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宋·吴说

吴说



吴说

《门内星聚帖》(局部)行草书 纸本 25×45.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门内星聚长少均叶多庆桐川岂无所委奉不鄙一二疏示老兵偶二三辈遣出取亲旧未还朝夕遣往顷 见老兄有玉界尺(上有刻字者)欲求一条助我几间清致素辱眷予深想不我靳尝求一物为报顷在括苍赏作 诗欲匃辍此物其卒章云磊落贤公子宁求善价沽朝夕捡寻录寄适在报恩办道场上状崖略且践不重 幅之约也说再拜

《门内星聚帖》,14行,140字,信札,信中言及求五界尺等事。裱边有翁方纲跋一段。本幅上有江德量、成亲王永瑆等家的监藏印二方,半印六方,跋纸上印 —方。

此帖率意而书,无拘无束,笔法劲利清瘦,刚中有柔,笔致有兰亭雅态,技巧性很强,布势如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可见吴说的功力不浅,刻意求新。清安岐《墨缘汇观》云:“行草书14行,用笔清健,兼有游丝法。”


人物简介

吴说,生卒年不详,宋代书家,字傅朋,号练塘,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之紫溪。人称吴紫溪。宋诗纪事谓为王令(逢原)之外孙。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除尚书郎,官知信州,绍兴间为尚书郎。其书楷、行、草及榜书均住,小楷有“宋时第一”之称;榜书深稳端润,行草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其独创的游丝书颇负盛名。一笔一行,游丝连绵。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称:“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宋·吴琚

《寿父帖》 纸本行草书 22.5×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书法行笔自然流畅,结体用笔均习米芾,且颇得神 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 得意书”(《墨缘汇观》)。帖中所称“阅古”,应是韩侂胄, 侂胄有“阅古堂”。吴琚在《焦山题名帖》中称其于绍熙三年 (1192年)辛亥“解组襄阳”,而此帖是官襄阳任上所作,故当 书于淳熙末年。

鉴藏印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仪周珍藏”(朱文)· “心赏”(朱文)、“朝鲜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 历代著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刻入 《三希堂法帖》。

释文:

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辞难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阅古之意 如何。今必柯定论矣。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 候回降。若省剳更迟数日,则 已到襄阳。郢去襄只二百余里,江陵亦然。岁晚客里,进退不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地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 此类也。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余希加爱,不宣。十月廿日 琚上 寿父判寺寺簿贤弟。


人物简介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元·吴镇

吴镇 渔父图

渔父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以表达作者避世遁隐的愿望,其中尤以“渔隐”的素材最为普遍。时至元代,汉族文人仕进无门,社会地位骤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于是,“渔隐”就更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其中以吴镇的《渔父图》最为典型。此画绘远山平岗、茂林溪流、钓舟渔夫。笔法圆润,墨色沉郁。图上正中草书“渔夫辞”一首,并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夫》四幅并题”,下钤二印,由此可知吴镇原作为四幅《渔夫图》,此图乃其中之代表。


人物简介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

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精书法,工诗文。

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明·吴彬

明,吴彬.jpg

《方壶图》轴 纸本设色 320×101cm 1626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作者自识:“方壶图。天启丙寅春暮,枝隐吴彬写。”钤“吴彬之印”、“文中”印两方。“天启丙寅”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

画家笔下的方壶仙山外形奇诡,山峰之间洞天别具,琼楼玉宇隐现其中,有仙人凭栏远眺,山脚下海浪拍岸,惊涛翻涌,在构图布景上突出了一个“奇”字。在笔墨运用上,此图强调了用墨之法:山岩以墨笔勾廓,皴笔绝少,而以晕染为主;山间弥漫的云气以粗笔淡墨轻勾轮廓,而在其遮掩山峰的部分则不见墨线,以渐淡的墨色使其过渡自然,极好地营造出神话中仙山云烟缥缈、变幻莫测的神秘气氛;山间杂树画法多样,并以浓淡轻重不同的笔墨分出前后层次,被虚淡开去的树丛强化了山间云雾迷蒙的效果,更突出了仙山的神话色彩。


人物简介

吴彬,生卒年不详,宇文中,又字文仲,明代著名画家,自称枝庵发僧,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万历间以能画为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工山水,布置绝不摹古,佛像人物,形状奇怪,迥别前人,自立门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清·吴宏

1.jpg

江行旅图卷(局部) 纵23.7厘米 横24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人物简介

吴宏(1615年—1680年),一作弘,字远度,号竹史、西江外史。江西金溪人,移居江宁(今南京)。

吴宏自幼好绘事,自辟蹊径。顺治十年(1653)曾渡黄河,游雪苑,归而笔墨一变,纵横放逸。画作大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及仰慕的桃花源仙境,构图疏密相间,气势雄阔。与龚贤、高岑、樊圻、邹喆、叶欣、胡慥、谢荪合称为“金陵八家”,在八家中画风最为粗放,浑融无际,任凭想象,景色细致苍郁,充满了生活气息。偶作竹石,亦有水墨淋漓之致。周亮工赠诗云:“幕外青霞自卷舒,依君只似住村虚,枯桐已碎犹为客,妙画通神独亦予”。

0.0794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