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旅行千里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的。
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被老师或者家长问及:你长大了想当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从事哪类工作?同样,每个孩子都会在童年梦想着自己长大了能成为白衣天使、园丁、科学家、记者、作家等。然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呢?答案很显然:少之又少。
老子在这里点明了人们失败的原因,或者说告诉了我们如何踏上成功之路的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虽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它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客观实在的道理,即再远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要不断地去克服就一定能够解决。千里之行说的就是一种远大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要当作家……』,如果没有这个『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就无从谈起了。
陈涉少时,曾受人雇用,替人耕种。他心中不满于这种处境,在垄上休息时,常感慨怅恨。有一回对同耕者说:『假如哪一天富贵了,彼此不要忘了拉朋友一把。』同伴嘲笑他:『你现在替人耕种,地位卑微,还说什么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陈涉后来在大泽乡和吴广发动起义灭秦,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若无埋在心底的鸿鹄大志,怎能想象后来的富贵荣华?
陈涉曾说过一句话:『壮士不死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有这样一种虽死不辞的精神及高度的自尊自信,则人在此种心态下所激发出来的潜能,又岂是那些连好梦都不做一个的沉睡者所能比及?
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为了这一理想,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最终使他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理。
人们常说:『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而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的行为,任何梦想都将以失败告终。若想步行千里,首先要做的就需要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第三步……直至达到千里终点。
对于那些想要『行千里』而不去『迈步』的人来说,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失败的命运;任何不付出行动的等待都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像一名减肥者计划每天减掉半两肥肉,却每天和往常一样不采取运动或节食措施,那不难猜到减肥的最终结果。
蒸汽机的发明者史蒂芬孙有八个兄弟姐妹,小时候穷得全家十多个人都挤住在一个房间里。史蒂芬孙没有机会读书,只好去给邻居放牛。但一有时间,他就用黏土和空心树枝做他想象中的蒸汽机模型。到他十七岁时,他就真的组装成了一部蒸汽机,还让父亲帮他烧火做实验。史蒂芬孙虽然没有进学校读书的机会,但机器就是他的老师,而且他是非常用功的学生。当同龄人在游山玩水、逛酒吧的时候,他却在拆洗机器,仔细研究和反复做实验。当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和蒸汽机的改进者闻名于世的时候,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又都羡慕他了。
美国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布朗,小时候为了到书店买一本书,连夜赶了三十公里的路。书店老板盯着这个头发蓬乱、衣衫破旧而且满身是土的牧童,很奇怪这个乡下的孩子怎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于是,老板就和众人一起开始嘲弄他。这时进来一位大学教授,当他知道布朗的要求之后说:『这样吧,如果你能念出这本书的一行诗句,而且把它翻译出来,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你。』布朗从容不迫地接着念完并且译出好几行诗句。于是,在人们的惊讶表情中,布朗自豪地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奖品。他是在放牧的时候学习了希腊文和拉丁文,这给他赖以成名的丰富学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很多。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人们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无论哪一个有志者,都应该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管做任何事,迈出第一步都很重要。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付诸行动,必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锻炼自己,也将心想事成。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提醒自己:行动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哪怕仅仅是微乎其微的——能吃饱饭、有好衣服穿、有房子住……然而,唯有行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标:若想吃饱饭就要去劳动、就要去工作。同理,我们如果想在人生之路上有所作为,就不要将我们心中的那份宏伟蓝图深藏于大脑之中,随着我们的老去而发霉烂掉,要敢于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我们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
故事二:
合抱的大树都是从小树苗开始生长,九层的高塔都是由泥土堆积起来。
老子对于积累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聚少成多的。
老子的这一观点很客观,也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样,无论做什么事,若能不断努力,长期不懈,永恒地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收获。
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凯尔文爵士,喜欢在物理课上给学生们做这么一个示范:他把一块很重的铁吊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然后从一个装满纸团子的篮子里,抓起一个又一个纸团,不停地向铁块投去。那块铁起初可以说是纹丝不动,但过了一会儿,开始轻微地颤动,然后开始摆动,最后居然像钟摆一样,荡来荡去。
这个实验中的纸团对于吊铁来说简直微乎其微,然而正是这微乎其微的纸团一个连着一个地不断累加撞击,使得较重的铁块动摇了、摆动了。这同样是积累的成功:倘若纸团并不是连绵不断地冲击吊铁,一个小纸团是很难打动吊铁的。
《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聚少成多,积小致巨。』成功需要积累,没有扎实的基础,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积累,有所沉淀,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抓住机遇。那些获得大成功的人都具备善于掌握理解并善于利用他人宝贵经验的能力。
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在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日本,有两个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着。经过六年的拼搏,日本的滕田靠节衣缩食攒钱起家,美国的江恩靠研究K线理论致富。
在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中蕴涵着一个相同的道理,那就是许多成就大事业的人,他们也同样是从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创造和积累着成功所需的条件。
人们常常希望摆脱小事的束缚,甚至不愿去做小事,企盼着能够『一招成名』。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不少人是『一招成名』的 ,然而这里要说的是,那毕竟是有很大的机缘在里面,然而这机缘又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碰上的。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能忽视对小事的积累。如果我们忽略小事、小物、小地方,绝对不可能完成大事达到成功。
提起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谁都会把他与那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但是,你是否会因他的成就联想到别的,比如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积攒那十几麻袋的草稿的?我们是否会想到,在通过这座科学巅峰的千里路上,攀登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的呢?
陈景润的事例告诉我们,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便是因为他们曾为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过,因此他们成功了。
曹雪芹花了十年写成《红楼梦》,如今却有上千万人钻进红学里;司马迁花十八年的岁月写成他的《史记》,并且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让你震撼;李时珍用二十七年的时间写了《本草纲目》,给医学留下光辉的一页;哥白尼撰《天体运行论》用了三十年,这样的精神就可以鼓舞你的人生;马克思奋斗了四十年写成《资本论》,今天中国把它奉为真理;雨果写的《悲惨世界》用了三十年,成为人们精神的粮食;歌德用六十年的光阴来写他的《浮士德》,人们光为他的耐心和写作精神就敬佩他。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智大才疏往往是阻碍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人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人士功成名就时的辉煌,却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此之前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任何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老子告诫我们:成功需要积累。这永远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成功智慧。
现在有些人很想成功,然而他们更关注树立怎样的理想,却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感兴趣。这样的人日夜眺望着远方辉煌的目标,却不想方设法地去缩短这部分距离,这样的理想称之为空想。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很难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因此,这些有远大抱负的人也应该拥有这个『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过程,一点点缩短这个距离才能接近、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