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老子在『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的论述中,肯定了包容是做事公正、周全、经营事业安稳的前提条件。可见,老子给予了包容这一人生智慧多么高的评价。
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胸怀。』如果说宽容是对参与轮回的种种恩怨情仇的释怀,那么包容则是发自内心的襟怀坦白。
当一粒河沙侵入蚌的体内,挥之不去,驱之不走,让一个不折不扣的磨难成为其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蚌来说,生命有着太多的无奈何。世事虽不相同,蚌不能像树一样,用时间、用毅力去消灭它身上的痛苦,而是尽其道而行之,磨炼它、关爱它,用生命的能量去温暖它,直到它磨出珍珠的光华。难怪有些珠宝加工大师看着珍珠的华贵,感受珍珠的温润,说能从它的光泽中感觉到生命的律动。
从人类历史来看,『包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而偏执、独断、专制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联系在一起。『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学术繁荣;『独尊儒术』,乃致汉以后的文化衰颓。大唐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遂有盛唐文明辉耀千古;清朝在外来文明面前的闭关自守,终致近代中国的积弱积贫。
从人们琐碎的生活来看,『包容』总是与家庭和睦、幸福联系在一起的,而夫妻间的相互的不谅解、猜疑总是和家庭破败联系到一起。
在某个城市的一对中年夫妇,家里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经常有说有笑地一起散步。
不知何时,这种和谐美满的气氛消失了。夫妇俩开始频繁吵架,经常演奏着与生活不和谐的『战争交响曲』——餐具的碰撞声、瓷器的碎裂声、男人的谩骂声、女人的号啕声、孩子的啜泣声,八音齐奏,此起彼伏。
后来,男人带着孩子离开了,只剩女人一个人了。女人整个儿变了,整天阴着脸,不哭不笑,似痴似呆,看了令人心碎。
缺少了包容的家庭终将导致解体。包容,归根结底,根源于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才会去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意、猜忌、戒备和隔阂,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
包容不仅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更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古今成大事者,必有大胸襟,学会包容,便能把胜利包容过来。
公子小白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终成春秋霸业;诸葛亮更是以宽广胸怀赢得孟获和少数民族的信服。
林肯在竞选总统以来就备受猜疑,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笑着回答:『让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一位哲人说过:『不要追逐财富,因为你不会永远拥有它,只有朋友才能伴你走完一生。』所以朋友很重要,但是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发生矛盾,唯有包容才能让朋友之间建立更加牢固的友谊。
不久以前,曾经看到了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的书,上面这样写道:
『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批评那些茶余饭后中伤他的作家的文章,因为他认为在那种战争年代,文人的义务便是鼓励和警醒那些迷茫、沉睡的民众。在他批评的人中便包括郭沫若先生。而郭先生也并未示弱,同样写了文章来回击鲁迅。一时间,这文人的战场硝烟四起……』
文章又写道:『鲁迅逝世时,上海滩云集了大批的学生、工人,还有从各地赶来的文人学者。这些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受过鲁迅文章的批评,然而他们无不表示了巨大的悲痛。其间尤数郭沫若最为突出,他一连写出几篇文章,说道:『我与周先生吵了一辈子架,然而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这是两位多么伟大的人啊!他们用最伟大的胸怀包容对方。这种包容使他们能够求同存异,冷静地看待对方,欣赏对方高尚的人格,在大方向一致下团结起来。
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依赖包容创建起来的和谐的、有机的组织。从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任何生物体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物质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的。生物体要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包容。如果组成这个生物体的物质成分闹起『分裂』,等待这个生物体的就只有解体和死亡。可见,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机能。
包容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各种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团结在你周围。包容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深厚的精神涵养,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增进人的相互理解,在人间播撒爱的种子。包容的人有爱,因而也被人爱;包容的人包罗万物,因而也能拥有万物。
故事二: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地诸侯王反叛朝廷。焦虑万分之际,汉景帝刘启脑中突然闪过父亲临终前的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什么紧急事件发生,你可派周亚夫统率大军,平定乱事。』朝廷正在用兵当口,汉景帝把汉文帝特别赐封的儿子周亚夫从中尉一下子晋升为太尉,掌握全国大军。周亚夫临行前,汉景帝再三嘱托:『如今七国叛乱,情况紧急,国家安危全望将军独挽狂澜。』周亚夫领命,统率三十六位将军及几十万汉兵浩浩荡荡地向东进攻吴、楚等七国。
周亚夫风尘仆仆到达淮阳,察明形势后,亲自向汉景帝呈上一份紧急奏章:『吴、楚的军队轻装简从,行动极其神速,无法跟他们正面交战。希望陛下下达欲擒故纵之计,暂时放弃保卫梁地,让叛军占领,然后断绝吴、楚的粮道,才能制伏这股叛臣贼子。』汉景帝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周亚夫率兵云集荥阳。吴国叛军此时正猛攻梁国,梁国吃紧,屡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不仅置之不理,还亲率军队向东北驻扎于昌邑城,深挖城池,坚守不出。梁国诸侯梁孝王急了,天天派员向周亚夫请求。每次,周亚夫耐心地听完,便『嘿嘿』笑笑,却仍按兵不动。梁孝王恼了,直接上书汉景帝。他派人将一纸告急文书星夜送到京城,汉景帝仔细开展读:『陛下,梁国危在旦夕,周太尉拒不救援!』汉景帝也有点着急:『周爱卿太过分了,怎能见死不救呢?马上派遣使者令太尉发兵救梁。』
京城使者到达荥阳军营,宣读汉景帝诏书结束,周亚夫凛然一声答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不能铲除叛贼,周某一人承担罪责!』他仍固守壁垒,不出兵救梁,那宣读诏书的使者只好干瞪眼。几乎在同时,周亚夫悄悄派遣精干的轻骑兵,长驱直入,悄悄断绝了吴、楚军队后面的粮道。吴国军中缺粮,饥饿阴影笼罩,只好强忍着,屡屡向汉军挑战,汉军却仍纹丝不动。有一天晚上,汉朝军队内为出兵不出兵的事吵闹不停,直至嚷到周亚夫帐下。但是,帐内鼾声正浓,周亚夫并没有起床。周亚夫旷日持久地不应战,终把吴国军队拖垮了,他们急着要寻找突破口。吴王刘濞调兵遣将,围住了昌邑城。一天,叛军攻东南,实欲攻西北!听罢军情汇报,周亚夫『嘿嘿』一笑:『刘濞,你瞒得了我?你在声东击西,佯攻东南,实欲攻西北!』
周亚夫调动汉营士兵增加西北方的防备。不过片刻工夫,吴国精锐部队果真猛攻西北角。周亚夫手下兵将刹那涌现在城头,矢石如雨而下,吴军哪里攻得进去?刘濞气得吹胡子瞪眼,手下将士腹内空空饥饿难当,士气一落千丈,大败而走。周亚夫长剑一挥,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精锐劲旅呼啸而出,追击吴兵。
吴王刘濞见势不妙,马上抛弃大军人马,只率数千人仓皇逃窜。他们一直逃到东越丹徒地区,建筑工事,龟缩自保。一个月后,吴王被东越国斩下了脑袋,吴国叛逆彻底烟消云散。汉景帝对周亚夫刮目相看,朝中文武百官也啧啧称赞:『周太尉当初的弃梁不战,确是神机妙算啊!』
周亚夫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使敌人的军需逐渐耗竭,既有过人的智慧,又有超常的忍耐力。历经三个月的大小战事,吴、楚等七国叛乱终于被平定。
故事三:
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一年越州(今浙江绍兴)闹蝗灾。只见蝗虫乌云般飞来,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禾苗变秃,树木无叶,一片肃杀景象。当然,这年的庄稼颗粒无收。这时,素来多智、爱民著称的清臣赵汴被任命为越州知州。赵汴一到任,首先面临的是救灾问题。越州不乏大户之家,他们有积年存粮。而老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大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而一旦遭灾,更是缺大半年的口粮。灾荒之年,粮食比金银也贵重,哪家不想存粮活命?一时间,越州米价飞涨。面对此种情势,僚属们都沉不住气了,纷纷来找赵汴,求他拿出办法来。借此机会,赵汴召集僚属们来商议救灾对策。
大家议论纷纷,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依照惯例,要由官府出告示,压低米价,以救百姓之命。僚属们七嘴八舌,说附近某州某县已经出告示压米价了,我们倘若还不行动,米价天天上涨,老百姓将不堪其苦,会埋怨朝廷的。赵汴倾听大家发言,沉吟良久,才不紧不慢地说:『今次救灾,我想反其道而行之,不出告示压米价,而出告示宣布米价可自由上涨。』『啊!』众僚属一听,都目瞪口呆,先是怀疑知州大人在开玩笑,继而看知州大人蛮认真的样子,又怀疑是否这位大人吃错了药,在胡言乱语。赵汴见大家不理解,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就这么办,起草文告吧!』
官令如山倒,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过,大家心里直犯嘀咕:这次救灾肯定会失败,越州将饿殍遍野,越州百姓要遭殃了!这时,附近州郡纷纷贴出告示,严禁私增米价,若有违犯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揭发检举私增米价者,官府予以奖励。而越州却贴出不限米价的告示,于是,四面八方的米商闻风而至。开始几天,米价确实增了不少,但买米者看到米上市的太多,都观望不买。过了几天,米价开始下跌,并且一天比一天跌得快。米商们想不卖再运回去,但一则运费太贵,增加成本;二则别处又限米价,于是只好忍痛降价出售。这样,越州的米价虽然比别的州略高点,但百姓有钱可买到米;而别的州虽米价虽然压下来了,但百姓排半天队,却很难买到米。所以,这次大灾,越州饿死的人最少,受到朝廷的嘉奖。
僚属们这才佩服了赵汴的计谋,纷纷来探其中原因。赵汴说:『市场之常性,物多则贱,物少则贵。我们这样一反常态,告示米商们可随意加价,米商们肯定都蜂拥而来。吃米的还是那么多人,米价怎能涨上去呢?』
摸透事物的规律,掌握事物内部发展的逻辑,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引来诸多商家,从而使整个城中的粮食增多,因而米价下跌。赵汴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