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先修身,完善自身,这才是做事的根本,更别说治理国家了。修养身心是做事的根本,以武力夺得天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定律的说法。商汤对伊尹说:一想要把天下治理好,怎么做才可以?』伊尹回答道:『如果只是想把天下治理好,那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好的话,那就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好。』

  历代的圣王,首先完善自身,天下大业才得以成功。首先修养自身,天下大局才得以安定太平。所以,回声好听的不在于回声,而在于产生回声的那种声音本身影子好看的不在于影子,而在于产生影子的那种形体本身,治理天下的不在于怎样治理天下,而在于修养和完善自身。正所谓『声善则响善,形正则影直,身正则天下治』。

  心得其琪,就能够听到真实而正确的情况,能听到真实而正确的情况,事情就会处理得适宜得当:事情处理得這宜得当,自然会功成名就。

  首先要克制自己,这样才能够超越别人。想要评论别人的人,一定先要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人,一定先要了解自己。不出门就能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养并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做到吧!有修养的人说话,绝不胡搅蛮缠有知识的人议论,也绝不胡说八道、信口开河。有修养、有知识的人,一定符合道理和原则,然后才说话或议论。

  每件事的形成,都有其各自形成的原因。如果不知道它的成因,即使有时切合事物的实际,其实与不切事物的实际并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其结果必然为这种事物所困扰。凡事要先求诸己,即自己先要问一个为什么。只有真正明白该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的原因才能进入自由不被外物所困扰。水从山里流出来奔向大海,并不是因为水厌恶山而向往大海,而是山高海低的形势使它这样的,庄稼生在田野而贮藏在粮仓中。并不是庄稼有这种欲望,而是人们都需要它。如果把黄金和黄米饭团分别放在小孩子面前,小孩一定会抓取黃米饭团,把和氏壁和黃金放在鄙俗的人面前,鄙俗的人一定会取走黄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方面的至理名言放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会选取至理名言。

  人生在世,应当有职业农民盘算耕种的事,商人议论货币财物的得失,能工巧匠精心制作器具,有才艺的人探索方法技术,武人练习武艺,文人讲议经书。经常可以见到许多文人、士族耻于务农经商、从事公务、劳役以及土木建筑事务,射箭不能射穿铠甲,写字只能够把自己的姓名写上。酒足饭饱之后,无所事事,就这样虚度年华。有的人世袭先代的官爵得到一官半职,就自我满足起来,把学习的事置之度外。碰到吉凶大事,议论问题,就张口结舌,懵惜懂懂,如堕云里雾中。每逢公家私人宴饮相聚,谈古论诗的时候,毫无雅兴,只好默不作声,呵欠连天。有学问的人在一旁看着,替他们惭愧,恨不得能代他们钻入地下。与其这样丢丑,还不如努力学习几年,以免一生都会受到别的羞辱。

  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把事理通达。如果有超出众人的天才,做将领则能与孙武、吴起的战术相同:执掌朝政则能与管仲、子产的政教不谋而合虽然没有读过书,我也说他已经学过了。人们看到自己的邻居和亲戚中有名望地位的人,十分羡慕,让自己的子弟去学他们,却不知道向古人学习,这是多么糊涂啊!现在的人只知道把战马骑上,披上铠甲,手执长矛,自带强弓,就说『我能为将』而不知道掌握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辨别战略上的有利地形,比较逆顺、通晓兴亡的奥妙。只知承上接下,把财富聚集,就说『我能为相』而不知敬奉鬼神,转移风俗改变习惯掌握自然规律,发现和选拔人才。只知不接受贿赂,及时处理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而不知为人诚实作为别人的榜样,治民就像驾驭马车一样得心应手,为百姓消灾免难、变善为恶的方法。只知死搬法令律条,早上判刑,晚上释放,就说,『我能审理案件』而不知同辕观罪,像汉代的何武一样明辨是非像北魏时的李崇一样用假话来哄骗被告,使之露出马脚,像晋代的陆云审理奸情案一样不问而使案情大白。

  故事一:

  东汉时期,王修说:『从古至今神圣英明的帝王,都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平民百姓!』显贵人家的子弟,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的教材多的有《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和《左传》,少的也有《诗经》和《论语》。等他们到了青年时候,性情稍稍稳定,顺着他们的天资,更须教育引导。志向高远的人,能够不断地磨炼自己,以成就儒业,没有节操的人,从此懈怠轻忽,也就变成了平庸的人。

  梁朝鼎盛时期,来自显责人家的子弟大都没有学问。他们只知打扮,人人都用香料熏衣服,把脸修得光光的,擦粉抹口红。他们驾着很考究的车子,穿着有齿的木屐,坐着漂亮的坐褥,斜靠着杂色丝做的软枕,左右陈列着赏玩的物品,走起路来态度从容,看上去就像神仙一样。参加明经考试的,雇人来代替自己对答,官家举行宴会,则请人吟诗歌赋。在这个时候,他们也算是豪爽快活的人。

  遇到战乱的年代,朝廷变化迁徙改革,吏部选拔人才的官员,已经不是过去亲密的人,担任重要官职掌握大权的,找不到昔日的同党。从他们身上找不到真才实学,让他们到社会上办事又毫无用处。失去华美的外表而露出拙劣的本质,呆立着像一段枯木,浅薄得像一条快要干涸的河流。在战争中颠沛流离,死后弃尸于沟壑之中,在这个时候,真是一个低劣的人。而有学问技术的人,就能安身在四方。自从灾荒战乱以来,多遭俘掠,世世代代为平民百姓而知道读《论语》和《孝经》的,还可以当个老师,祖祖辈辈不做官而没有文化的,无不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努力啊!

  有客人责难主人说:『我看见有人手执兵器,把罪人诛杀,使百姓安定,从而取得公侯爵位的有人办理文书说明事宜,熟习吏事,拯救艰危的时势,使国家富强起来,以此取得卿、相之位的。但是有人学问贯通古今,才能兼备文武,却没有官职,老婆孩子跟着饥寒交迫,这样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学问有什么值得重视的?』主人对答道『命运的好坏,就好像金玉木石有优劣一样。学习技艺,就像磨磐金玉、雕刻木石一样。把金玉磨得光亮,比没有磨过的矿、璞要美。没有经过雕刻的木石,比雕刻过的要难看。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就必定胜过没有磨砻过的矿金璞玉呢?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物种,不能相比,所以也不能把有才学而贫贱与无才学而富贵两者相比较。何况,披着铠甲当兵,咬着毛笔为吏,身死名灭的多如牛毛,卓然特立的如灵芝草一样罕见努力读书、歌吟道德、辛苦无益的人像日食一样少见,贪图享乐、追逐名利的人像秋茶一样繁荣茂盛,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故事二:

  第一则故事发生在唐朝:

  唐朝的滕王极其荒淫,曾立誓要睡遍众官的美妻。他常以妃子召见为名,把人家的美妻骗到宫里,立即进行奸淫。这样,他看中哪个女子,哪个女子就没有不被其污辱的。

  当时典签崔简的妻子郑氏刚到滕州,滕王闻讯,就派人来召见。崔简犯了愁,如果让妻子前往宫中,那妻子就要被糟蹋了。如果不让妻子去,那么,滕王降罪下来,岂不家破人亡?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郑氏对崔简说:『丈夫放心,我决不会让滕王得手。』

  郑氏跟着来人走进王府中门外的小阁,正在阁内等候的滕王看见崔简的美妻进来,扑过去就要下手。郑氏心中早有准备,大声呼叫左右的人道:『大家快来呀,大王怎么会是干这种勾当的人呢?这人一定是个品行不端的家奴!』她一边叫着,一边脱下一只鞋猛击滕王的头,把滕王的头打得血流满面,又抓破了滕王的脸 样子十分难看。郑氏还不解恨,又张嘴咬其耳朵、鼻子。就在此时,王妃听到叫声出来,郑氏乘机逃脱。滕王哪会想到郑氏如此厉害,被她一阵厮打,弄得十分狼狈,但在王妃们面前又不便发作。他又气又恼,十多天不出来处理政事。郑氏回到家里,把在宫里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崔简,崔简听后战战兢兢,害怕滕王将自己治罪,可又不敢不去参见滕王,就这样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

  后来,滕王获罪,崔简看准这个时机,前往宫中道歉。滕王十分惭愧,才认识到以前对不起崔简,对不起其他的官员和他们的妻子,于是下令放出众官的妻子。这些被糟蹋过的女子,出宫后知道了郑氏拒辱的事,无不钦佩她的勇敢和智慧为自己软弱怕事、遭受昏王奸污而感到无地自容,当天就有几人自杀身亡。

  另外一则故事发生在清朝: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名著,其中有一篇记载了巧女自救的故事。

  这个巧女叫荔姐,她的母亲是满族人,曾做过纪晓岚弟弟的奶妈。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荔姐听说母亲病了,急得她直想哭,可丈夫又出门去了,一两天回不来。得知母亲病讯时,已近黄昏,一个女人独自外出又恐出事,不去又怕母亲病重。思来想去,她便顾不得许多,匆匆上路去看望母亲了。

  两村之间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刚上树梢,清淡似水的月色洒在路面。时值深秋,夜露浓湿,和月色交织一起,显得非常寂静冷清。荔姐急步走着,也许是心中惦念母亲,脚下有力,她听见自己『嚓嚓嚓』的脚步声又急又快,仿佛身后另有人同行似的。荔姐这时借着朦胧的月光回头看了看--忽然,她发现有个黑影正紧随而来。荔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她按住『扑通扑通』狂跳的心,思量着此人一定是不怀好意而跟踪的,若被他追上自己,不是被其抢劫,就是被其奸污!这里空无村舍,想喊个救命的人都喊不到,一个弱女子哪是他的对手?如何摆脱这即将面临的噩运呢?她一边脚下加速,一边焦灼地思考着对策

  匆忙中来到了一座荒坟空地,荔姐驻足而望,忽然计从心来。她来到一棵白杨树下,急忙将头簪、银耳环之类的饰物摘下藏入内衣口袋,又把腰带解下挂在树上,然后攀住一树枝,拉长脸、吐出舌、睁大眼一眨不眨地瞪着那逼视而来的歹徒……那人见女子停下,快步跑到树前,举目看时,惊恐地大叫了一声便倒地不动了。荔姐见状,便飞快地摘下腰带,转身箭似的飞跑起来。

  当荔姐一口气跑到纪家,见到母亲时竟一下子瘫倒了!母亲连呼带捶,荔姐醒了过来。见母亲不像病重之人,荔姐心才放宽。此时,她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母亲问女何因,荔姐才把自己如何在路上遇险、自己又怎样设计排险的情节一一道出了。母亲和纪晓岚等全家人惊喜之中,又都为荔姐的妙计而赞不绝口。第二天,村里传出了一个消息,说昨晚一无赖在坟场碰见了一女吊死鬼,当场吓昏了,天亮才被人救起。那无赖至今还在唠叨『吊死鬼,吊死鬼』呢!

  看完这两则故事,你有何感想?真正危急时刻只有靠自己的智慧才能解救自己,所以我们要冷静对待眼前的危机,想出解决的办法。以上两位女性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0.1050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