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黄氏家庙
丰州燕山黄氏家庙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家庙有102根立柱,这是泉州建筑中极为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
庙宇坐西向东,三进十间张结构,庙面宽15米,门庭开三门,保持明代建筑风格,为南安名祠之一。
走近庙宇,只见正门匾额镌刻“黄氏家庙”四字,那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墨宝。侧门拱柱上有对联——燕北山川钟间气,闽南德泽有遗思。宽敞的天井种植有常青柏和桂树,虽是冬日却依然绿意盎然。
让人吃惊的是,在黄氏家庙的殿堂上,竟有102根大柱。家庙大殿的右壁上,有一方明代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黄河清撰写的“黄氏始祖祠堂碑记”,碑中记载这座家庙“楹以百计、椽以千计”。泉州民间因此将此庙称为“百柱庙”。泉州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说,这应该是泉州建筑中柱子最多的一座庙宇。
民间喜欢用“柱”来代表一个家族的分支,燕山黄氏家庙就是用大量的柱子来表示这个家族人丁兴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黄氏峭公祠
黄氏峭公祠,坐落在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村,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黄峭有21股子孙后裔分处各地,他们为纪念开基大始祖黄峭而在其故里建此享祠。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墙,穿斗式构架,单进殿,面开五间,为18.7米,进深共28.1米,主体建筑完整,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且具地方特色。
黄氏峭公祠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祠为砖木结构,坐东北,朝西南,有正厅、天井、廊道和下廊,左右各有一厢房,雕梁画栋,穿斗式梁架,正厅供有黄峭及三夫人、二十一子牌位。
据和平《黄氏宗谱》卷一《新建峭公祠序》,峭公祠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行一次修缮,又于民国十年(1921)重修。后由于诸多因素,祠堂破烂不堪,并挪为他用。一个世纪以来,峭公祠历尽沧桑,由于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改革开放后,不断有大量的各地黄峭后裔前来寻根认祖、祭祠扫墓。1994年,由市有关部门和当地黄氏后裔发动,成立了“黄氏峭公祠修缮筹委会”,开展联络各地黄氏后裔筹集资金工作。1995年动工,翌年夏主体建筑修缮告竣。1997年,列为邵武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峭公祠在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上,修葺一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东泰山庙
东泰山庙在山西长治县城北12.5公里的苏店镇原家庄村东隅。庙宇坐东向西,共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楼、倒座戏楼、献亭、正殿、后殿。三院两侧有钟亭、鼓亭、土地殿、小鬼楼、十美女殿、耳殿、配殿、廊庑等建筑。泰山庙是为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而营建的,创建年代无考。据正殿脊刹琉璃题记载,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清代及民国年间亦曾多次修葺,现存殿宇属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正山门三间,悬山顶。过楼居山门之后,为中轴线上第二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楼下青砖砌筑楼垛,高约4米,明间底层拱券门洞,洞门前出悬山式抱厦,四周设廊柱一周,斗拱支檐,琉璃脊兽装饰,十分精致,属清代晚期的建筑风格。戏楼呈倒座之势,与过楼连为一体。底层中辟通道,上层为单檐九脊顶戏台,清式风格。两侧分别有古楼,俗称小鬼楼、偏房,均为清末民初所建。 献殿与正殿相依,系中轴线上第三组建筑。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正殿广深各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悬山顶。正脊八条巨龙,分别为红、黄、棕、黑四色,捏制精细。
飞龙腾空,流云飞绕,具有动势。脊刹狮驼宝瓶,上置宝珠,侧面站立一武士,身着盔甲,手持宝剑,威武雄壮。 后殿系中轴线上最后一组建筑。由后殿、十美女殿、南北配殿组成。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两侧建十大美女殿。后殿脊刹下存明代琉璃题记。泰山神庙距市区很近,且在长(治)陵(川)公路边。规模宏大,建制完整,组群结合,错落有致,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