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祠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是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的。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泰伯园”。
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 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2006年0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北岸吴氏宗祠
徽州歙县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汉民族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汉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坐落于徽州歙县北岸村,始建于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时候,由吴氏族人吴应晟出资二十二万两,集资两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时占地约十亩,是目前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
吴氏宗祠是仿品官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建筑规制而建造的,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门庭为五凤楼,八字墙须弥底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
中进院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了一幅石雕的“西湖十景图”,全长约八米左右,不论是从选材还是雕刻工艺上看,都堪称徽州石雕的一绝。徽州石雕始于汉代,鼎盛于明清,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复杂。主要是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书法等为雕刻的题材,而以人物故事和山水为雕刻题材的很少见。吴氏宗祠的这组石雕,就是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为题材雕刻的。制作者采用平面雕、浮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是吴氏巨商吴应晟为了让走不出大山的人们认识世界,特别花重金,聘请黟县石匠余尚相,落脚在杭州,经过半年的临摹,回到徽州后雕刻而成的。故西湖十景全面而真实,生动而俏丽,是新安画派山水技法和汉族石雕艺术的完美结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吴禄贞墓
吴禄贞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内西北侧的小土山上,占地约150平方米。
吴禄贞(1880年—1911年),字绶卿,湖北云梦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参加兴中会和华兴会回国后,曾任新军第六镇统制。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滦州约蓝天蔚、张绍曾等举兵反清,又回到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军联络,组织建立了燕晋联军,策划北方新军起义。1911年11月7日,被袁世凯收买的侍卫长杀害于石家庄。
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下令对吴禄贞以陆军大将军例赐恤,并将其遗体安葬在他殉难的石家庄火车站院内。1982年3月墓迁,建于长安公园内。墓地前部,是用砖石垒砌的长12米、宽6米的墓塔基石,台上矗立3座坐西向东的汉白玉墓塔。正中一座镌刻“故燕晋联军大将军绶卿吴公之墓”14个镏金大字。整个墓区松柏青翠,庄重肃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吴承恩墓
吴承恩墓位于淮安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东堤东的南干渠东边。
1974年12月,吴承恩及其父吴锐之墓同时被盗。由于当时调查人员只见到《先府宾墓志铭》,未能见到吴承恩的棺材,故不知吴承恩的墓已被掘。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寻访吴承恩墓地,在马甸乡找到了吴承恩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于是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当即清理了墓穴,并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征用下来,在四周挖小渠环绕,建为吴承恩墓园。
吴承恩墓园呈方形,四周以小水沟与外界相隔,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基封土直径为5米,高1.5米,墓前竖有1.5米高的石碑,上刻有阴文“荆府纪善吴公承恩之墓”10个字。墓南10米有4柱3门带脊檐的牌坊一座。柱高8米,横坊书有楷书“吴承恩之墓”5个字。墓西有古式凉亭一座,四角飞翘,可供游园者小憩。亭之北为甬道,甬道北尽头则为出入墓园之门。
吴承恩墓东北3米处,为其父吴锐之墓。墓园植有蜀松,垂柳数十株。吴承恩墓,1987年9月与其故居一道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泰伯墓
泰伯墓位于江苏无锡市鸿声镇(今鸿山镇)鸿山。
2006年,泰伯墓及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2月25日,鸿山泰伯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无锡唯一一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和“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荣誉于一身的旅游点。
据传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成为吴国之君。死后葬于鸿山。鸿山又名古皇山,故此墓亦称吴王墩、皇陵。墓在山南麓,依山建造。上面是坟冢,平面圆形,直径约3米余,周围筑青石块护墙,顶部用土覆盖,高约2米多。前有石望柱一对,各雕石狮一只。向下是四角攒尖式的四棱碑,正面刻”泰伯墓”三个篆体大字;其侧有泰伯墓碑记两块,一是明弘冶十四年(1501年)立,一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刻。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牌坊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的享堂。墓由下至上,用平台和石阶将各个单体建筑和石刻等连成整体,四周筑围墙,占地3亩左右。墓地满山林木,山下遍地庄稼,景色非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