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受姓始祖名韩瑊,是战国末年韩厘王的儿子,韩王安登位时,被任命为公族大夫,与韩非共同主持朝政。瑊祖劝告韩王安不要依附秦朝,但韩王不听,便辞职隐居,以后韩王安被秦皇所掳,国破家亡,瑊祖便与妻子姜氏流落到庐江,以行船为业,用来隐蔽自己的身份。
后来,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到刺客袭击,怀疑是秦国所灭的韩国的后裔和遗臣所为,乃命令密探暗地查访,发现是六国的后裔和遗臣当即关押并处死。
有一天,天气严寒,瑊祖正停船在河岸边,密探就来到瑊祖的船上查问姓氏。那时瑊祖并不知他是秦朝的官吏,信手指着河水说:“这是我的姓”。意思是以水比喻寒冷,而“寒”与“韩”同音,原来并没有特别隐瞒。密探并不领悟,而反问道:“是姓河吗?”瑊祖也不说什么,将错就错,点头答应他。密探记完姓氏就走了。
后来瑊祖才知密探的身份和来意,大惊失色地说道:“我们家之所以不被逮捕杀害,完全是因为‘河’这个字所赐,这是上天有灵,启发的结果啊!”但是姓氏一般从人旁,不能从水,从此以后就以“何”为姓,定居在庐江,辛勤耕作,发家致富,对周围的邻居,以礼相待,庐江地方百姓都很尊重他。瑊祖夫妇均长寿,一直活到一百岁,死后就葬在庐江东乡望淮岗上,世称“何坟岗”(即现在的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何氏太始祖陵园”)。后来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何武,字君公,西汉四川郫县人。初为郡吏时,地方传颂着他一个公正办案的故事。从前地方上有个富翁,临终时因他儿子还太小,就将家产交代给他女婿掌管,并立下遗嘱将家传的一口宝剑传给他的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之后,向他姐夫要宝剑,可是姐夫不给,于是此事就闹到公堂上来了。当时何武正在此地当地方官,,这案子就到了何武手中了,何武听完他们各自的申诉,并经过调查访问后,就在公堂上作出判决,断定不仅这口宝剑要归还,而且整个家产也必须物归原主,即归还给富翁的儿子,而这十几年来女婿对家产的享用也就不再计较。这个断案的结果,获得当地老百姓普遍的赞扬,认为何武确实是严明公正,为民作主的好父母官。
原来,这个富翁早已看出他女婿平常为人的险恶居心。他不把整个家产写进遗嘱传给他的儿子,是因为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女婿为了取得整个家产可能谋财害命,危及他儿子生命的安全。为了保护儿子他只传宝剑不谈家产,相信将来等儿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公正严明的地方官为儿子作主。富翁的愿望让我们的祖先何武给实现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富翁多么深思熟虑,女婿又是多么贪得无厌,若是他归还宝剑,将不会失去家产。这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必然结果,贪心的人永远是毫无止境的,最终必然得寸进尺,走向反面,落得狼狈的下场。而何氏祖先何武是多么公正清明,多么聪明智慧。
史书上的何武为人仁厚,善于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他还在做下级官吏时就得到上司太守何寿的赏识,认为他有宰相器量,后来果然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大司空等高官,并封汜乡侯,与丞相孔光共同辅助汉成帝,成为西汉朝庭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人们传说:在汉武帝时,安徽庐江有一个何任侠的人,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人,除了老大的额头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都双目失明。
有一年,何任侠带了九个儿子,到了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去作客。那天晚上,他们听到父亲和刘安在堂上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什么重大事情。何氏九兄弟就躲在屏风后而偷听,才知道刘安要谋反。九兄弟认为这是叛逆行为,便苦苦劝告父亲千万不要和刘安合谋。可是父亲说啥也不肯听儿子们的劝告。这可把九兄弟气坏了。当天夜里敲响二更,他们撬开窗户,悄悄地从屋后逃了出去。第二天,等到何任侠知道的时候,九兄弟早已不知去向了。
何氏九兄弟历尽千难万险,翻过巍巍的武夷山,涉过滔滔的闽江水,经过了福州的鼓山,福清的石竹山等地,来到了仙游县海滨的一个地方。这时秋已深了,只见满山遍野的枫树,叶儿艳红欲滴,胜过二月的鲜花。老大心中无比喜悦,把见的到的情况告诉弟弟们。大家都感到欣喜,决定当晚在这里过夜。他们采来了枫叶,折来了枫枝,不一会儿就在山顶盖起了一座红艳艳的,别具一格的枫亭。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叫做“枫亭”。
第二天,天刚黎明,快乐的鸟儿在林间叽叽喳喳地叫着,何氏兄弟早已起来了。他们离开了枫亭,一直往北面的方面走去。经过一天的旅途跋涉,已是傍晚时分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如海龟的小山,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郁郁葱葱。山脚下,一条清清的小溪,欢快地向东流去。眼看山水如画的美景,老大高兴极了,连忙拉弟弟们的手,来到溪边。大家忘记一天的疲劳,捧起清凉的水,咕咕噜咕噜地喝起来,只觉得一股清甜的味道沁人心脾。最小的弟弟喝完水,又伏在溪边洗脸。忽然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眼睛睁开了,这可把大家乐坏了,争先恐后捧起水往眼里洗。不一会儿大家的眼睛全睁开了,见到了光明。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传说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仙水村。人们还在溪边建了一座洗睛亭。
何氏兄弟重见光明后,欣喜若狂,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当天晚上他们就爬上了九仙山,决定在那里筑舍安家。大家七手八脚忙了一夜。天将黎明时,房子快建好了。这时有几个樵夫正要上山砍柴,刚走到山脚下,只见山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他们以为山上失火,不由得大叫起来。何氏九兄弟听到山下的喊声,不知什么原因,赶忙收拾东西,往东面逃走。至今在九仙山和何岭的石头亡仍有巨大的脚印,传说这是当时他们逃走时留下的脚印。
何氏九兄弟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群山环抱,松柏垂荫。一个天然的石湖,宛如一面银白的镜子。湖的四周,怪石嶙峋,千岩竟秀,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游览胜地,何氏九兄弟被眼前的美妙景色陶醉了,从此,他们便在这里居住了下来。
当时仙游一带瘟疫盛行,灾害频繁,人民叫苦连天。可是当地官府根本不顾人们死活。何氏九兄弟知道这一情况后,深为关切。白天,他们上山采药,晚上他们在湖边炼丹。他把炼出的驱邪避瘟丹,送给有病的百姓,每人吃一粒,病立刻就好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消息越传越远,连莆田、惠安等地有病的人,也都到这里来取。从此远近地区病瘟逐渐没有了,人民益寿延年,平安无恙,九兄弟心里高兴极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何氏九兄弟不知在山上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来到了。这一夜皎洁的明月高悬空中,银光洒满大地,把群山的轮廓勾勒得分外清晰,把山巅的石湖照得闪闪发光。九兄弟临湖而坐,饮酒赏月。忽然,湖中金光万道,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刹那间,湖中跳出九条鲤鱼,身上长出了翅膀。原来,这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的丹,已经成精,要上天了。九兄弟心中大喜,每人各乘一条鲤鱼,飞上天成了神仙。听说何氏兄弟上天后,还经常显灵,保佑百姓。后人为了纪念这九位为人民做好事的仙人,就在湖边建了一座九仙祠,雕塑他们的神像。这湖就命名为九鲤湖,至今在湖的旁边还有他们炼丹留下的遗址,这里也成了闽南地区著名的风景区。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 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 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 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 ,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 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 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 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 。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 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 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 ,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 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 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 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 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 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 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