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你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在羊肠小道上两个人互相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互不相让,那么两个人都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停住脚步让对方先过去,不仅是安全的体现,更是种礼貌。谦让并不是一味地让步,即使是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让步表面上看来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还要多。这正是一种成熟的、以退为进的明智做法。
当你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样才是一种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对小事互相谦让会使个人的身心保持愉悦。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谦让很多时候都会发生在竞争的情形之中,由于谦和礼让的出现而使矛盾完全化解,更免去了一次争斗,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避免争斗,对自身也有一定的价值。
如果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可能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选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
因此,做事要留余地,给别人留面子,有好处时也多与人分享。留一步、让三分,即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地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法,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清朝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在老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来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此诗,即命退后三尺筑墙 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的三尺巷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常言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一个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仅是对自己德行的考验,也能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一个人时常心存这种想法,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快乐平和。
今日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日的仇敌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时刻要记着,为他人着想,也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山不转水转,世界很大也很小,彼此相逢的事常有发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二人又会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处于优势,而你处于劣势,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啊 正所谓『人情翻覆似波澜』。
荀子说:『要想具有圣人的思想,就必然要积善成德,聪明睿智。』积累细小的事情,每月积累不如每日积累,每季积累不如每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季积累。凡是轻视小事,当大事来临之后,才开始去努力实行的人,常常不如那些努力去治理小事的人。这是因为小事来临频繁,办事所花的时间也多,积累起来数量也大大事来临稀少,办事所花的时间也少,积累起来数量也小。不厌倦从善的人,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的人,即便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要求进步,也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
处处完全合乎美德的法则是,调理血气,保养身体,那么就可心步寿星彭祖的后尘,培养道德品质,自立自足,那么名声就可以与尧、舜相媲美。既善于适应顺境。又善于度过逆境,靠的便是礼法和信义了。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运用血气、意志、智慧和思虑去处理问题,还要遵循礼法。不遵循礼法,就会悖乱松懈。凡是饮食、衣服、居处,一举一动都遵循礼法的,就能和谐有节奏不遵循礼法的,就毛病百出;凡是容貌、态度、进退、走路,遵从礼法就文雅,不遵循礼法就傲慢孤僻、庸俗粗野。
水火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但不懂礼仪。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又懂得礼,所以人是天下最高贵的。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为人所役使,这是因为人能合群,牛马不能合群。人为什么能合群呢?因为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贯彻实行呢?因为有礼仪来协调彼此的关系。所以,用礼仪区别等级名分,各得其所,就能和衷共济,和衷共济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就力量强盛,力量强盛就能战胜万物。
学习到了实行这一步就达到了顶峰,实行了就能明白事理,明白了就是圣人。
圣人把仁义视为根本,是非准确,言行一致,丝毫不差,在这里没有其他的道,其止境在于实行。所以,听到了不如亲眼见到,即使表面上广博也一定会出现错误,看见了而懂得,即使能记住也一定会出现假象懂得了而不去实行,就算是内容充实丰厚也一定会出现困窘。
故事: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拜白起为大将,先击破楚军收郢都,迫使楚国求和。又大败魏军,斩首四万,魏国只得献出三个城池求和。秦军连连得胜,秦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再派胡伤率师二十万伐韩,包围了边城阏与。
阏与是韩国边陲重镇,若被秦军攻破,非但韩国朝夕不保,同时也会危及赵国疆域。韩厘王遣使向赵求救,赵惠王当即委派赵奢为将,库兵五万火速驰援。大军离开赵国都城邯郸,疾行三十里,突然传来主将的命令,『停止前进,就地扎营。』『怎么才离开都城就要扎营,是不是命令传错了?』救援国与军赵奢随后又传命道 『就地立垒下寨。有赵国官兵们疑惑不解,议论纷纷。军情紧急,不该停兵不进啊。言及军事者斩。』这时,有一名打探军情的军官回来禀报,秦军攻打因与其势甚猛,请赵奢尽快带兵救援赵奢以违犯军令将他斩首示众,全军官兵再也不敢提进军教阅与的事了。赵军原地停留了二十八天,每天增垒挖沟,修筑防御工事。
秦国主将胡伤听说赵兵来救,28天不见人影,就派了一名亲信直入赵营面见赵奢说:『秦军攻阏与,很快就要破城而入,赵将军若敢与秦军交锋,请速来一战。』赵奢回答道。『赵王以邻邦告急,派遣我加强边防,我怎么敢与胡伤大将军交战呢?一他还用酒食款待了胡伤的亲信,让人领着他看过赵营防御后又礼送出境。秦使如实回报,胡伤高兴地说:『赵兵坚壁不进,增垒自固,根本不敢冒犯秦军,我可以专心攻打阏与了。』
送走秦军信使后,赵奢马上选精锐轻骑万人为先锋,大军随后,衔枚卷甲,昼夜兼行,两天一夜进军韩国,在离闲与十五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军士许历献策说,一秦军不知赵军突至,所以没有防备。元帅当速据北山岭上,凡秦兵行动,一望而知。赵奢就让许历带领一万人,屯据北山待命,然后厚集阵垒,等待秦兵来战。胡伤见赵奢的兵马出现在秦军背后,知道中了对方惑敌之计。他倚仗着兵马强盛,打算先退。赵兵再攻闲与,两军交战,赵兵在主帅指挥下与秦兵厮杀正烈之际,忽闻一声鼓响,许历驱万人从山顶杀下,喊声如雷,前后夹攻,立即将秦军杀得人仰马翻。胡伤咆哮大怒,企图争夺北山岭地势,几次冲锋都被飞石击溃。赵奢挥兵围来,几乎将胡伤生擒,乘胜追出韩境五十里才收兵,一战而解闻与之围。韩厘王亲自劳军,致书称谢赵王。
赵奢扎营惑敌兵,迷惑了胡伤,使其对自己掉以轻心,再出其不意给予攻击,取得了胜利,使大家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