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陕西省阳泉市盂县城关镇西关村,香河北岸。祭祀“翊化神”,又称“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庙古称藏山庙,赵文子行祠,纪念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赵文子即赵武,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救助的那位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盂县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盂县地面上还保存九座祭祀赵武的庙宇,这山西省阳曲县大王庙里的人们依然像古人一样将赵武称为“大王”,将赵武庙称作“大王庙”。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才具有今天所见的规模,这些碑记对研究大王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人物简介
赵武(?—公元前541年) 即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赵云庙
赵云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一九九六年,正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将旧庙拆建重修,对外开放。重修之庙占地二十余亩,造型古普,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
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中,由为肃穆典雅。
现展出之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为正定出土文物。
其余木牛流马,红崖天书等无不与三国故事有关者。
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世界文明之隆兴寺、荣国府毗邻。景点聊缀,相得益彰。
人物简介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死后,为了纪念这一名三国时期的英勇大将,于是建立了赵云庙。赵云庙弘扬了我们中国民族的文化,又显示出了赵云的英勇风范。在总共1500平方米的建筑物里,用清朝的建筑制作,旅游环境也十分的好。在赵云庙里面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给人很多对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对三国里面故事的渲染,让人更能友好地回顾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赵南星祠堂
赵南星祠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东关赵家街路南。南北长二十六点八米,宽八点四五米,有瓦房两排。北房为过厅门口一间,两侧耳室各一间;南房为布瓦硬上顶正殿。正殿与门楼高墙相连,中间成一小方院。院内植松柏,并置一圆形小花池。祠堂门前有一点五米高的围墙,装有铁栅栏门。
赵南星祠堂原称赵家宗祠,是明天启年间吏部尚书赵南星的宗祠,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元年,改平顶为布瓦硬山顶。民国十三年,省政府曾拨款重修。一九八二年,石家庄地区文物处拨款四千元资助修缮。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将北房过厅东侧耳室的砖墙及北房房顶全部更新。对南方即正殿硬损处进行补修,所有的门窑及房檐下的木板油漆刷新,使其修茸如初。
现存的赵南星祠堂是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前殿为正门过庭一间向后抱厦连左右耳房各一间后殿为正殿三间,前后殿由东西两侧高砌砖墙成院,属砖木结构的硬山瓦房顶建筑。前殿左右山墙垛上镶砌的神兽祥瑞图砖雕刀法流畅,形态生动是整个古建筑精华部分。
人物简介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明代散曲作家,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汝宁推官,历户部主事、吏部考功郎中、吏部文选员外郎。
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吏部尚书,是东林党的首领之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城东南4公里元固乡西屯庄村西北。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建立了保护标志并划定了保护区。
平原君墓区南北长120米,东西阔为70米,占地面积12.6亩。自南向北序:山门殿;赵武灵王殿;赵惠文王殿;平原君赵胜殿;张懋忠所书“赵平原君墓”碑。 东侧殿: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殿 。西侧为赵文化陈列馆。
人物简介
平原君(?—公元前253年),嬴姓,赵氏,名胜。汉族,东武人,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
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著《史记》,将平原君与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外,《赵世家》、《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墓, 位于陕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 ,灵丘县名由此而来,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方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 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84年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经重修牌楼、墓丘后,武灵墓更显得气势宏伟,巍峨壮观,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面的广场名为武灵广场。
人物简介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他革新图强,实行胡服骑射,为赵国开疆拓土,使赵由弱变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修筑长城、迁民北疆、开发边地、设置郡县等重大措施,促进了华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名伟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