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美好的言辞可以使人们互相尊重,良善的行为可以使人们互相感化。
渴望被肯定,渴望被赞美,这是每个人对成就感的需要。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去发现、寻找别人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样不但能给对方的生活带来阳光与快乐,你也会因此更受欢迎。
几乎没人喜欢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发现除了自己的其他人,也包括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都成了他们批评和指责的对象。法官的眼光是苛刻的,他们比我们更相信罪犯都是些十恶不赦的人。但犯罪心理学家却发现,如果不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每一个罪犯身上都会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赞赏的东西。这个道理实际上十分浅显,总是挂在我们的嘴边,那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这就是说,无论我们的交往对象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某些值得称赞的地方,可以通过赞美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擦亮自己的眼睛,寻找他人的长处,给予由衷的称赞,就会得到更多的朋友。
清朝有一部名为《一笑》的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有一个说客,当众夸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一愿,要将一千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一千个人。现在已送出了九百九十九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一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就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得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捋胡须,扬扬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好送给先生您了。』
这只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赞美他人能满足他们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也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他父亲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下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二十八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她继母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正是继母的赞美改变了卡耐基一生的命运。
谈到改变人,比尔·盖茨说:『假如你愿意激励一个人来了解他所拥有的内在宝藏,那我们所能做的就不只是改变人了,我们能彻底地改造他。』
夸张吗?听听威廉·詹姆斯睿智的观点吧!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说:『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我们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
在这些习惯性地未能运用的能力之中,有一种你肯定没有发挥出来,那就是赞美别人、鼓励别人、激励人们发挥潜能的能力。
真诚赞美别人其实也是自己进步的开端。只有当自己抱着开朗、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时,才能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只有当心胸开阔,对人对己有足够信心的时候,才能由衷地赞美别人,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共事,使生活道路上少一些荆棘,多一份生命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你真的不想尝试一下吗?
故事二:
说话能站在他人立场设想的人,能令人尊敬;做事能站在他人立场设想的人,则令人愿意追随。
老子提出『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这句话看似中庸,却令很多人深信不疑。汽车大王福特就深信此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
世界上有许多从事推销工作的人,他们常常不能说服顾客购买他们的产品,这是为什么呢?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对自己所推销的产品不够了解,也不是他们的亲和力不够,而是他们在推销过程中总是想到怎么把『产品换成钱』,而没有想到顾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果这些推销员能够了解这些,我想推销工作一定会更有效果的。
老子的这种处事方法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智慧,它适用于任何方面。
有个小孩子不肯吃饭,长得很瘦弱。孩子的父母总是嘀咕:『为妈妈吃一点呀!为爸爸吃下这个,赶快长成大人。』这孩子出于逆反心理,反而吃得更少了。最后,这个父亲终于明白了,他对自己说:『这孩子要什么?我怎么把他所要的和我所要的结合起来?』他的孩子有一辆小童车,他很爱在门前骑车。离他家不远处,住着一个野孩子,经常把那小孩子从车上拉下来,自己骑着他的车玩。自然,这孩子跑到母亲那里诉苦了,她也必然要跑到外面去,把那野孩子从车上拉下来,再把自己的孩子抱上去。这种事几乎每天都要发生。
这个小孩这时所要的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就不必去百科全书中找了。他渴望马上长大,有力气,谁也不敢来欺侮他,那个野孩子如果再把他拉下车来,他能把野孩子的鼻子揍出血来。这时,他父亲告诉他:如果他能吃他妈妈要他吃的东西,有一天,他能长得很有力气。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吃了。什么甜、酸、苦、辣的东西他都吃,因为他想长得有力气,好来对付那个总欺负他的野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观点和角度,有自己特定的意愿,这能导致他们自觉地行动。要使社交成功,请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
怎样才能读懂、甚至学会老子的这一人生智慧呢?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世界看起来就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为什么』了。
杰的房屋的后面有一棵葡萄树,几年来一直半死不活的。不料,去年葡萄树却像焕发了青春,枝叶茂盛,还结了许多葡萄。杰很高兴,就摘了些分给别人尝尝,让他们也分享一下这份喜悦的心情。
他将葡萄送给了一位商人。商人用两个手指掐了一颗小心地放进嘴里,忙说好吃,问多少钱一斤。杰说:『不要钱,请你尝尝』。商人不愿意,坚持要付钱,无奈,杰只好收下了他的钱。
杰又把葡萄送给一个干部。他接过葡萄后一直注视着杰,然后面露难色地问:『你有什么事吗?』杰告诉他没有什么事,只是想让他尝尝这些老树结的新葡萄。
杰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些意外,而她的丈夫却一脸的警惕。杰很尴尬,忙说这种葡萄本地没有,很好吃。那位丈夫像吃药一样吃了一颗。『肯定是酸的。』杰想。从此,他们家就有了争吵声。
杰把葡萄送给一位过路的老人。他吃了一颗后,摸摸白胡子说了句『不错』,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杰很高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人,一个真正的吃葡萄的人。
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而且人们也很容易将观念和思维编入现存的的框架里,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如果能换一种心态,我们眼中的世界将会更美好、更宽广。
对于人的一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许,同样是面临惨淡的人生,每个人做出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总是理怨老天的不公,总是理怨自己的运气不好,于是畏缩不前。而有些人则善于捕捉生活的亮点。换个角度看问题,会使我们不再片面,也使我们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亮点。换个角度看问题,会使我们拥有顽强的意志,也会使我们拥有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