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赢
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以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和无私的社会贡献而闻名于世。
石赢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逐渐在商业领域崭露头角。他创立的赢石集团,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企业,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科技、教育、医疗等。赢石集团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商业领域,石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独特的眼光。他敏锐地捕捉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使赢石集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他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绿色、环保的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慈善事业方面,石赢更是倾尽所能,回馈社会。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他深知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始终将慈善事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石赢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更在社会责任方面展现了高尚品质。他的成功经验和无私奉献精神,对于当代企业家和年轻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石洛源
别名石峰,是一位在建材和建设领域有显著成就的企业家。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石洛源于1979年4月24日出生,家乡在陕西省。他拥有本科学历,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职业经历:
美丽佳建材公司总经理:石洛源在2003年3月创立了北京美丽佳建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职务。
隆佳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企业法人:2010年7月,他创立了隆佳寓石洛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企业法人。
教育背景:除了本科学历外,石洛源还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再教育项目,进一步学习了EMBA课程,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商业视野。
荣誉成就:在2008年,石洛源荣获阿里巴巴诚信十大网商之一的荣誉,这体现了他在商业领域的诚信和卓越表现。
综上所述,石洛源是一位在建材和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显著成就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不断追求学习和提升自我的管理者。
石滋宜
石滋宜(Casper Shih, 1937年1月28日-2021年4月7日),台湾省南投县人,1937年1月28日出生于竹山。毕业于台北工专矿冶科,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石滋宜是蜚声全球华人企业界的管理大师,在国际管理学界也享有盛誉。现任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及全球华人(北京)企业顾问中心董事长。
石滋宜于2021年4月7日因心肺衰竭逝世,享年84岁。
石滋宜(Casper Shih, Dr.),台湾南投人,1937年生,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1982年受赵耀东、李国鼎先生之邀,从通用电气(GE)加拿大公司去职返台,导入变革工程(Reengineering)等先进观念,并融合中国企业文化特色,取得注目成就。
20余年,奔走于世界各地,被喻为“竞争力之师”、“台湾自动化之父”。其领导的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被世界银行命名为“发展中国家辅导机构典范”。仅在台湾,每年训练人次85000,辅导企业400家。
1937年生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1972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1973年任加拿大Dunham-Bush公司副厂长, 1978年就任加拿大通用电气公司(GE)高级制造工程部经理、加拿大工商部CAD/CAM技术开发委员委员,加拿大标准局铝合金焊接技术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先进技术顾问公司总裁。有台湾“自动化之父”的雅誉,是因为在1982年返台省亲之际,向当时台湾的行政管理机构政务委员李国鼎先生简报推动自动化之重要性,而于翌年受李国鼎先生及当时台湾的经济部长赵耀东先生电邀,返台带动台湾全面自动化。 1983年,任台湾经济部工业自动化技术服务团团长,短短2年率领一批学经历俱丰的工程师,进行487项厂商之辅导项目。从而使之能在1986年新台币汇率大幅升值之下,克服经营危机。
1984年底,就任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总经理,生产力中心是台湾地区最具规模的企业训练、辅导机构,并配合台湾当局政策,接受委托执行大型项目计划。14年来为台湾企业界培训人才超过50万人次,辅导厂商近4000家。并陆续推行生产自动化推行计划、全面提高生产力运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引进服务计划等重要项目,对台湾企业转型、升级贡献良多。其中的鸿海、台积电、统一企业等已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
禀赋渊博的科技专业知识、加上良好的国际关系、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精通英日文,因此,一再为国内外机构所肯定,世界银行特别推荐为开发中国家协助中小企业升级之典范,邀请至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国,协助该国建立类似机构。由于积极参与亚洲生产力组织之会务,并拓展亚洲各国之实质经贸交流,1990年当选为亚洲生产力组织理事会主席。 1995年受台湾省省长宋楚瑜先生又敦聘石氏为科技顾问,专责督导台湾省国营事业民营化工作,石氏提出以“企业化”创造省营事业之经营价值,来替代原先变卖资产的民营化方案,获得事业员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1995年年底,荣获蒋氏科技成就奖,使得杰出华人在科技成就上获得肯定与鼓舞。1996年,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又成立“提升竞争力行动小组”,聘石氏为委员,并由民间成立国家竞争力策进会,邀石氏担任顾问。
石氏素来胸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生产力中心任内时,极力推动两岸经贸整合互补,,积极推动台商赴大陆投资。90年以后经常往返于两岸并多次应汪道涵先生、朱镕基总理等政府及地方领导邀请,就大陆经济改革及企业升级等议题提供建言。
1998年应企业邀请筹设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并出任董事长,系以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智能协助全球华人企业家,强化其经营能力,迎向21世纪的挑战。
社会职务
“亚洲生产力组织(APO)”主席 “亚洲区域训练发展组织(ARTDO)”颁发之人力资源发展奖。
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总经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教授,教授MBA“领导与变革”课程
人民大学商学院顾问教授,教授MBA“领导与变革”、“学习致富学”课程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Global Chinese Competitiveness Foundation,简称GCCF) 董事长
国会观察基金会 董事长
现代企业经营学术基金会 董事长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全球华人企业顾问中心(北京)董事长
石美鑫
石美鑫(1918年1月5日—2014年1月10日),男,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原院长,著名医学教育家、胸心外科专家,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上海医科大学顾问,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第二、三届副主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78年至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1984年至1988年任上海医科大学顾问。
人物生平
1918年1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后留任校教员。1948年起在上海中山医院开展十余项国内首创心胸外科手术,是我国心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开创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后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并担任名誉所长。
1978年至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1984年至1988年任上海医科大学顾问。
2014年1月10日14时30分,石美鑫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6岁。
科研成果
石美鑫教授曾主编《实用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图解》、《血管外科手术图谱》、《乡村医师手册》。曾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辞海》、《大辞海》、《胸部外科学》副主编。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著80余篇。其中有《血浆内皮素水平在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断肋骨和腋下中断肋骨剖胸新方法及1980例报道》等。数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培训胸心外科专业医师300多名,1961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前后共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1名。
主要贡献
石美鑫教授长期从事胸心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从50年代起就与中山医院胸外科、麻醉科医师密切合作,开创了国内十多项首例手术,在国内曾创造多个“第一”:1948年1月的肺转移肿瘤切除术;1953年的全脓胸全肺一期切除术、肺切除后胸膜成形术、异位右锁骨下动脉结扎切断术、法乐氏四联症体肺分流术、胸骨后,空肠代食管术;还有,1954年的国内外首例动脉导管缝合切断术;1957年他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施行一期根治手术,同年,在学习兰锡纯教授经左胸切口施行闭式二尖瓣交界扩张分离术的基础上,他倡导用右胸切口经房间沟二尖瓣交界分离手术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1958年4月低温麻醉心内直视房间隔缺损缝合术取得成功。尤其是石美鑫率先在国内开展低温下心脏直视手术、深低温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研制等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等研究工作获得重大进展,同年4月,他为一例印尼华侨回国求医的心房间隔缺损病人施行缺损缝闭术获得成功,这年他还与麻醉科配合,进行底温麻醉心脏内直视手术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取得满意结果。1959年他在低温麻醉并应用人工心脏施行主动脉弓全弓切除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术治疗二例梅毒性主动脉弓动脉瘤,取得满意疗效,同年9月21日至12月8日,石美鑫等在上海市六所医院为11例先天性心脏病人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9例获得成功;1960年他施行首例体外循环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缝补术;1961年他牵头与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协作成功进行了实验犬低温下多次间歇阻断血循环对高极神经活动的影响研究;1962年他应用深低温体外循环施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和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内直视瓣膜整复术均获得成功; 1970年石教授与骨科协作,进行一例胸骨柄软骨瘤病人切除术,他采取新的手术方法,将冷冻保存的胸骨柄及两侧胸锁关节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1977至1980年他应用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制成三种生物瓣膜,对108例病人施行单瓣膜或多瓣膜替换术,手术生存率达到 90.7%,取得很好疗效。
社会任职
历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上海医科大学顾问、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共全国十一大、十二大代表。
获奖情况
石美鑫教授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我国选送国际外科学会的首批会员。
石广生
石广生,男,汉族,1939年9月生,河北昌黎人,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毕业,大学学历,熟练掌握法语,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党组书记。
石广生,是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重要人物,其职业生涯贯穿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时期。1939年9月出生于河北昌黎。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贸学院对外经济贸易系。1998年3月正式出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
任内中国外贸额从1998年3240亿美元升至2003年8500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十跃居第四。作为首席谈判代表,主导中欧WTO协议签署(2000年),强调协议“平等互利”并推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他多次公开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为期不远”,并主导国内涉外经济法规与WTO规则接轨的修订工作。
获得荣誉
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2004年获法国国家功勋军官勋章,2007年获巴基斯坦新月勋章,表彰其国际经贸合作贡献。
主要著作
著:《世纪之交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
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丛书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和发展史》
担任职务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石玉林
石玉林,1936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古槐镇,土地资源与区域开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7年石玉林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1987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至2006年担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
石玉林长期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他参与了新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地综合科考,首次系统阐述土地资源的基本理论,主持并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制工作;领导多学科的“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综合考察研究项目,为新疆地区综合开发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其参加主编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石玉林的主要学术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中国首次系统阐述土地资源的基本理论,提出“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与统计体系,主持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制;推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开拓了从土地资源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系统、综合研究的新的学科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2、设计并主持了多学科的“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的综合考察研究项目,最早探讨了新疆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围绕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了重大的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区域开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3、主持多项资源环境问题综合研究,系统阐明中国资源环境特点,揭示中国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所在,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组合,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有关部门所重视和采纳。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石玉林作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友,他为该校的“院士职校行”活动牵线搭桥,提出要重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要保持产学结合、前校后场的优良办学传统。
荣誉表彰
第一届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
1988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社会任职
石玉林历任中国工程院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学会副理 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工程公司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人物评价
石玉林是著名土地资源学家,长期从事资源科学综合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宜农荒地资源、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等重大研究工程,为中国土地资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提出了资源工程学的理论框架,开辟了资源科学研究的若干新领域;多次参与和主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科学考察,为西北边疆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评)
石学敏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2025年5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针灸学专家,国医大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学敏于1962年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进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68年至1971年担任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副队长、主治医师;1971年至198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1971年担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至1983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至1987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3年至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87年至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91年晋升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石学敏致力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带动中国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2022年9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在南京天佑儿童医院揭牌。 石学敏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和"石氏中风单元疗法"两大特色疗法,主编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先后培养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580余人。
2025年5月11日1时2分,石学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石学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再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承担项目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余项。
科研成就
石学敏院士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他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二者在临床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西医结合指导了方向。
由他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项目获得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1997年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19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而在全国推广应用,2000年再次荣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他主持完成了“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血液流变学与脑血栓形成的作用机理研究”、“针刺治疗‘瘖痱’、‘类噎膈’325例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10)行为学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等2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获部级及天津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目前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他还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由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并获1996年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专利6项
教育成就
指导学生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培养中国国内外硕、博士、博士后300余名。
教育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
主要作品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医纲目》《脑卒中和醒脑开窍》《石学敏针灸学(英文版)》等著作50余部
人物评价
石学敏与银针结下了一生情缘。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多年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评)
石学敏在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弘扬祖国中医针灸学术并推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他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蜚声于世,不仅解除患者的疾苦,而且推动了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评)
石屏
石屏(1934年3月25日—2016年5月10日),江西省鄱阳县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第一设计所副所长。
石屏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进入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历任设计员、设计组长 、副所长、副总设计师,K8、K8J飞机型号总设计师;1986年被任命为K-8飞机总设计师;1992年被任命为教8教练机总设计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5月10日在江西南昌逝世,享年83岁。
石屏长期从事飞机设计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屏在主持K8和JL8教练机设计中,修改机翼前缘翼型,进行全机可靠性维修性设计(中国首次),抗疲劳设计实现了800飞行小时机体结构寿命。飞机具有显著特点,综合性能优于同类飞机。K8已批量销售中国国外,JL8填补了中国基础教练机空白,已批量销售中国国内外。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屏先后撰写了《借助国外教练机发展经验发展我国新教练机》《世界军用教练机的发展状况及我国新一代喷气教练机的发展》等10多篇论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各一次,省部级一等奖三次
人物评价
石屏为中国教练机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专家。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杰出的航空科技工作者和飞机设计专家,为航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将所有的智慧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工业,把所有对党的无限忠诚融进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中国航空新闻网评)
石屏的一生,光荣、纯粹而不乏传奇,高洁、坦荡而不乏浪漫。(《中国航空报》评)
香港动作演员——石天
石天 (1949年10月17日一2021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中国香港动作喜剧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商人。
石天三岁随父母来港定居,并受香港教育成长。1968年毕业于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演员培训所,专修电影技术与演技。一年后在文艺喜剧电影《青春恋》中担任男二,获得更多参演电影的机会。1973年主演了《桃李春风》《北地胭脂》《愤怒青年》等影片。1978年参加拍摄《蛇形刁手》《醉拳》等功夫片。1980年与麦嘉、黄炳耀合组奋斗影片公司,后扩展为新艺城影业公司。1981年主演的电影《追女仔》上映,奠定石天笑匠喜剧始祖的地位。1982年,他监制和出演动作喜剧《最佳拍档》在年初上映,让新艺城成为电影界龙头大哥。1984年,他执导和主演《全家福》,电影融合喜剧和文艺戏剧元素,成为他执导以来最卖座的一部作品;同年,他的才能得到台湾电影公司认可,邀请他到台湾为《海滩的一天》担任制片,这亦是他首次担任台湾影片的制片人。1987年,石天改变戏路主演的《英雄本色2》上映,饰演已退隐江湖多年,但被伙伴设局陷害,使他精神失常的龙四,受到一致好评,成为他其中一个至今仍深入民心的角色。1991年,在动作抗日片《财叔之横扫千军》中,饰演威风凛凛的抗日老人英雄财叔,再度突破以往戏路。之后,石天息影从商,2016年,在电影久未露面的石天,因应好友洪金宝的邀约,客串其执导的电影《我的特工爷爷》。
2021年9月,石天因患癌症病逝,享年72岁。
早年经历
石天出生于天津,三岁随父母来港定居,并受香港教育成长。
石天年幼时,喜欢看电视和阅读小说,脑海里有很多想法,所以在学期间加入了学校话剧团。在十七八岁时,积极寻找进入电影圈的方法,最后成功把握难能可贵的机会,进入邵氏公司南国实验剧团,专修电影技术与演技。
演艺经历
演艺初期
石天于1968年进入邵氏兄弟的南国实验剧团6期受训,毕业后于1973年主演了《青春恋》、《桃李春风》、《北地胭脂》等多部影片。
1973年后相继在嘉禾、许氏以及台湾长弓等影片公司任演员。23岁时他首次执导动作片《出家人》,为当时香港最年轻的导演。其后,他努力不懈地钻研戏路及演技,亦涉足幕后配音及编导工作。
1973年到1977年期间,他分别出演了52部电影,当中在1975年产量达到了15部。在这几年间,他成为了独立演员,得到嘉禾、许氏以及台湾长弓等不同电影公司的邀约。
幕后方面,他在这几年间,得到更多发挥的机会,先后担任《出乎意料》的编剧、《鳄潭群英会》的制片人、《盲女奇缘》《三德和尚与舂米六》等多部电影的副导演。
崭露头角
1978年,他出演《蛇形刁手》李师傅一角,电影开创了港产功夫喜剧片的潮流,因此大受欢迎,让他得到更多港台的电影片约,不断穿梭在台湾和香港拍戏,同年上映的作品达到12部,当中大部分为功夫武侠片。1979年,他获得更多机会,担当重要角色,包括在动作喜剧片《无招胜有招》担任第二男主角,反应和票房不俗。同年他在麦嘉导演的作品《老虎田鸡》中出演,虽只作为配角,但与麦嘉十分投契,经常聚在一起,开始酝酿往后的合作。
1980年,石天与麦嘉、黄炳耀合组奋斗影片公司,后扩展为新艺城影业公司,任演员、制片、导演。之后,曾志伟、徐克、施南生、泰迪罗宾等有口皆碑的电影人,也陆续加入新艺城电影制作团队,拍摄了大量有影响的优秀经典影片。同年,石天在主演的《滑稽时代》里扮演模仿查理·卓别林,演技精准,惟妙惟肖,成为当时大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一度被誉为“香港卓别林”。
除了在电影演出外,他也主理拷贝的国语配音,是日后新艺城成功打入台湾市场的重要功臣。
声名鹊起
1981年,石天主演的开心家庭喜剧《欢乐神仙窝》上映,戏中他饰演小偷一角,票房优越。同年在暑假上映的《追女仔》,戏中他突破以往衣衫褴褛的形象,穿起西装、电时兴的爆炸头,饰演花花公子罗白杜。电影初期没有导演愿意接拍,结果票房异军突起,口碑爆棚,更成为当年总票房亚军。石天的演技带动观众从头到尾一直爆笑,直到离场,花花公子一角深入民心。在台湾也卖座火爆,协助新艺城一举攻入台湾市场。电影更带起追女仔喜剧热潮,至今《追女仔》仍为影迷所津津乐道,亦奠定石天笑匠喜剧始祖的地位。
1982年,他监制和出演动作喜剧《最佳拍档》在年初上映,戏中他出演一角口水泉,当中他被起重机吊在半空一幕,真身上阵,完全没有使用替身,其卖命演出得到观众的认可,电影以强势姿态打倒同期邵氏和嘉禾的贺岁片,更成为当年香港票房冠军,仍为香港最高入场人次的港产片,让新艺城瞬间成为电影界龙头大哥。
同年暑假上映的《难兄难弟》,他饰演石狗公一角,也成为当年票房季军。
全面发展
1983年,石天在《专撬墙脚》中执导和主演,吸取上次的经验后,这次电影票房不俗。1984年,他执导和主演《全家福》,电影融合喜剧和文艺戏剧元素,欢笑掺杂着泪水,作为新尝试,但却成为他执导以来最卖座的一部作品,更协助许冠杰转型。及后两年先后执导和主演的《恭喜发财》和《乌龙大家庭》,票房和口碑也不俗。同年,他的才能得到台湾电影公司认可,邀请他到台湾为《海滩的一天》担任制片,这亦是他首次担任台湾影片的制片人。同年监制的《最佳拍档大显神通》票房也成为贺岁档期冠军。
1985年,他在《飞虎奇兵》饰演严肃却幽默搞笑的特警教官李Sir,一改他的戏路,也得到观众认可。
1987年,石天主演《英雄本色2》,戏内他改变戏路,饰演有情有义的龙四,从开始的意气风发,到逃难美国后目睹好友被杀,到精神失常浑浑噩噩,再到车库里突然清醒,都被石天演绎得层次分明。其演出受到一致好评,成为他其中一个至今仍深入民心的角色。
淡出影坛
1991年,石天在动作抗日片《财叔之横扫千军》中,饰演威风凛凛的抗日老人英雄财叔,再度突破以往戏路。同年,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加上市场受盗版DVD冲击,香港电影陷入一时低迷。笑傲香江影坛十多年风云的新艺城电影公司停止制作电影,他因此转战发展金融及地产。
2016年,在电影久未露面的石天,因应好友洪金宝的邀约,于其执导的电影《我的特工爷爷》中,与麦嘉、徐克同场客串一角,使他重拾对演戏的热情,观众亦期望他将重新开拍及演出电影。
人物评价
石天曾创造过多个经典角色,在《滑稽时代》中模仿查理卓别林,惟妙惟肖,堪称“东方卓别林”。《英雄本色II》里他饰演有情有义的龙四,从开始的意气风发,到逃难美国后目睹好友被杀,到精神失常浑浑噩噩,再到车库里突然清醒,都被他演绎得层次分明。(山西晚报评)
石天对香港电影界贡献良多,有着演员、导演及制作人等多重身份。石天生前是新艺城影业的创办人之一,新艺城影业打造出无数经典港片,捧红了张曼玉、张艾嘉、王祖贤、林青霞、张国荣、周润发等人。(红星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