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子沱的传说

  江田村是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的一个行政村,因为一块“稻田”而得名于此。“稻田”不大,每年只收获得了上十挑谷子。缘于“稻田”的形状,这块田的名气可不小,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路过者,无不注足问一问,看一看,心生感叹。

古老的永宁河水从川黔交界之地一路流来,向东奔去,行经数十里,弯弯拐拐无数,流经此地界,河道猛转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大大的回水沱,当地人曰:泡子沱。早年,泡子沱景色十分奇特。奇就奇在河道湾湾那一沱泡子上。据说永宁河一弯一拐形成的那个回水沱里,常年有一滩白色的水泡子,大小有睡觉时用的竹苇子那么大的一团。那团泡子十分神奇,无论天干还是大河涨洪水,大小仍旧保持那么大,不散去,不增加,上百年来一直如此。“泡子沱”这名字当真是名副其实。据当地上了年岁的老人讲,那团泡子与江田关系密切。

泡子沱岸边就是那块被人称着“江田”的“稻田”。 整个岸边像一只大大的螃蟹,活生生的伏在那里,就要爬入永宁河中。细细看来,螃蟹有眼睛,有嘴巴,有脚。螃蟹好似从山里一路爬出来,经历了千百上万年,也经受了千锤百炼、千辛万苦,用尽了千方百计,好不容易爬到了永河边,借此方美丽山水歇歇气,松松筋骨,想从永宁河一路爬入长江,再出海成精,修成正果。可是螃蟹在此一歇就是多年,据说泡子沱里的那团白色水泡子,就是螃蟹长期出气呼吸时吐出的水形成的泡子。螃蟹整日吐着水泡子,所以泡子沱那团泡子风吹不散、雨打不熄、水流不走,也就成了永宁河上一道绝世美景。

古时的永宁河曾是长江水系中一条重要航道,滇东、黔北山区的煤、硫、山货等很多大宗物资,都需经永宁河的支流两河河和大树河运至叙永县中转后,再借永宁河道入长江出川,叙永县城也因永宁河而一度辉煌。许多船只、竹筏借河水顺流而下,每至泡子沱水域,若无经验掌控好行驶方向、不借助外力辅助,总会在泡子沱来回旋转,永远出不了泡子沱。因而许多船只,也就借此在这里选择休息调整,长久以来,就形成了另一地名“码头”。泡子沱的左侧靠前有一小溪注入永宁河中,小溪入河口处,就形同螃蟹的一只张开着的大脚丫。因上岸休息的人多了,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大家就在螃蟹的大脚上架了一道竹木桥。

如今螃蟹的嘴里,埋着雍家祖坟。相传雍姓家人一祖先离世,为了选择一块好的风水宝地,后人就找到阴阳先生四处择宝,后就选择了螃蟹的嘴口。据说现今的坟地,原本左右侧都是一块稻田,开同螃蟹的两只眼睛,坟地是一滩沼泽地,长年累月都在从地里冒出一滩金黄色的水,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在太阳的映射下了,那一滩金黄色的水总是闪闪发亮,永不消失,当地人也无法在此地种植庄稼。当时的阴阳先生给主人讲,放心把祖坟埋于此,保准三天后,此地就会干枯、干燥起来,人也可以靠近。没想到把雍氏祖先安葬下后的第二天,坟的四周就真的没有水再流出,地面也开始干燥起来,第三天已经可以轻松靠近坟的周围。

在泡子沱的右侧,即永宁河的下游,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伸入河中,形如一只老鹰,大家就给其取名老蛙石。因石头将河水挡住,再次让河道形成一道小小的河湾,恰似螃蟹的另一只张开的大脚。河道再往下走就是鸭音滩,河水流出泡子沱,突然出现一险滩,有的船工因费力将船刚划出泡子沱,正有歇歇气的想法,麻痹大意的船工们有不注意航行的,长此以往,许多船只航经此滩,就会出现破船、撂船在滩的现象。久而久之,人们都认为是这只螃蟹在兴风作浪,后来就又在螃蟹的另一只脚上修了一座灵观菩萨,坐阵鸭音滩口,以祈求保佑大家的安全。

天长日久,年复一年,曾经涨洪水时螃蟹借机动了一次,把桥整倒蹋了,灵观菩萨也震坏了。但螃蟹左侧大脚上原来的竹木桥确修建成了一座大石板桥,嘴里的土坟也因听信外人的鼓吹,修成了一座大石坟,重重的压在螃蟹嘴上,久而久之终究克制住了这只螃蟹。往日活灵活现,灵气十足的螃蟹,现早已变成了一只残废之物,没了往日的灵气。如今的泡子沱,那一湾水还在,但河面水泡早已经不在。河中的水泡虽然不在,但现在的泡子沱确变得更加美丽,水更清、岸更绿了。空中俯瞰,山水相连,河畔青绿宽广绵长,泡子沱好似一轮圆月挂在一条碧绿透亮的绸带上。


0.2537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