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功遂身退』是一种智慧,它告诫我们,当我们成功时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如果与这一智慧背道而驰,那么不但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劳,反而会招来麻烦,甚至危险。

  历史上大部分依靠兵戈上位的皇帝,在开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总会削除大部分开国功臣的兵权。削除兵权的方式有两种:一个就是和平解决,另一种就是随便加个罪名,『名正言顺』地铲除。

  历史上和平削除兵权的例子不多,唐太宗李世民算一个,宋太祖赵匡胤也算一个。而上位后诛杀功臣的皇帝比比皆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清朝雍正皇帝等,他们的开国功臣中只有极少数懂得『功遂身退』道理的人才幸免于难。

  韩信就是因为不懂得『功遂身退』而惨遭杀害的典型。

  毫不夸张地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也更不可能当皇帝。韩信功劳盖世,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本应该想到这点,然而他还是以功臣自居,完全没有当初打仗时的聪明智慧。而刘邦也想到了这点,为了巩固他的皇帝地位,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次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吕后又和刘邦演了一出双簧,前脚刘邦带兵出征,后脚吕后就让萧何将韩信诱至长乐宫冠以谋反之罪杀掉。

  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则聪明得多。刘邦即位后,大封功臣,张良再三推辞,最后只领留侯的头衔,坚实不受三万户食禄。他仿佛忘掉了以前的丰功伟业,过着隐逸恬淡的生活。怪不得后人用诗来称赞张良的智慧过人:『运筹帷幄见真知,暗渡陈仓尚未迟。业就功成身引退,免遭吕氏害贤时。』

  明朝的一批开国功臣,也同样是懂得『功遂身退』的存活下来了,而那些不知此道的人,最终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因女婿胡唯庸涉嫌谋反受牵连而被灭门;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因被锦衣卫告发谋反而被灭三族;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因失宠先后被杀;徐达没有被朱元璋直接杀害,但也是被朱元璋间接『赐死』的,因为朱元璋趁徐达背上长疽最忌吃蒸鹅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没几天徐达就离开了人世;只有汤和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从此闭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

  在古代,『功遂身退』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重要的。但当成功了,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这时,就要学会如何化解,更要学会韬光养晦,锋芒内敛。

  老子讲得好,学会适时功遂身退,对于保存自己的名声、延长自己的寿命都很有好处。

  故事二: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功遂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环』。在四十岁时,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创建了福特公司日产汽车七千辆的辉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后就退隐了,他在故乡建造了一个住所,在那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悠闲的日子。他在这安静、惬意的农庄度过了三十二年安静、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八十三岁才去世。这位当时在美国数一数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却令人难以置信的俭朴,全家总共只用了五个仆人和一个洗衣工人。但他曾以七百万美元捐助一所医院,又降低售价、提高工人工资、红利;收容伤残,福特公司收留的残疾工人近万名。

  福特的这种行为同样是一种功遂身退,更是一种人生的成功。聪明的人不仅能看透当时的形势,而且能审时度势,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所以他们往往拥有多种美誉。

  尖锐的东西,它很容易受到挫折,功遂身退则可以保全自身。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我们一生都须铭记的智慧。 

  故事三:

  只有守信义,才能取信于人;一个人没有信用,人生途中就会寸步难行。一旦约定,就要努力去兑现,出尔反尔,会让人对你失去信任,此乃人生一大忌。齐桓公正是因为守信义而被推举为霸主。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王命以临诸侯,布告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国,约以三月朔日,在齐北杏会盟。日期已到,鲁国带头抗命不来赴会,齐桓公便以毁约为名起兵征讨。齐出师获胜,势如破竹,鲁庄公惊慌失措,只得修书请和说:『孤有犬马之疾,未应如约赴会。君以大义责鲁,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齐桓公果然退兵,在齐国柯地筑坛,让鲁庄公前来谢罪请盟。

  鲁庄公临行前向群臣说:『寡人赴境求盟,谁肯同行而能保全君臣的体面?』将军曹沫欣然请命。鲁庄公问:『你和齐军三战三败,不怕他们耻笑?』曹沫回答:『臣随主公赴会,正是要雪三败之耻!』鲁庄公见他态度坚决,勉强同意了。到了那天,齐桓公在坛下布列雄兵,七层坛阶俱有甲士把守,远远望去,盔甲鲜明,戟戈耀眼,一派整肃气象。傧相传令:『只许鲁国一君一臣登坛,任何人不许随计!』

  鲁庄公君臣拾阶而上,庄公脸色灰白,一步一颤;曹沫按剑相随,全无惧色。刚登上第一层坛,齐国甲士阻拦说:『今日两君会盟,不须携带兵器。』曹沫怒目斥退甲士,保护鲁庄公直至坛上。两君相见,各叙通好之意。三通鼓毕,正要在香案前歃血盟誓时,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抓紧齐桓公的衣袖,厉声请命道:『请齐偿还鲁国汶阳之地,两国休兵盟好。』齐桓公不悦地指天发誓,当面答应。曹沫丢下佩剑,再拜称谢。两君这才举行了隆重的歃盟仪式。事后,齐国诸臣因齐桓公受威胁答应了这个条件,打算劫持鲁侯,以报曹沫之辱。齐桓公说:『寡人已许曹沫,不能恃强欺弱。匹夫有约尚不失信,况且一国之君呢?为了一时气愤,劫持鲁侯,杀了曹沫,一定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为天下人所看不起。』次日,齐桓公置酒为

  鲁庄公君臣送行,随即命西鄙邑宰将齐国侵占汶阳土地,尽数交割还归鲁国。史籍评:『昔人论盟与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怒,由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另有诗云:『巍巍霸气吞东鲁,尺剑如何能用武?要将信义服群雄,不吝汶阳一片土。』列国诸侯听到这件事后,皆服齐桓公的信义,称赞道:『齐侯真是守信义的君主,和齐联盟尽可放心了。』后来,齐桓公为众诸侯推崇称霸。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齐国军力强盛,守信义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0.2525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