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有识者得悉『道』之理后,勤勉行政,身体力行;普通人听了似懂非懂,半信半疑,不知如何是好,终究无所得;无知的人听了觉得难以置信,大加嘲笑。如果「道』不能让这种人听了觉得可笑,那也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有学者把人类社会横向分为三个层次,即上、中、下,其中上层大约占整体的百分之三,中层大约占百分之十七,下层大约占百分之八十。当然,谁都不想成为那百分之八十的下层社会的人,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处于这个层面中的。
这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水平,也是指思想意识层次。
宣扬成功学的人们会主张,一个人若想成功,就要先向成功的人学习,然后和成功的人合作,这样才能从已经成功的人身上学到他们成功的因素,并找到使自己成功的方法。同样地,若是想成为上士,那么就要掌握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有着什么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如果你有着成功者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再加上能够坚持不懈,那么你前面的终点就只有一个成功。如果不具备这种心态,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也不能算是上士。看看那些『富不过三代』的显赫之家,就是因为子孙没有先祖创业时的那种兢兢业业的态度,所以即使有了财富也守不住,所以,才有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你可能觉得这些道理好像有些用处,自己也想要成功,可是又觉得不容易做到,对前途感到渺茫,也许付出了什么也得不到,还不如再等等看,看别人照着这方法做会怎么样,等他成功了我再跟着做,要是他不行,那我就笑他不知道观火候……如果是抱着这种观念做事,那就属于『闻道』后『若存若亡』的人,是中士,或许可以触及成功,但也有可能是失败,这就要看最终的选择如何了。如果只是存有观望的态度,而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那就是在选择失败。而下士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那是根本就不相信这些道理的人。如果有人跟他说:『你现在穷,是因为你的观念造成的。』他或者听不懂,或者要『大笑之』以示不信。这只是举个例子,不是针对那些现在没钱的人。不论是否有钱、是否有权或者是否有名,将来的走向都是被你的意识所牵制的。如果你只有下士的心态,那又怎么可能利用现有的物质基础发挥上士的优势呢?即使因为一时的运气,或是先人的积累,而获得了一些机遇,但这都是不可能长久的。没有上士的心态却想为上士的人,难免要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如偷盗、抢劫、绑架、贩毒、贿赂……事实上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意识去支配自己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要出门远行,临走之前把三个仆人叫到面前来,给他们每人一百个金币,对他们说:『你们拿着这些钱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三年之后,富翁回来了。第一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您交给我的一百个金币,我已经用它赚了十倍。』富翁很高兴,就把这些钱都奖励给他。
第二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的一百个金币,我用它赚了五倍。』富翁也很高兴,照样奖励了他。
第三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的一百个金币,我害怕丢失,又怕做生意赔本,所以一直埋在地底下。』富翁很生气,命令将那一百个金币也奖励给第一个仆人,并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这其实就是基于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付出得越多就会得到的越多,而害怕损失不敢付出的就会连现在所拥有的都失去。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守住一直不失去的,这是事物运行的必然。想要一直拥有,就得一直付出。就像流水一样,有进有出,水才是活的,才是丰盈的;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那水要么会溢出来,要么就会干涸。人生也是一样。
老子虽然提倡清静无为,要顺其自然,而不给自己的天性妄加些没有用处的东西,但是这不是说让人不思进取,碌碌无为。要顺其自然,就要吐故纳新,要新陈代谢,所以这种清静无为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平庸地过一生,可是又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对各种物欲的诱惑心动不已,那么这种生活就是痛苦的,是不幸的,更是与老子所说的那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搭不上边。
故事二:
有人说,真正清楚明白的『道』在愚昧的人看起来似乎是晦暗不清的;最畅通无阻的『道』在愚昧的人看来却是最闭锁不通的,最宽阔平坦的『道』在愚昧的人看来却是最崎岖坎坷的。
明白了大道就抛弃了小聪明,在只有着小聪明的人眼中看来反而是糊涂了。走上了歧途还以为自己是走在正道上,那是因为从未真正体会到正道的存在,或者说从来就没接触到过那个境界的边缘。最完美的美德就是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才能海纳百川。然而人们往往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只要有一杯水就以为自己得了大智慧,只要有了一块石头就以为自己拥有了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走不出自己的路,前途在他们眼中迷迷茫茫,歧途甚多。有时候循着自然大道才走了没多久,被旁边的小聪明的人说上几句,就以为自己走错了路,慌慌张张地改道而行,殊不知这才是歧路。
因为看起来通往『道』的路是如此崎岖不平,而且晦暗不清,所以人们觉得走这种路太艰险了,可是风光往往只有在险峰上才可以领略。
北宋真宗时,契丹人入侵宋国。告急的文书连连发到朝廷,却都被宰相寇准给扣下了,不让真宗皇帝知道。
真宗在别处听说这个消息,非常着急,就向寇准问讯。寇准说:『大敌当前,如果没有拼死的决心,任何妙计都是无用的。我请求皇上御驾亲征,为将士们击鼓打气。』
真宗害怕了,说,『我贵为天子,怎么能以身犯险呢?除非你能保证我的绝对安全,否则就是对我不忠了。』
寇准说,『如今敌军气势正盛,我军连连失地,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了。皇上虽然冒些凶险,但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挽回颓势。我想敌军万万预想不到皇上会亲自上阵,他们一定会十分恐慌的。』
真宗被寇准劝服,勉强出征。走到南城的时候,随行的大臣又劝真宗回去,他们说:『契丹的兵力强大,皇上为什么要和他们硬拼呢?不如迁都到南方,以后再做打算。』
寇准舌战群臣,坚持请真宗到澶州督战。他说:『成就大业,就不能回避风险,以求安稳。现在契丹势在灭我大宋,我们如果退让,那么就会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真宗犹豫不决,寇准于是把负责军事的武将高琼找来,对他说:『国家危难,皇上决心难下,还请你去劝谏皇上不要后退。如今人心不稳,这也是你们武将为国报效的时候了。』
高琼便去面见真宗,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很自然的事,皇上不该听信南迁的话。皇上带领我们杀敌,军心一定大振,我军一定会大胜的。』
有了武将的保证,真宗终于安心了一些,于是亲临澶州督战。全体将士奔走相告,士气大振。契丹人果然胆怯起来,不敢进攻了。
最后,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大宋北方的一些领土得到了保全。
寇准力主真宗涉险亲征,这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一条不可取的路,然而正因如此才避免了宋朝亡国的命运。人们不愿冒险走自己认为是不清楚的路,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时候只有那些他们认为不安全的路才是真正合乎『道』的,是顺应事物发展趋势的正确之路。在这一点上,只有像寇准这样有远见的人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
在面临紧要关头的时候,因为人们缺乏远见,更加不容易看清前途,这种时候尤其容易选错了路。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主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心花怒放,难以自持。他不顾兵疲财缺的现状,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宋朝大将潘美反对此议,他对宋太宗恳切地说:『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尚须稳定形势,巩固胜果,士卒也需要休整。』
但是宋太宗求胜心切,坚持大举北进。快到高梁河时,宋军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太宗一时也不知去向。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宋太宗亲征。他手下的将领猜测宋太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了,于是私下商议立赵德昭为帝。众人讨论过后,就去劝说赵德昭:『皇上失踪,想必已经蒙难如今军心不稳,大敌当前,郡王如不当机立断,承继大统,就怕变乱不止。恭请郡王速即帝位,以此平定军心,号召天下。』
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本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没将皇位传给儿子赵德昭,却是传给了弟弟赵匡义,就让赵德昭很是郁闷。但是后来他为了避免宋太宗的猜忌,就处处表现得恭敬,丝毫也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怨尤,这才君臣相安无事。此时面对众将的拥立,在最初的欣喜过后,他开始考虑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图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虽然在众人看来,此刻走上帝位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如果太宗并未蒙难,一旦回来看到他轻率即位,必然不会放过他,到时候大难就要临头了。
于是他故作愤怒之状说:『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在侧,尔等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里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为皇上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的唆使,干下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面面相觑,口中只好自称有罪,但是心里未免异样。
为了安抚他们,赵德昭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是荣辱之事,岂可操之过急?再说赵氏江山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我岂能趁皇上危难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合各位失望的。』
众将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的慎重了。在不同情况下看来,同样的路表现的状况也是不一样的,说不定当天还是光明一片,第二天就变成了灾祸之源。因此在选择该走哪一条路的时候不可不慎重,尤其应该带有一双睿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