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老子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他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对生活的索求并不苛刻,他们没有过多的贪欲,只追逐内心的满足。

  像老子这样对人与社会认识透彻的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不会过于激进的。他们知道人事的微妙和社会的错综复杂,如履薄冰是他们真实的感觉,很少有放松的时刻。烦恼都是因事情而起,而好事也绝非那么简单。其实,人们眼中的美事儿有许多都是虚幻的,它们能让人逐步堕落。过分地追逐物欲只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乐,而引发的祸端却是长久的。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带领残兵退到会稽山上,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派人向吴王夫差请降,夫差不答应,勾践几乎绝望了。

  这个时候,勾践的谋臣文种、范蠡为他出主意说:吴国大臣伯嚭十分贪财,他现在正受夫差宠信,如果用重礼把他贿赂,他一定会为我们说好话的。

  勾践于是让文种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又选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见伯嚭。

  伯嚭偷偷接见了文种,他一见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兴起来。文种对他说:我奉命来见你,是不想让这份好事让别人占去啊。财宝和美人都在这儿,只要你替我家大王美言几句,让吴王退兵,这些就都是你的了。

  伯嚭说:越国灭亡了,越国的东西都会归吴国所有,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是骗不了我的。文种早有准备,他马上说:如果是这样,越国的一切也都归吴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点好处的。何况只要越国不亡,我们定会时时记着你的恩情,进献永远不会停止。这是天大的好事,聪明人是不会拒绝的。

  伯嚭觉得文种说得在理,于是收下美人和财宝,答应替越国求饶。伯嚭的一位心腹看出了问题,他对伯嚭说:越国送钱送人,看似好事,实际上这是陷你于不义啊!他们现在有求于你,才会这样,哪里是他们的真心呢?收下礼物,以后的麻烦就大了。伯嚭不听规劝,百般在吴王面前说勾践的好话,越国终于保存下来。

  勾践在吴国做人质期间,文种给伯嚭送礼无数,从未间断。伯嚭不停地为勾践进言,帮助他回到了越国。

  勾践灭掉吴国后,伯嚭自以为有功,欢天喜地拜见勾践。勾践对他说:你贪财好色,出卖自己的国家,还有脸见我吗?勾践杀了伯嚭,连他的家人也一个未留。

  伯嚭被主动上门的好事迷住了双眼,不厌其多,结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还断送了吴国。他不问青红皂白,见好事就要,这是他贪婪幼稚的表现,注定要有那样的下场。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财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满足你正常需要的财富是天使,满足你欲望膨胀的财富是魔鬼。贪欲的驱使使简单变复杂,使轻松变沉重。古人因为贪欲而丢权丧命的不在少数,而现代人却依然没有感悟老子的这一智慧。现代人常认为,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自谅心态使某些人忽视了贪欲之害

  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贪官落马的惨痛教训使有些人对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大红包不得不心存畏惧,他们对喝个小酒、收个小礼、受个小贿』小诱惑,往往毫无畏惧之心,统统照单笑纳。在他们看来,收大礼大贿风险大,一旦暴露将受到严惩,而收点小礼违纪不犯法,警察管不着,法判不着,处分够不着。殊不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贪欲之口一开,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很难在诱惑面前止步,最终会滑入贪欲的泥潭难以自拔。

  不要过分追逐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空幻物,各种贪欲就不会成为扼杀我们美好人生的隐形杀手。换句话说,人生少一份贪念,便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幸福。

  故事二:

  魏文侯为宰相的人选感到困惑时,征求李克的意见:先生曾说过:家贫要有贤妻,国乱要有名相。现在宰相的人选有魏成和翟璜二人,这二人都非常优秀,难分伯仲,究竟要选谁呢?

  李克道:俗话说:身份低微的人,不要插手伟人的事,也不要管别人的家务事。卑职实在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先生不要顾虑那么多,请多多指教。

  不,卑职并不是顾虑太多,只是希望国君好好考虑。至于鉴定人物的原则有以下五项:一、际遇不佳时和谁亲近?二、富裕的时候帮助过谁?三、居高位时任用谁?四、在困境中是不是刚正不阿?五、贫穷时是不是能舍弃贪念?国君只要依照这五项原则来决定就可以了。

  嗯!有道理,我已经想好了。

  李克离开王宫,在归途中顺道过翟璜住处,谈起魏文侯选择宰相的事情,并且重述这段谈话。翟璜问李克:依阁下看,魏文侯会录用谁呢?

  恐怕是魏成吧!

  这就奇怪了,我翟璜哪一点比魏成差呢?更何况把阁下介绍给魏文侯的人是我啊!

  大人不是为了自己升官,自组派系而把我推荐给魏文侯的吧?我只不过给他提供了五个原则,至于决定宰相的人还是魏文侯。依我看来,魏成被拔擢为宰相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魏成把十分之九的薪俸施予别人,自己只留下十分之一,魏成因此获得国君的老师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的支持;而大人所推荐的五个人只不过是魏文侯一般的臣下罢了。

  翟璜低下头来向李克道歉,懊悔自己的自大。

  故事三: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随、邓三州节度使李愬决定采用突袭方式,雪夜攻打盘踞蔡州(今河南汝南)的叛将吴元济。

  当时正值隆冬,北风强劲,鹅毛大雪当空乱舞。李愬顶风冒雪,兼夜来到了蔡州城郊。李愬正欲发令直扑蔡州城下,突然想到:自己带了九千多人马,嘈杂声非同寻常,一旦被城里吴元济的人听到,岂不坏事?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李愬尚未想出锦囊妙计。不少将军的眼睛都焦急地盯住了他。

  突然,李愬在簌簌的夜空中捕捉到一句反常的话:哎,这儿有一口好大好大的池塘,里面养了好多好多的鹅鸭。李愬当即连连击掌:真是天助我也!我李某人今天要用鹅鸭参战,让叛大唐军威震!他马上派出一群士兵,每人手携一根棍子,伸进池塘,举棍乱打。正昏昏欲睡的鹅鸭被搅得大叫。李愬欣然一笑,大手一挥,九千多人马开始向蔡州城进发。人马嘈杂声混入了鹅鸭声,鹅鸭叫声一阵高过一阵,淹没了人马之声。

  就这样,全军顺利前进。到蔡州外围的悬瓠城时,已是半夜。雪愈下愈大,李愬带头冒着雪攀到城墙上,杀死了守门的卫兵,打开城门让部队进入。

  天亮雪停,百姓们打开门见街巷中站满了官兵,才知道外城已被攻下。蔡州的邑使赶紧向吴元济报告这一消息。吴元济怀疑地说:昨天天气奇寒而降雪,人马在风雪中赶路不冻死才怪哩,李愬怎可能从天而降?我断定这些兵卒将因怕冷而回悬瓠城拿衣服的。话刚说完,李愬所率领的部队已抵内城了,吴元济赶紧登上城楼布防。李愬早知道城中有个勇将董重质,吴元济必定会等待他去救援于是提前写了封信招降董重质,并许下一面令旗,用以保护董重质一家大小。董重质受了感动,随即乘着马赶来投降。因此,吴元济所希望的援军也没了,只好弃城投降。李愬将吴元济送到京师去问罪,从此,蔡州恢复了平静。

  另一个例子是王处存让士兵假扮羊突然杀入敌军内部,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公元885年,唐朝的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叛乱,率军攻打河中节度使王处存。

  王处存是个善于用兵的人,他决定不出战,把驻地易州城加固设防,使李可举的大兵攻城不下。但李可举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带兵挖地道通向城内,暗中潜伏进城,一举攻占了易州城。王处存措手不及,只好带领部众弃城逃出了易州城。

  王处存不甘心易州城落在敌人之手,他天天派人打探消息。探报说李可举攻下易州城后,天天在城内饮酒作乐,兵们抢民女,军官们吃喝嫖赌,百姓们恨之入骨。

  王处存大喜说:李可举骄兵必败,天赐我东山再起之大好时机。他派人四处征集羊皮,几天后,弄到数千张羊皮。他又定下一计,命几千名骑兵来到易州城外的小山头上,每人披上一张羊皮,前面由百十只真正的羊带路,后面这些披着羊皮的士兵匍匐在地,尾随其后,向着易州城慢慢行进。

  夕阳落山时,这群羊来到易州城下。暮色中,李可举的将士们在城上看到城外来了一大群洁白的咩咩叫着的,一个个欣喜万分,准备冲出城去,捕获这群羊,备下美酒饱餐一顿。他们开了城门,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扑入羊群。正当他们拿着刀子、棍子、绳子等准备对付群时,这些忽然站了起来,举着刀剑,大杀大砍,把李可举的兵士们吓呆了。转眼间,他们被杀得七零八落,无一生还。潜伏在城内的王处存军间谍,乘机开了城门。王处存指挥军士们奋力进城冲杀,李可举束手就擒。就这样,王处存终于夺回了自己的驻地易州城。

0.1993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