫蔡鸠居、齐大夫蔡朝。在中原的以固始蔡氏为典型,到汉代有蔡邕、蔡琰、蔡冒、蔡勋,晋代有蔡谟,南朝有蔡廓、蔡景历,唐代有蔡允恭。 

2.秦汉以后蔡人的南迁

汉魏以降,蔡氏播迁融入中原四次大规模移民之中,向南方迁徙。在中国南方形成大族。 

第一次是永嘉南迁。西晋末,皇室内讧引发“八王之乱”(291年—306年),直接招致了永嘉(307年—313年)年间的民族斗争。以匈奴、羯、鲜卑、羌、氐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举兵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中原百余大族相率南奔,大批百姓跟随过江,先后近百万人。当时居于济阳郡一带的蔡氏家族有多人随晋室南渡,后播于江浙一带。济阳考城人蔡谟就于此间“避乱渡江”。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规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因此蔡谟被视为济阳蔡氏南渡始祖。永嘉五年(311年)二月,刘聪遣石勒率部南进,破新蔡城,擒杀新蔡王司马确,将部分县民徙迁宛中(今南阳),侨置新蔡县。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以永嘉之乱流徙到南方的新蔡人,于九江王黥布旧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侨置新蔡郡。刘宋泰始五年(469年),以新蔡、阳、东苞信、西苞信、固始五县流民于今固始县城侨置南新蔡郡。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武帝以新蔡流民于古潜邑(今安徽霍山县下埠侨),侨置新蔡郡。就在此时,有蔡天师与葛洪入闽宁德霞浦一带修道炼丹,这是最早入闽的蔡氏。他的子孙至今分布在福安和闽粤赣各地。

第二次是唐初平定“蛮獠啸乱”时期。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州、潮州一带原住民(时称“南蛮”或“蛮獠”)与汉族矛盾激化,由打家劫舍发展到陷城略地。高宗皇帝命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部将五千府兵平乱,后又命陈政之兄陈敷、陈敏率军增援,历经十余年逐步平定动乱。陈氏祖孙五代治理闽南,促进了闽南开发和漳州建置。安史之乱发生后,又有许多中原百姓陆续前往闽南,投奔陈氏政权。前后百年间由中原陆续迁入的百姓当在万人以上,但留下姓名的不多。其中军官有府兵校尉蔡长眉和队正蔡彧带领蔡氏子弟兵入闽。子孙主要播迁闽粤的漳州、潮汕以及越琼台各省和海外各各国。  

第三次是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爆发(875年)后,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加入义军。后王潮被推为首领,于景福二年(893年)攻下福州,统一全闽,被封为福建观察使。王潮病逝后,其弟王审知继掌军政大权,开始对福建进行大规模治理和开发,中原一带及李唐旧臣纷纷前来投奔。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中原将士及士人万人以上,其中蔡姓不少,而确切人数已无法统计。次年,戈阳令蔡炉与其妹夫刘祥、连襟翁浩帅领53姓入主建阳。他们与唐初随陈氏父子入闽的蔡氏混为一体,其中受封各类达官显贵的有数十人,发展成为福建大族。子孙播迁闽粤赣粤琼台以及湖广四川和海外各国。

第四次是宋室南渡。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为避金兵杀掠,中原百姓又一次大规模向江南徙居,繁衍于吴越地区,其后有迁至安徽凤阳、泗州、亳州者,也有迁往福建、广东诸地者。建炎间随宋室南渡的不仅有蔡氏达官显贵,更多的是大批没能留下姓名的老百姓。他们辗转南逃,备尝艰辛,其后代散居于江南各地。特备是南宋灭亡后,蔡氏又大规模播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海外。 

明代,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北方蔡氏也随波播迁。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福建蔡氏有许多随迁,客家蔡氏占很大比例,湖南蔡氏蔡和森就是其中一族就是从福建签到内地。

3.蔡氏族人播衍海外

宋代蔡氏已经分布在台湾,宋代福建管辖范围达到澎湖和台湾中南部的笨港,闽南蔡氏不少以及播迁台湾。宋朝灭亡,蔡氏为保卫大宋被元军追杀流亡台湾和海外。

明初,蔡氏族人开始大规模向海外迁徙。明代洪武年间“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就有蔡襄裔孙蔡崇,后为琉球蔡氏始祖。此外还有蔡宗贵、蔡尘、蔡温等,蔡崇的后代后来担任中山国的国王,隔了一段时间,中山国并吞其它3个王国,蔡崇的后裔因此成为琉球及钓鱼岛的掌权人。

明天启至崇祯年间,福建灾荒,漳泉两府灾民相率渡海到澎湖谋生,同安蔡鸣震随迁澎湖。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军中有礼官蔡政、掌稿参军蔡鸣雷、察言司蔡济和蔡汉襄、右卫镇蔡文,水师五领蔡仲琱、卫理蔡云、中提督右镇右营蔡穆、副将蔡恺、内司镇蔡翼、果毅后镇下司总蔡明、侍卫右协蔡智、侍卫骄翌营蔡添、果毅中镇下守备蔡兴,果毅后镇下都司蔡珀等,后留居台湾云林、屏东等地。清代,由福建、广东迁徙台湾的蔡姓族人更多。南明永历年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台湾许多书籍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台湾的许多历史与蔡姓都有很大的因缘。清道光二十四年,台湾澎湖地蔡廷籣为 “开澎第一进士”。

宋代蔡氏进入东北亚的高丽、日本、琉球和东南亚越南、泰国各国经商或为官。明清时期,也有诸多蔡姓族人迁徙其他国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以及日本为多。 

0.109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