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人,被个人私欲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里被得失纷扰,寝食难安,终日忧心忡忡。
在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个俗根未绝、十分贪财的住持。这个庙的香火很盛,经常有人来上供一些好东西。这个住持就把这些东西偷偷卖掉,慢慢地积攒起一大笔钱。自从有了这些钱以后,住持整天疑神疑鬼,无论白天黑夜,他都把这些钱抱在自己的怀里,不敢有一时松懈,生怕丢失或被别人偷走了。每日每夜,他都忧心不宁,痛苦不堪。
为什么世间人会存在这种普遍的弱点呢?就是因为过于沉溺于利益的困扰中。古人说,『得不喜,失不忧』,这话读来不假,做起来却并非容易。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并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后,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技艺,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您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您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您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 的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起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平时射箭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道:『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面对得失成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患得患失却是不少人的通病。面对得失,他们斤斤计较,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一个和尚肩上挑着一根扁担信步而走,扁担上瓷挂着一个盛满绿豆汤的壶。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壶摔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个和尚仍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
这时,有一个人急忙跑过来激动地说:『你不知道壶已经破了吗?』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听到它掉落摔碎了。』
『那么你怎么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呢?』
『它已经破了,汤也流完了,你说我还能怎么办?』
在得失之间,一定要有老和尚那样的心态——得则得之,失则失之。任何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何必让自己饱尝心惊的煎熬呢?
古人云: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也有花落;又如天边云,云舒也有云卷,何必患得患失,终日萦挂于怀呢?观世间万物,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智慧。
故事二:
战国时,魏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到赵武灵王时,乐毅因避内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偏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他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正于此时替魏国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联合攻秦,助赵国灭中山,又打败宋国,拓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傲自满。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姿,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道:『齐国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悉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但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 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国同赵惠文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封乐毅为上将军,同时把相印也交与乐毅,命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敌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退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的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湣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困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攻城略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继续在齐地攻占七十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国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算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公元前278年,燕昭王驾崩,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便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谗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文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把观津(在今河南清丰东南)封给他,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借以威慑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此人,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尽废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继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城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大将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他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派人责难乐毅,并且向他道歉:『先王曾想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破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着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盼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信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以及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
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受冤屈而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封书信,打动了燕惠王对乐毅的些许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对待,但乐毅也并未因个人得失而劝赵伐燕,以泄私愤,而是居于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最后卒于赵国。
故事三:
三国末期,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因反对司马昭专政,被司马昭的大军围困在寿春。当时东吴对他表示支持,先后派文钦、全怿等人率兵救援。司马昭为了消灭寿春城内的诸葛诞和东吴方面的军队,便用『借敌之计』 使敌内部瓦解,然后由外而攻,从而大获全胜。
首先,司马昭派人放出谣言,说东吴救兵就要到了,而魏军却粮食缺乏,不能持久应战,还故意派一些老弱兵士做出筹粮的假象。诸葛诞闻听此事,便松懈下来,在城内大吃大喝。可东吴的救兵一直未到,而城内却开始闹饥荒。接着,诸葛诞的亲信蒋班、焦彝主张速战和东吴文钦发生矛盾,诸葛诞一气之下想杀蒋、焦二将。二将害怕,便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接着,司马昭又利用东吴将领全怿的家事,施以『反间计』。当时,住在建业的全怿的侄儿全辉、全仪因家庭纠纷带着家将逃至司马昭军中。而司马昭却诡称孙权因为全怿没有取得寿春而大怒,要杀尽全怿在建业的家眷。全怿信以为真,干脆也带领几千人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司马昭达到一系列目的之后,便开始将诸葛诞与文钦的矛盾彻底瓦解城内力量。诸葛诞和文钦因为火并而发生争执,结果文钦被杀,其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于是司马昭用数百名骑兵保护着两人,在城外巡视,并大声告诫城中之人:『即便是文钦的儿子我们也不杀,何况其他人呢?』 司马昭这种宣传瓦解敌方军心,使守城军士无心再战。于是司马昭乘机向寿春城大举进攻,最终消灭了诸葛诞的势力。
这种借助敌人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与离间之计相似。这种计谋一般都能奏效,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用得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