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谦虚的品质。即使是为国家建设有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假如自己产生自夸功勋的念头,沉浸在一个荣誉的花环中,那他的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丧失,而且可能还会招来意外的祸患。
故事一:
8岁的康熙登基当了皇帝后,太小不能料理国事,便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这四个人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其中拿大主意的是鳌拜。然而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他利用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软弱退让,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凡是向他巴结献媚的都受到提拔重用,凡是不肯顺从他的,便是遭到恶意陷害。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等人就因为与鳌拜持有不同的意见,而遭杀身之祸。他甚至经常在康熙皇帝面前耀武扬威,呵斥他人,而且多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滥用权力。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凡是稍有一些正义感的,无不对鳌拜一伙的为非作歹恨之入骨。可是鳌拜的心腹党羽遍布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机构,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也奈何他不得。
康熙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在亲政不久他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的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可是,这样一来,君臣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在他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时,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些欺君周上的行为,康熙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知道鰲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太容易,必须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也酝酿出来了。不久,康熙从各王公显贵府中挑选了一百余名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以陪伴皇帝习武消遣为名入宫。鳌拜没有发觉其中有什么异常。一来是满族有让自己的子弟从小习武的习惯,二来是把康熙看成一个年幼无知、只图玩乐的纨绔之辈,乐得他少过问政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到一年,这班少年侍卫一个个学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连康熙本人也学到不少本领。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擒拿鳌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便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入宫,商量除掉鳌拜等人的计划。
一日,正值鳌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把少年侍卫招来,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的身边,好像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从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人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愤愤不满,又朝夕与皇帝相处,早已成为效忠于康熙的心腹,因此齐声高呼:『听从皇帝的命令!』接着康熙历数鳌拜的罪状,布置擒捉之法,只等这个权臣来投罗网。不久,鳌拜入朝,康熙传令要单独召见他。鳌拜不疑有他,欣然前往。到了内廷,只见康熙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立的全是一班少年侍卫。鳌拜一向把这些人看成是一群孩子,成不了什么气候,心里毫无戒备,仍旧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来到康熙面前。康熙一见时机已到,便果断地做出擒拿的手势。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把鳌拜团团围住。看到此情,鳌拜大吃一惊,一开始还以为是皇帝教一群孩子来与他戏耍,后来感觉不对劲,便全力进行挣扎,与这班少年打成一团。鳌拜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仅生得熊腰虎背,有一股蛮力,而且精通武艺,曾经驰骋疆场几十年,立过不少大功,是清朝的一代骁将。讲近身交手,他并不外行。他仗着自己体大力强,拳脚并用,竟然一连打倒好几个人,差一点脱身。可是,这些少年侍卫毕竟训练了一年,不仅血气方刚,武艺超群,而且都有除奸报君的决心,岂容奸雄逃脱?他们你一拳、我一脚,轮番向他攻击,直打得鳌拜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哪有还手之力?最后不得不束手就擒。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铭记这句话能令人终身受益。做人定要胸怀坦荡,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处世时,我们则要蕴藏才华,这是处世的准则。德才兼备的君子并不忌讳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自己的才华却不能炫耀,更不能恃才傲物。当然蕴藏才华并不是使自己的才干深藏不露,否则每个人都空怀才学,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损失。要正确把握发挥才干和抓住时机的关系,才能永不消极颓废,脚踏实地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满招损,谦受益』。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影响很大。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以孔子这样的千古圣人尚能不耻下问,何况吾辈凡夫俗子!『满招损,谦受益』,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谦虚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一国一家的事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毛泽东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汪洋,泰山不择尘土,故能成其崔嵬。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年轻的丹青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向住持释圆和尚诉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师父,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现场直播』。此人问画什么,释圆说:『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饮茶,施主就为我画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吧。』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完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源源不断地注入茶杯。没想到老和尚说他画错了,应该把杯子布置在茶壶之上才是。年轻人说,『大师,您有没有搞错啊,哪有杯子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哈哈大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 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漏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战国时期,魏昭王求贤,高参郭隗建议道:『你把别人当作老师,那么比自己强百倍的人就会到来。你把别人当成朋友,那么比自己强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你把别人当成部属,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就会到来,如果颐指气使,怒吼呵斥,那么招来的只能是奴隶。』
许多人凡事都想追求完美,并想方设法地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任何事情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应学
会及时总结,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总想展示自己的才华,是缺乏见识的表现。一个真正学问广博的人,常常表现甚少,而一些学识贫乏的人却常常卖弄自己。
心理上的自满状态,会导致人丧失继续进取的兴趣,或者也会导致人疯狂进取的冲动。不管是丧失了进取心还是异化了进取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忽视自我检点,忽视周围的危险。言行上的自满姿态,就表现为得意扬扬或者不可一世,这会招来人们厌恶,引人嫉恨。一个人太出风头,就会遭受打击;一个人过分完美,反而会遭到挑剔和批评。大多数人能够同情弱者,却敌视比自己强的人,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能狂妄自大。
故事二:
战国时期,七雄争王,最后秦国渐强,向东蚕食,吓得关东六国联合起来,名曰『合纵』。六国合纵力量中,数楚国和齐国最为强大。楚国地邻秦国,所以秦王决定先从楚人身上下手,破坏『合纵』阵线,于是派大纵横家、丞相张仪前去楚国游说。
张仪见到楚怀王,说秦王愿与楚国结好联盟。怀王一听当然高兴,但又怕失去六国联盟,日后秦人翻脸进攻时没人帮助。正在犹豫,张仪又说。『为了表示结好的诚意,我们大王愿意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怀王一听,自然高兴,答应与秦结交。张仪见怀王上钩,又说:『不过,我们秦国历来与齐人有仇,大王若与我们联盟---』怀王为得那六百里地,忙说:『我们马上就与齐断交。』张仪拍掌大笑,说。『好,请大王这就派人跟我回秦国去割地。』怀王大喜,忙派逢侯丑随张仪入秦。
来到咸阳(今陕西咸阳),张仪先在酒店设宴款待逢侯丑,约好明天即见秦王去割地。宴后张仪送逢侯丑上车后,自己诈醉从车上摔下来,不省人事,手下人把他救回府去,逢侯丑只好住在驿馆中等张仪伤好后再同去见秦王。哪知张仪这一伤就是三月未好,怀王不时派人来催问消息,急得逢侯丑团团转,天天去张仪府上。张仪手下人只推说主人伤重卧床,不能见客。套住逢侯丑,张仪马上派奸细去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广造舆论,说楚人已得了秦人好处,要与齐绝交。眼见得三月有余,逢侯丑再也等不及了,径自去见秦王,说出张仪割地之约。秦王已听了张仪计谋,说:『割地可以,但楚、齐尚未断交,寡人怕受愚弄。』逢侯丑得此话,忙回信给怀王,说一旦楚、齐绝交,马上可以割地,怀王即刻宣布与齐绝交。齐国舆论纷纷,齐湣王早已怀疑,几次派使者追问怀王,怀王都支支吾吾今见楚国宣布断交,勃然大怒,派使者入秦,表示联盟之意。
张仪得此消息,便宣称伤好入朝议事。逢侯丑得信,在路上拦住张仪,说同去禀秦王以割地。张仪装作惊讶地说,『割地?问秦王干什么,我答应的是割我个人的封地六里,不用奏秦王的。』逢侯丑一听中计,气得忙回楚国报告去了。怀王一听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吃了败仗,去了汉中(今陕南川北一带),才又回过头来加入六国『合纵』。
一年之后,张仪又派使者入楚,说秦、楚修好,愿以商于地换楚之黔中。怀王余气未消,告诉使者,『若秦人把张仪送来,宁愿送上黔中之地。』张仪一听,自请入楚去换黔中之地。
一到楚都,怀王就把张仪囚了起来。哪知张仪早已派人收买了怀王宠臣靳尚,张仪被囚,靳尚便照张仪预先设计好的去找怀王宠姬郑袖,说,『秦人为救张仪,正打算送美女来楚交换。那时,夫人的位置便危险了。』郑袖生性嫉妒,忙问靳尚有什么办法阻止。靳尚说,『秦王送美女,无非是要换回张仪。若马上让张仪回国,秦国自然不用送美女来交换了。』郑袖听了,果然大吹枕边风,撒娇弄宠,非要怀王马上送回张仪不可。怀王是软耳朵人,禁不住『枕风吹拂』,传令送张仪回国。秦人白得了黔中之地,更加强大了。
张仪的连环外交之计,实属妙哉,成功地离间了六国合纵,又白得了黔中之地,自己毫发无伤,实乃大智慧。这里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只顾眼前的小利,反而葬送大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