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若遇事来临时,只凭自己的感觉、记忆、印象及价值观来决定行为,而不能就事论事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去行动,则生活必然终生受挫,也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许多已经成形的思想或理念,在行动中常常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让我们的头脑逐渐懒惰起来,不愿意跳出这个固定思维模式,用一种更为合适或者说简洁的方法去思考、去行事。
老子指出,『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凭借自身的感觉、记忆为行动指导,不能客观对待事情,便很难解决问题。唯有以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客观态度,挣脱思想枷锁的束缚,才能就事论事将问题解决掉。
在一位犹太大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来到他的病床前,同他诀别。弟子们都站在大师的床前,最聪明的学生站在最前边,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渐渐地只剩下一口气了,这时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地问大师:『先生,在您即将离开我们的最后时刻,能否请您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大师积攒了一点力气,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来,喘息着说道:『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就这样,大师的箴言就在弟子们中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他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压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回转,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们中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是坚持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所谓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是什么意思。『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大师说。『先生,请原谅,咱们班上最笨的学生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识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头一歪,去世了。
真理与空言之间有时真的没有太多的差异。假设这位犹太大师在回答那位笨学生的『傻』问题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演绎成一套深奥的人生哲学。他那些忠实的门生会走遍世界,传播他的智慧有人也会为此写出很多著作,发表很多感想等。
在接受别人所谓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或者所谓的『板上钉钉』的道理时,要敢于提出创新的思路,挑战一切,不怕提出『愚蠢』的问题,永远不要被权威人士吓倒。
经验比想象中更根深蒂固地左右我们的想法。我们常常认定『那事过去已经试过好几次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如此,这样的道理才行不通。』
我们应该从因循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珍惜创意,发扬光大,产生出崭新的创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每个田径教练都这样指导跳高运动员,跑向横竿,头朝前跳过去。理论上讲,这样做没错,显然你要看着跑的方向,一鼓作气全力往前冲。可是有个名叫迪克·福斯贝利的小鬼,他临跳时转身搞了个花样,用反跳的方式过竿。当他快跑到横竿时,他右脚落地,侧转身一百八十度,背朝横竿鱼跃而过。《时代》杂志上称之为『历史上最反常的跳高技法』。当时大家都嘲笑他,把他的创举称为『福斯贝利之跳』。还有人提出疑问:『此种跳法在比赛中是否合法?』但令专家们奇怪的是,迪克不仅照跳他的,还在奥运会上如法炮制,一举获胜。而现在,他的跳法已是全世界通行的跳法。
有些情况下,所谓的传统智慧不能适用于新的环境,放弃有时候是最佳的解决途径--放弃过去、放弃传统、放弃定式,还有,放弃自己。
正如古语所说『穷则变,变则通』。当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认为难解决而泄气,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想法、主观意识与既有的知识所束缚。重新坦诚地审视事态,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方法。
故事二:
内心清静能观察入微。叫作『明』心地柔软平等待人,是真『强』。仔细观察事物的现状,再反向推演事物的本源,就能了解一切事理的本来面貌。如有违背正道常理之处,自然能予以改进或防范,自己就不会做错事情、遭受恶果。久而久之,也就会愈来愈熟练地正确处理事情了。
在老子的本段论述中,隐含着这么一个智慧或者说是一种忠告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对这些不足加以防范和改正,才有利于长远发展。
1984年,一群苏联专家来华传播『巡回展览画派』的绘画艺术。我方负责接待的同志热情地用『勤劳、智慧』等词语称赞俄罗斯民族,但苏联专家却摇头笑了,并毫不掩饰地说,『俄罗斯民族是智慧的,但它是懒惰的。』由此来看,俄罗斯人是可贵的,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这使他们在『二战』后变得强大与美国成为竞争对手。而清朝末期,中国由于不把敌人放在眼里,骄傲自满,结果被外国打得支离破碎。实践证明,只有知道差距不足,才有可能进步!
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弱点了却愚昧地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样才是真的毁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陶醉,要经常性地、客观地与别人做一下比较,找出不足。继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而不是讳疾忌医。这点我们就应该多向西汉的郑庄多学习学习了。
西汉景帝在位时,郑庄还年轻、官也小,只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职。
在当时来说,郑庄的才学并不高,但是他却喜欢卖弄,常对别人夸口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的才学没有用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那么我的职位是绝不会这样低的。』
郑庄只叹怀才不遇,便不再精研学问,人们在背后都讥笑他。一次,郑庄的朋友带他参加一个宴会,座上都是高才名儒。郑庄在旁听他们谈论学问,很多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一下惊呆了。
郑庄越听越惊,他向朋友说,『这些人其貌不扬,想不到有如此才能,他们都是高官吗?』朋友神秘地道 『他们是朝中大儒,平日难得一见,我们只管多听多看好了。』
郑庄参加完宴会,神情一下严峻起来,他对朋友说,『想起我从前自夸己能,真是太无知了。和那些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孩童罢了。』
朋友安慰他道:『那些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不必自卑了。你我都还年轻,以后未必不及他们。』
郑庄认真道:『同样为人,我不能和他们差距太大,我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郑庄从此发奋苦学,一有时间,他便拜访名儒,虚心地请教学问。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接待有才能的人。
一次,郑庄招待宾客,宾客夸他年纪轻轻便学问了得,郑庄苦笑说:『在下从前不知天高地厚,以致耽误修习,虚度不少时光,今日想来犹有愧疚,先生就不要夸我了。』宾客感叹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要太过自责,有些事还须自我安慰才是。』
郑庄送走宾客,自语道:『明知自己不足,就该迎头赶上,否则就是终生遗憾了。』
郑庄如此求进,学问和声望都日渐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他,说:『郑庄求学不止,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久居下位的,否则便埋没了人才,对国家也是损失。』
汉武帝曾当面考问郑庄的学问,郑庄一一作答,没有一点错处。汉武帝夸赞他,郑庄急忙道:『臣的学问浅陋,不值得陛下夸奖。陛下所问恰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无误不过是侥幸而已。』
汉武帝欢喜道:『你能如此谦虚,足见你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朕对你十分期待。』
郑庄先后担任了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的右内史。
郑庄位居显官,也是谦恭如常。他对家人告诫道:『有些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要飞扬跋扈,结果招来大祸,这是因为他们太自满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啊。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更不可做出违法的事来。』
郑庄从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属谈话,他也用词谨慎,害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他赞誉士人和属下官吏时,总是说,『我不如他们,也许是我命好的缘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们一致称赞郑庄,把他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陷并不可怕,也不去人,关键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不足、迎头赶上。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是一枚青橄榄,它给你不尽的回味、无限的遐想。努力正视不足,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才能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