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意即合乎道的意识、行为。几于道,意即接近于道或相似于道。

  上善之人(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始终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隐蔽之处,所以,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是说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圣人选择的住宅则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可以给生活带来安定并有利于修道。

  心善渊,是说水渊则藏,含而不露;圣人虚怀若谷,从不自我炫耀。

  与善仁,是说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处世仁慈,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

  言善信,是说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圣人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

  政善治,是说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圣人为政,清正廉洁,善于消除腐败。

  事善能,是说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圣人做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

  动善时,是说水为冬雪夏雨所化,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圣人做事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即正因为,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水的特性近似于道的特性,水的特性就是圣人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不会有过失。

  老子心目中的不争,即要求个人在处世过程中要具有谦退而不你争我夺的品格,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便是处在十分卑下的地方,也能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着,能够心善渊』『事善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没有怨咎、遗憾、悔恨。

  进一步而言,老子的不争并非消极我们的头脑,而是让我们能够以冷静的心态面对那些没有意义的纷争,省出更多的时间做那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老子的不争正是让我们不要去争一时的高下,而是积蓄力量去争取人生更长远的成功。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精华。

  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道: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老子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作,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琢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石。

  本章以水的特性阐述了圣人为而不争的高尚品质。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才能没有忧患,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0.0758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