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俗话说『欲有尊卑,贪无二致』。

  西汉末,王莽以皇亲国戚起家屈己下人勉力而行,从而博取名誉,赢得了家族称赞得以登上高位,辅佐朝政。他表面上一副为国家辛勤工作、公正贤良的表象,好像宽仁厚道,本质上却虚伪奸诈邪恶,他篡夺皇位、窃取政权,和一般的权责没有二致。王莽的父亲王曼是太后的异母兄弟但王曼死得早,未能

  封侯,王莽家就相对比较寒酸。少年王莽立下大志,决心有朝一日位极人臣,让那些飞扬跋扈的兄弟们看一看。要想爬上高位,必须弄个诚实的好名声。于是,王莽发愤读书,勤学好问,生活节俭,疏远游手好闲之徒,结交饱读诗书的京中名士,对人礼貌,十分恭谨,于是在京城中首先获得了好名声。有了好名声,并不等于能爬上高位,最关键的是讨好那位当大司马的王凤。于是王莽就竭力讨好王凤。有一次,王凤得了病,他精心伺候伯父,一直守在病榻边,细心照料,事必躬亲。小至请医把脉,大至煎药倒尿,毫无怨言,煎好药时还要亲口尝一尝。王凤病重时,他衣不解带昼夜服侍,脸都顾不得洗,这种诚心令伯父非常感动。

  王凤在临死之时,亲口向太后交托要她照顾王莽。王莽得以升为『黄门侍郎』,后又升为『射声校尉』。

  王莽对其他几位叔父,也千方百计地表示出尊敬、诚厚、老实、勤俭的样子。终于王莽又感动了一位叔父王商。王商细一思量,这整个王家花花公子多、勤俭弟子少,真正能保住王家基业的只有王莽一个。

  于是他上书皇上,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半给王莽,让他也封侯。朝中大臣也纷纷上书,夸奖王莽德才兼备,应该重用,引起皇帝重视。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官职又升到骑都尉、光禄大夫。王莽虽然做了大官,仍然是一副谦逊谨慎、诚厚忠心的神态,而且十分节俭,不蓄家财,钱财都用于资助名士,颇有轻财重义的豪爽气概。王莽的哥哥王永早死,王永的儿子王光和嫂子由王莽供养。王光读书,王莽特地带了酒肉等礼物慰问王光的老师,与王光一同读书的同学也受到赠送。王莽身居高官,如此礼贤下士,令这些人感激不尽。这些先生身份低微,一副寒酸相,谁又看得起他们,唯独王莽慧眼有珠。这样一做,这些人便争相宣传王莽的美德。朝中继王凤任大司马的王根也是王莽的叔父,王根病重,多次请示卸任,王莽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王莽因为大司徒孔光是著名的儒者,辅佐过三个皇帝,是皇太后所尊敬的贵人,全国人都相信他,于是极力尊敬地对待孔光,选用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奉车都尉加侍中衔。当时依附顺从他的人被提拔,触犯怨恨他的人被消灭。对哀帝的外戚和他向来不喜欢的在职大臣,王莽都罗织他们的罪名,写成请示奏章,让甄邯拿去交给孔光。孔光一向小心谨慎,不敢不送上这些奏章。王莽再报告皇太后,这奏章总是被批准。

  王舜和王邑成为他的心腹,甄丰和甄邯掌管纠察弹劾工作,平晏管理机要事务,刘歆主管典章制度,孙建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还有甄丰的儿子甄寻、南阳郡人陈崇都由于有才能而得到王莽的宠爱。王莽脸色严厉,说话一本正经,想要有所行动,只须略微示意,同伙就会秉承他的意图明白地报告上去,而王莽自己却磕头哭鼻子,坚决推辞那些事。他对上用这种手段迷惑皇太后,对下用这种手段向广大群众显示诚实。

  一次,大臣们向太后报告说,王莽应该比照以前的大司马霍光和萧相国的成例受封。王莽上报告说:『我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决策拥立新皇帝,现在希望仅列出孔光等人的功劳和应得的赏赐,放下我王莽,不要和他们相提并论。』大臣们建议道:『王莽虽然克己让人,朝廷还是应当表彰,表明重视首功,不负众望。』皇太后便下诏书把召陵、新息两县民户二万八千家封给王莽,免除他的后代的差役义务,规太傅,主持四辅的工作,称号安汉公之后又把从前萧相国的官邸作为安汉公的官邸,明确规定在法令上,从高祖以来的功臣子孙赐封为列侯。王莽已经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但他最想要的是专权独断。随着地位的巩固和权势的增长,王莽的权欲愈益滋长。他从政治斗争的得失中认识到,控制皇后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巩固他的权位。他在元始二年(公元2)提出为平帝议婚,打算乘机把自己的女儿配为帝后。为此,王莽展开了各种活动,终于达到了目的。

  不久平帝去世,在议立新君时,元帝一系的子孙已经灭绝,宣帝一系有曾孙数十人,他们都已成人,不利于王莽篡位。王莽借口『兄弟不得相为君』,就在宣帝玄孙中扶了一个年仅二岁的刘子婴来继位,以便从中行奸。这时,王莽的党羽迎合王莽的意思,假造了一个刻有『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符命石。王莽的党羽上奏王政君,王政君坚决反对『这种诬告天下的事,不可施行。』然而,经不住王莽党羽的蛊惑,糊涂的王政君竟然下令允准王莽『如周公故事』。至此,王莽名义上虽是『摄皇帝』,而其他一切礼仪、制度都无异于皇帝。当了摄皇帝,他还想当真皇帝。王莽的党羽密谋弄假成真时,王莽『谦恭』的假面具被揭开,『巧伪人』的真面目暴露无遗。一些过去对王莽认识不清的人和部分汉室子弟开始觉察了王莽的野心,他们举行了好几次试图推翻王莽的起事和政变,但都没有成功。王莽的党羽把这些比为周公居摄时的『管蔡之变』,说什么『不遭此变,不彰圣德』。但王莽心中明白,深恐夜长梦多,就在他『居摄』的第三年便匆匆忙忙公开篡位夺权了。当他派堂兄弟王舜去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准备位登大宝时,王政君才彻底地看清了王莽的真面目。她痛骂王莽和王舜,把传国玉玺狠狠地摔在地上。从此,王政君与王莽彻底决裂,退居深宫,仍穿汉家服饰,按汉廷旧制生活,以示坚守名节,不与王莽同流合污。公元8年,王莽正式称帝,立国号为『新』。至此,王莽彻底暴露了『大奸似忠』的真实面目。

  故事二:

  关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故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世族之家,自幼喜欢演兵习武,胸有大志。公元901年,二十九岁的阿保机被选为迭刺部酋长,任『专征讨统帅』。他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又被授予越尊号总理军国大事。

  公元907年,他被推为契丹八部联盟可汗。阿保机任可汗后,首先反对他的是自己的弟弟剌葛。剌葛纠集诸弟及有当选可汗资格的贵族,先后发动了三次叛乱。第一次,阿保机先下手为强,事变前将剌葛逮捕。他考虑自己称可汗不久,人心浮动,便以和睦为由赦免了几个弟弟的罪,并与他们上山盟誓,永远和好。不料事过不久,剌葛趁阿保机出兵之机,发动叛乱。

  结果被阿保机打败。阿保机又一次宽恕了他们。根据当时的形势,阿保机是用忍让、宽容来争取对他怀有敌意的弟弟。但剌葛口头上『谢罪』,心中仍欲夺取可汗之位。三个月后,他再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兵变阿保机终于忍无可忍,亲自率兵讨伐,一举击溃叛军,并逮捕了几个主谋。刺葛见势不妙,慌忙北逃。阿保机并不罢休,率兵追击,当追到土河时,又突然下令停止追击。众将不解其意,阿保机说 :『剌葛远逃,过些天,被他煽动叛乱的人必然怀念故土,对北逃不满。那时候叛军上下离心,我们再追击,获胜将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几天后,叛军果然分崩离析,阿保机大兵一到,很快平息了叛乱。阿保机不再手软,下令将参与策划叛乱的三百余名大小首领全部斩首示众。

  公元915年,阿保机连任三次可汗,实力越来越雄厚。契丹七部族长秘议:『按照习俗,我们过去是三年选举一次可汗,可阿保机任可汗九年了,他想长期霸住权势,这怎么能行?』经过一番密谋,七部贵族举行了一次兵谏,威胁阿保机交出大权。

  阿保机迫于形势,表示愿意遵守旧约。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说:『我任可汗九年以来,不少汉人归附,我打算在汉城(今河北沽源之北)另立部落。』这一要求被答复后,他便在汉城整修城池,发展生产,开展贸易。公元962阿保机邀请其他七部首领聚会盐池,共同改选可汗。毫无防备的七部首领应邀前往,中了阿保机的伏兵之计,被一网打尽。阿保机巩固了权力,统一了契丹各部,便仿照汉人王朝体制,自称『天皇帝』,封妻子为『地皇后』,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堂而皇之地宣布辽王朝的诞生。

  让我们再来看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帝之路吧。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公元927-976),文武全才,谈吐颇具雄才大略。他在二十二岁那年投靠在后汉框密使郭威帐下。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后来在郭威推翻后汉的作战中,因连战连胜,智勇双全,终被提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已任殿前都检点的赵匡胤又兼任了宋州归德节度使既掌握禁军,又负责防守京师。这时,他登基坐皇位的心愿便开始萌发了。公元960年旧历正月初一,后周宫廷内张灯结彩,君臣正欢度新年。镇、定二州边关突然报警,声称北汉和契丹联军入侵。小皇帝柴宗训急得手足无措,只好派赵匡胤率领禁军迎敌。

  赵匡胤调兵遣将,故意大造声势,暗中却安排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准备兵变。当大军行至大梁城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便驻扎下来。夜里,将士们围在一起议论道:『现今皇上年幼无知,不能亲理国政,我们冒死出征有什么价值?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赵匡义和赵普鼓动起将士来,立即飞骑约定留守汴梁的将领石守信等人作为回师的内应,然后又带着诸将闯入帅帐,大声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点检做天子!』这时,赵匡胤假装大醉不醒的样子,顺从地让人把早就准备好的龙袍给他穿上。众将士见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便一齐叩头礼拜,高呼,『万岁!

  次日,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师京城。后周大臣闻变大惊,有人主张闭城抵抗,但得知宰相范质、王溥已经被软禁时,知道大势已去,已经无可挽回了。当赵匡胤来到左掖门时,内应石守信打开了宫门,押解宰相、大臣迎接。赵匡胤故意在众人面前哭诉说,『我赵匡胤受世宗厚思无以为报,今天又被众将逼到如此地步,我真是有负于天地啊……』宰相范质正想说话,站在一旁的军校罗彦瑰立即高声说,『我等拥戴点检为天子,不从者格杀勿论!』

  赵匡胤大声斥责罗彦瑰,让他退下。罗彦瑰纠合一群人,跪拜在赵匡胤脚下,高呼『万岁』。王溥、范质面面相觑,心里全明白了,于是随着罗彦瑰一起跪拜。朝中大臣见大事已定,纷纷跪拜,宫内顿时响起了一片『万岁』的山呼。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被迫宣布禅位,隆为郑王。赵匡胤登基,国号为宋,以汴京为都城。这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由来,赵匡胤时年三十四岁。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运用策略,建立了一代王朝。辽太祖和宋太祖都是有作为的君主,他们的很多策略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故事三:

  公元1066年,北宋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城外有一座浮桥。此桥建造奇特,桥墩由一条条木船紧排一起而成,上面再铺上一块块木板,浮桥便架起来了。为了浮桥坚固稳当,人们铸了八只大铁牛,每只重万余斤,置于两岸用来拴牢浮桥。此桥即可走人,也可过牲口车辆是河中府的交通要道。这年黄河暴泄,不但冲垮了浮桥,而且连八只大铁牛也没了影。此桥是当地的经济命脉,故洪水退后,河中府调集人力、物力迅速重建浮桥。人们日夜奋战。桥很快就架好了,可是拴牢木船的大铁牛成了燃眉之急,再造费时又费料,最佳方案是把河中的大铁牛打捞上来。

  然而,万余斤的庞然大物,别说在河里即便在地上,移动它半步也非易事况且铁牛沉入河底后,已陷进泥沙之中,打捞它真是难于上青天了!为使浮桥尽快使用,河中府在城墙上贴了一张『招贤榜』,意在广请能人贤士,打捞铁牛。路过此地的行人,看了『招贤榜』,虽然被『重建浮桥、造福百姓』等言辞所打动,但是苦于无计,也爱莫能助。

  这一天,有个法号怀丙的和尚看罢『招贤榜』顺手揭了下来。众人见此无不为他担心,有人好心地劝道:『师父,您大概是远地高人吧?这铁牛万余斤,打捞它决非易事,您可要慎重啊?揭了『招贤榜』又捞不上铁牛,可不是小事情!』和尚笑笑说:『多谢您一片好心,贫僧自有办法。解铃还须系铃人,水把铁牛冲走,我再叫水把它送上岸来!』

  河中府县令得知来了能人贤士,非常高兴,一切听从怀丙和尚的指挥。这时怀丙和尚开始实施打捞计划了他先请水性好的人潜到水底,摸清八只铁牛的位置。河中府的老百姓听说有个和尚揭了榜,都赶来看稀奇,河边上围观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接着怀丙和尚指挥一帮船工,把两只大船装满了泥沙,并排拴在一起,又在两船之间搭了个木头架子。怀丙指挥着把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让人顺着拴在木头架上的绳索潜到水底,将铁牛拴牢,然后拉紧木架上的绳索。这时,船工把船上的泥沙朝河里铲去,随着船中泥沙的减少,船身慢慢上浮。当两船的浮力超过船身和大铁牛的重量时,陷在沙中的铁牛便一点点地往上拔,大铁牛终于悬在水中了。怀丙又指挥着船工把船向岸边划,由于水的浮力,船拉着铁牛划时就轻松多了……这时,众人欢呼雀跃起来,因为那个庞然大物终于爬上岸了!这样来回反复了八次,八只铁牛全部被打捞上来了。当人们围着它们又笑又跳时,怀丙和尚悄然地走开了。许多年后,河中府的人说起怀丙和尚,仍抑制不住钦佩之情。

  精准判断力,是理性的要素、谨慎的基石。有了它,你才能轻松地获得成功。

0.0956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