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本章指出了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有』。『有』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知』指的是宇宙万物与人的关系。而心法的要求是把『有』和『知』统统去掉,从而达到『无』的境界。对于心法,有信与不信的问题。老子认为,对心法采取『信』的态度,就能够达到『无』的境界并找到『信』;反之,对心法采取『不信』或『不足信』(将信将疑)的态度,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并且也找不到『信』。老子把『信』作为宇宙的最水信息单位,也就是宇宙的最小动态单位『动点』,并在第二十一章整章来做了说明。
太上,不知有之。
道的境界太高的人,周围的人是不认识他的。
真正的得道高人,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即使你天天和他在一起,也不会认出他的真正面目,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弟子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这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大概没有谁亲眼看见过老子显示神通,以至于老子的身世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其次,亲而誉之。
道的境界比『太上』之人低一个层次的,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如果我们把这一思想放眼整个世界的话,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于耶稣、穆圣和佛祖。他们都是得道之士,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大师。但是他们都不是博学之士,那么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对象就是人体基因这一天书,这也正是他们思想理论的源泉。耶稣的『天堂』的境界,穆圣的『天园』的境界,佛祖的『涅槃』的境界,就是老子的『道』的境界,只不过境界有高低罢了。为什么说他们是『其次』呢?这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境中出现的景象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还认识不到那都是『物中之精,精中之信』,所以使自己的学说成为唯心论。见神不见物,自然不能为人类指明一条『长生久视』的康庄大道。然而,由于他们的思想贴近时代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感其德,叹其功,修其道,自然『亲而誉之』。
其次,侮之。
最次级的是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小混混,他们打着修道、传道之名,行骗财、骗色之实,一旦真相败露,必招致人们的唾骂。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求道的路程是艰难而漫长的,非有诚心和恒心不可。对此,世人有的相信但是意志不坚,最终与大道无缘;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道这回事,片面认为这不过是骗人的神秘主义而已。真正的修道之士,平时悠然自得、默默无闻,即使功成事遂、返璞归真,周围的人也难以发现他圣人的面目,这是因为圣人从不自我炫耀。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民众自然不信任他。统治者谨严慎微、科学决策,事情自然而然会圆满成功。
本章是老子对天下修道者的分类。修道者的境界不同,世界观就不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生。真正悟透天机的太上之人,已经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大道的推广、普及毕竟需要等待时机,所以他是不会违背自然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