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大的国家有如江河下游地区的聚集地,如万物之母般,天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聚集于此处,交流互动,滋养生息,相生兼容。通常『雌」都是以柔静的低下姿态而胜过『雄』,所以,当大的国家有足够的包容能力时,小国都会愿意归附大国;当小国能够配合大国运作时,就能与大国相结合。所以不论大包容小或小配合大,大国的功能不过是多照顾一些人;小国不过就是多配合大国一点,让大国的政策更有效率。这样,双方就能够互蒙其利了。所以,站在愈是大的、强的一方应该要更加居下谦虚,才是有德者的治世之道。

  在本章中,老子表面上虽然阐述的是国家如何发展壮大的智慧,实则阐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若想发展自己,唯有将自己放低才行。

  放低自己,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调做人。它是一个心态问题,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估量问题。自觉非同一般,高人一等,便会放不下架子,也夹不住尾巴,只能颐指气使、俯视于人。只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人,不比别人在某方面强,才会与人平等、看人平视、待人平和。

  故事一: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纸砚来。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

  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注入到了茶杯中。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

  人们都知道,只有从山脚下攀登才能到达山顶,只有从起点起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杜甫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诸葛亮懂得放低自己,虽躬耕于山林,不也同样修得满腹韬略,成就了日后蜀国霸业?亚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虽鞋匠出身,不也成为受人景仰的美国总统吗?所谓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让自己飘飘然,而是来到低处以一种谦卑的心去仰视芸芸众生。

  唐代诗人王维,他在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他也因此显得十分高傲。

  当时,科举考试盛行舞弊作假之风,如果应试之人没有权贵推荐,是很难高中的。正因为这样,读书人纷纷找权贵做靠山,千方百计讨取他们的欢心。

  王维是个有骨气的人,他认为这样做有失读书人的身份,他还当面对人说:『考试要靠真本事,读书人不能走旁门左道。国家选用人才是大事,如果就这样形同儿戏,对国家是大不利的。』

  王维坚持苦学,没有托请,结果第一次考试就落第了;相反,那些有关系的虽不如王维学问好,却都高中了。

  这件事对王维打击很大,他变得沉默寡言了。这时,王维的朋友对他说:『科举的风气不正,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能改变得了吗?你要想高中,就该知道你不中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着手解决,这样才有希望。你的学识是不差的,关键是你没有结交权贵,补上这一课中个状元也不是难事。』

  王维承认他说得不错,从此放下自尊,出入权贵之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音乐才能也十分出色,特别是他的琵琶绝技,那是无人能比的。

  岐王对王维十分赏识,他又把王维介绍给极有权势的公主。在拜见公主之前,有人提醒王维:『公主爱好音乐,只要你让她高兴了,天大的事都能办到。你一定要卖些气力,千万不要搞砸了。』

  王维记在心上,很费了一番脑筋。在拜见公主时,他使出所有的本事,把琵琶弹得动人心魄,格外好听。公主听完十分高兴,连连叫好。王维趁机又把自己的诗作献上,还恭维道:『公主的才能,天下无人不知,若有幸得到公主的教导,我现在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公主更加高兴。岐王在旁也替王维美言,求公主帮助王维科举高中。后来,有了公主的关照,王维高中状元,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王维掌握了科举的命脉,这才屈尊权贵,结果顺利地实现了心愿。

  这不是王维的过错,只是封建社会对人性扭曲的写照罢了。他的一首曲子比万卷书还管用,他找到了成就功名的一条捷径。

  物体要吸收热量,首先得冷却;人要跳跃,首先要蹲下。冷却和蹲下不是目的,目的是变得更热和跳得更高。同样,放低自己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目的是加重成功的砝码。国家谦和卑下才能够长久,人类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就应该从我做起,对待周围的人要谦恭亲和,身居低位,这是人生成功之重要智慧。

  放低自己,会不会真的使自己变矮?当然不会。放低不是降低,更不是贬低;相反,低调做人、潜心

  做事的人不但不会降低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反而会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承认和人们更普遍的尊重。有一则谚语说得好:『口袋里装着麝香的人不会在街上大吵大嚷,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经说明了一切。』

  故事二:

  司马绍当了皇帝后,有时喜欢微服私访。有一次他扮作商人模样,穿一件旧皮衣,肩上挂着个钱褡。来到安徽于湖一带﹣﹣当时东晋叛臣王敦正驻扎在那里。

  王敦手下的军士见来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商人,这商人不去集市酒楼,偏偏在军营附近转悠。于是军士们就盘问起这个商人来。司马绍毕竟不是商人,谈了一会儿,就在生意经上被问出许多破绽,他的文采、风度、气质都是一般商人不具有的。

  军士们觉得这个商人不一般,好像是朝延派来的探子,有一军士就向王敦报告了情况。王敦细细地盘问军士们,当听说此人长得高大魁梧、浓眉细眼、黃胡子,说话一口字正腔圆的京腔,就怀疑此人是司绍微激服私访,于是派出五名军官去追,并一再嘱咐要捉活的。

  五名军官追出了营门,但司马绍已不知去向。军官们走到岔路口上,见路旁有一堆马粪,又见路边有一凉棚,有一卖茶水的老太太正忙着卖茶倒水,便决定向老太太打听。他们下马来到凉棚问:『老人家,您可看见有一个高个子、长着黄胡子的人,骑马从这里路过?』卖茶水的老太太说:『有这么一个人,从这里骑马走过,已经好长时间了。他还忘了一条鞭子,我给他拾起来,请你们转交他。』说着,老人拿出一条金光耀眼的镶嵌着七彩宝石的鞭子。『啊,是七宝鞭!』军官们又惊又喜地抢夺着。他们争著欣赏那件珍贵的皇帝用品,都想据为已有。在争吵中,时间已过了半个时辰。这时,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抓人的使命。他们又去观察那堆马粪,见马粪都凉了,觉得一定追不上了,于是就带着七宝鞭回军营交差去了。

  原来,司马绍被盘查后,预感到事情不妙,就飞身上马,逃出军营附近。但他深知,凭自己的骑术是绝对跑不过骑兵的。当他看到卖茶水的老太太时,忽然有了个缓兵之计。于是,他掏出二两银予给了老太太,又把自己的七宝鞭递给她,对老太太做了一番交代,又把马屁股后的一堆马粪浇上水,这才飞快地骑马跑了。当五名骑兵军官追来时,一切果然如晋明帝的安排,他们中了缓兵之计。司马绍争取了时间,顺利地回到京城。

  司马绍这一招也确实惊险,实属侥幸脱险。试想:如果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一时起了贪念,将那七宝鞭据为已有,又怎能拖延追兵的脚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多给自己留下后路。

0.1125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