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宋·黄庭坚

1.jpg

《惟清道人帖》 纸本行书 29.3×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问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住,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少淹留也。庭坚叩头。
  鉴藏印有“缉熙殿宝”、项元汴诸印、“仪周珍藏”等22方,半印5方。
  《惟清道人帖》中作者记录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质及其与张商英(天觉)的交往。黄庭坚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宁,从帖文分析,此帖当书于其年夏日,时年51岁。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录》卷六中有所记载,俗姓陈,南州武宁(在江西)人,为江西隆兴府黄龙寺禅师,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
  此帖行书行间宽绰而字间紧密,所以笔画多取横势,结体欹侧,左低右高,有峭拔之态,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小行书的特点,为其代表作品。
  此帖为清宫旧藏,收在《法书大观册》内。乾隆帝题赞“凌冬老干偃蹇岩壑”(《三希堂法帖》卷十三可见),后此赞墨迹及清内府藏印被挖去。
  著录于《妮古录》卷四、《平生壮观》卷二、《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纸本行书 27.8×47.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往余与公寿景珍游。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今颀然在朝班。思公寿景珍不得见。每见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诸公。多学余。道。书。景道尤喜余笔墨。故书此三幅遗之。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馀。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愞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适在慧林。为人书一文字。试笔墨。故遣此。不别作记。庭坚顿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宋·黄筌

 黄筌 苹婆山鸟图
苹婆山鸟图 册页 绢 设色画 24.9 x 25.4厘米

竹石花雀学刁光胤与滕昌佑、山水松石学李升、人物龙水学孙位、画鹤学薛稷,皆能脱去古人格律,自创新意。而且,黄筌一家具擅绘画,其弟唯亮,子居宝、居实、居寀,其中尤以黄居寀的成就最大,黄氏父子的花鸟画,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其风格特点是"黄家富贵"。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诸黄(指黄氏一家)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入秋的山林,一颗颗绯红了脸颊的苹果,悬挂在枝叶间。芬芳的气味、鲜艳的色彩,招来了不少小过客们在此停留,留下了许多的斑点与啮痕。一只娇小的粉红鹦嘴,也忍不住好奇地飞了上来。它轻巧地停落在弯细的枝桠上,仰着圆小的脸蛋,摇着细长的尾巴,淘气地又蹦又跳的,好不开心!

粉红鹦嘴旧名黄头,是种可爱、善斗的小鸟。而吸引粉红鹦嘴的苹果树,传统名为林檎(禽)或来禽。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它的果实(即苹果)味道甘醇、甜美,因此常常能吸引许多鸟禽来此聚集的缘故。至于画名以「苹婆」(即柰,又名凤眼珠)相称,应是古人误题了,两者事实上并不相同。

这幅精巧的《苹婆山鸟》,旧传为五代画家黄筌(活动于903年—965年)所作。黄筌是中国花鸟画史里,开创工笔细致风格的大师,对五代到北宋初期的画坛影响深远。这幅画作虽非大师亲笔,可是无论是特写式的取景方式或是精辟入理的写实趣味,都明显受到黄筌的影响,是一幅宋代杰出的花鸟画小品。


作者简介

黄筌 编辑(约903年—965年)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五代·后蜀〕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升,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 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基本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总长约690厘米,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前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特点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富春山居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很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名家珍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研习山水画。晚年大变其法,百成一家。

《富春山居图》,体现出其线条与笔墨的独特审美价值,被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前山后山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排布。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得极为合理,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意趣。


作者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0.0943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