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氏源流

远古时的燧人氏。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生活在滑水一带的一个原始部落伏羲氏,太昊后裔少典,从滑水河中游,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向东迁徒到姜水一带定居。古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形成部落群居地,国语云,少典娶有娲氏生炎帝、黄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炎帝为姜,黄帝为姬,以上来自中国文明史。由此可见,炎、黄二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典少部落不同的分支,同是太昊伏羲的后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经云,黄帝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轩辕乃姬姓。

神农氏的后人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伐他们,据史记索引考证,黄帝少典乃诸侯国号,非人名矣。国语云:少典娶娲氏生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相承,如五帝本经说,间隔八帝五百余年。

据当代史学家郭末若先生的研究认为,炎帝后裔主要有四支,列出氏,共工氏,四岳和台骀,颛顼时还有个强盛的部落族,共工氏,他们活动在太行山东簏,古冀州一带,共工氏首领共工,力大彪悍,欲霸九州,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发动了向颛顼进攻的侵略战争,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经云,黄帝是少典的子孙姓公孙名轩辕,炎帝神农氏部落首领之后500多年,早于黄帝,相距八代,历朝历代,中华儿女锲而不舍的寻根情结,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到鸿篇巨制的国家档案。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古籍记载甚少,我们无从考证,三皇五帝,多有史书记载,民间也多有传说,加之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文明古迹,使我们可从中理出中华文明的衍变大致脉络。三皇,古籍多主张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轩辕)、颛顼帝、帝喾(高辛)、尧帝(放勋)、舜帝、(虞舜)、燧人发明钻木取火,伏羲发明先天八卦,神农并非炎帝而是炎帝为代表的神农氏部落中的首领,追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远古的燧人距今六千年左右。

伏羲即太昊─少典─炎帝即神氏─黄帝即轩辕,轩辕─长子玄器次子昌意─颛顼─帝喾即玄器之孙─长子名絷,次子名放勋即尧帝─舜即虞舜─夏禹鲧乃颛顼之子─夏启─太康─后羿─重康─相─少康─杼─槐─芒─池─不降─扁─胤甲─孔甲─夏桀,这就是五帝到夏朝。

据史记云,商王朝的建立,自帝喾开始历经十五代即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昊─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任─主癸─天乙─天乙即成汤乃商朝的开国帝。

周王朝的建立自帝喾开始历经十七代即帝喾─后(翠稷)─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愉─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季历─姬昌,即周文王─姬发即武王,再加上周王朝统治八百余年,可以说自帝喾接位至周朝灭亡的两千多年绝大数时间里,帝喾的直系子孙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资治通鉴第一卷记载,周乃黄帝之苗裔,姬后稷之后“史记五帝本经记载,辞海云” 帝喾号高辛氏有四妻生四子,姜源生弃即后稷是周族人的祖先。

简狄契是商王朝的祖先,庆都生尧,(即放勋)常仪生絷,帝喾死后,絷接帝位,没有干出政绩,于是放勋登位,这就是尧帝,(尚书正义云)契至成汤十世,资治通鉴第一卷记载,上述历史可知,帝喾有四支直系传人,分别是部族时期或国家的形成时期的最其影响力的人物,其中三支直系对中华远古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他们分别是五帝之列的尧,建立的殷商一支,周朝后稷一支。

商王朝的建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十一世纪,成汤─外丙─仲壬─太乙─南庚─阳甲─盘庚─小辛─沃丁─太庚─小甲─雍─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太戊─仲丁─外壬─河─甲─辛─康丁─武乙─太丁 祖乙─祖亲─沃甲─祖丁帝乙─辛即殷纣王,共历二十九代。

周王朝的立建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717年。姬昌即周文王─姬发即武王─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变─历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渥。公元前771年这是西周十二代帝王。平王姬宜─桓王姬林─僖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泄心─景王姬贵─敬王姬甸。这是东周十二代帝王。接战国时期周元王姬仁─哀王姬玄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烈王姬午─安王姬骄─列王姬喜,显王姬扁─靓王姬定─赭王姬延,这是战国时期结束周朝统治至秦汉。从史记资治通鉴考证我雍氏系西伯侯姬昌之十三子,武王之十三弟姬伯,武王登基后分封诸侯,封弟姬伯在雍国为侯,以国为姓,故姓雍,根据上述我雍氏为姬姓,黄帝之后裔,乃皇族矣。姬伯号雍伯为雍氏始祖。


0.1085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