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齐威王即位不久,即拜邹忌为相。邹忌不负众望,矢志改革,精心治国。齐威王更是秉公任贤,对各级政务都亲自过问,对属下各级官吏的政绩都做过认真考察,做到贤者任用、庸者辞退、恶者惩罚,决不姑息迁就。

  有一次,邹忌听说即墨大夫受到诋毁而东阿大夫却受到赞誉,他便把这件事禀告了齐威王。齐威王就盘问左右的人,听他们的说法和邹忌所反映的没有什么不同;他又派人去做进一步的实地考察,等确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再下结论不迟。

  齐威王认为,确定下属的好坏,主要看下属的政绩如何,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而不能偏听偏信。一切都调查清楚了,齐威王便把即墨大夫和东阿大夫招来朝廷,并召集群臣议事。齐威王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当了即墨大夫以后,时间不长,诋毁你的言论便一个接一个。说得你是一无是处,不能让你继续做大夫了。现在,我派下去的人到了你那里一看,你所管辖的地区,荒野得到开垦,人民生活富庶,官吏忠于职守,人人尽职尽责,没有人浮于事的现象,东方得以安宁,人人安居乐业。但是你只知道埋头治理政务,没有时间来疏通我,也没买好我的左右,所以你得到的不是赞美而是无故的诽谤。我认为你是一位忠于职守、治理有方、办事贤明的地方官,对你的出色政绩给予适当的表彰。』于是对即墨大夫封土地万顷、赏金银绸缎一车。

  齐威王又把东阿大夫叫到跟前,严厉地对他说:『自从你当了东阿大夫以后,我听到的尽是说你如何如何好,如何会治理政务,没有听到说你不好的。可是,我派人下去到你管辖的地区察看,才发现你所治理的地方竟仍然是荒芜的田野,杳无人烟,百姓吃不上饭,冬季无棉衣御寒,一派民不聊生的景象。以前,赵国的军队开到你那里,面临异国的侵略,你不能有效地进行抵抗。你只会用金银财宝收买我的左右,让这些人为你说好话,来取得对你的好感。其实,你为政不廉,治理无方,只会拉关系。现在,要对你进行惩罚。』然后,喝令武士把东阿大夫和为他说好话的人一同拉出去斩了。

  臣下们看到齐威王办事秉公,处理事情果断,任人唯贤唯能,不受阿谀奉承之惑,个个心悦诚服,人人竭尽全力地为国家效劳,不敢有半点松懈,也不敢再欺上瞒下,形成一个以事业为重的局面,使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一个国君或一个领导,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能秉公办事,偏听偏信,任人唯亲,则国家日益衰败;反之,则日益强盛。

  故事二:

  周穆王得到八匹名马,驾着它们去拜访西王母;回来后,又驾着八骏去讨伐徐偃王,并灭掉了徐国。接着,他命令设立了天闲、内厩和外厩三种马厩,把八骏马放在天闲里喂养,每天喂料一石;次一等的马放在内厩,每天喂料八斗;再次一等的马放在外厩,每天喂料六斗。而那些达不到以上这三等标准的马称为散马,每天喂料五斗;在散马之下的是民马,不属于官府饲养之列。周穆王任造父掌管马政,让天下没有一匹好马在民间,并按马的上下等级对待各类养马的人。

  后来,穆王死了,造父死了,八骏也死了,马的好坏没有人能分辨的了,大家就按马的产地来区分了。把冀地北部产的纯色马作为上等,放在天闲喂养,用来驾驭君王的车辆;那些杂色的马作为中等,放在内厩喂养,用来做驾车空缺的备用和打仗用;冀地南部和济河以北产的马放在外厩喂养,供诸侯和君王的公卿大夫及出使到四方去的使臣们乘用;江淮以南产的马称作散马,用来传送信息和干各种杂活的使用,不承担重大事情。那些喂养它们的马官待遇,也按所管马的等级不同而不同,按造父先前的规定办。

  周襄王末年,盗贼四起,内厩的马应当担负作战任务,但它们都饱食终日,且骄傲自大,一听到钲鼓声,便吓得往后退,一看见旌旗飘就四处乱跑,于是就改用外厩的马参战。内外两厩的马官相互争吵了起来。管内厩的说:『我们的马是驾乘舆用的。』管外厩的则说:『你们的马吃得多而用处少,那为什么还比我们高一等?』两家争论不休,就被夷王知道了。夷王和大臣们都对内厩的马有偏心,便让外厩的马参战了。出战不久,便与盗贼相遇了,外厩的马冲在前面,盗贼败逃了。谁知内厩马还是凭着高一等充功,于是外厩的人马都为此而懈怠了。盗贼乘机便攻击它们,内厩的人马首先逃窜,外厩的人马看着也不救援,也四处逃奔,结果那些高头大马全部覆没。夷王非常恐惧,就下令放出天闲里的马。天闲里的马习惯在平安的环境里驾车,不习征战。天闲的马官就把这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又改令散马去迎敌。管散马的说:『打仗要靠力气,吃得饱就力强。现在那些比我们的马吃得多的马尚且不能承担,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夷王听了后,自我反省并深感惭愧,就安抚了养散马的人,仍派遣散马去迎敌,但下令让他们享受上等人马的待遇。但粮仓里的粮食已不够吃了,命令只是一句空话罢了。于是四种马在田野里乱跑,看见庄稼便吃,闹得农民不能种庄稼,那些老弱病夫都饿死了,而那些壮年人都投奔盗贼了,那些马也像这些人一样逃跑了。夷王没有马,不能组织起军队,天下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亡则国家亡。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须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能按出身贵贱而另眼相待,而要知人善任,量才使用,论功行赏,否则就会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故事三:

  公元579年,北朝北周宣帝驾崩,幼帝宇文阐即位,封外公隋公杨坚为左大丞相。杨坚权倾朝野,雄心勃勃。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杨坚,欲出兵攻打。杨坚特派韦孝宽前往,替换尉迟迥。但韦孝宽知道尉迟迥想害死他,所以故意放慢行程。尉迟迥派韦孝宽的侄儿魏郡太守韦艺来刺探情况。韦孝宽知道侄儿是尉迟迥的同党,对韦艺严加审问,弄清了尉迟迥确有加害自己的阴谋。

  韦孝宽拧紧了双眉,心急如焚:『尉迟迥蓄意已久,竟欲杀我后再起兵攻打杨大人。现在我迟迟不去就任,他肯定会马上派人来追杀。他若追来,我的性命难保啊!』一会儿,他的双眉舒展开了:『现在只能如此这般了。』

  韦孝宽带着韦艺和一行随从向西逃跑,每到达一个驿站,韦孝宽都郑重其事地吩咐驿站管事的小官:『快准备好酒好菜,蜀公尉迟大人将要大驾光临,你们要隆重接待,热情款待!』临动身离开时,韦孝宽又命令手下将驿站的好马统统牵走。

  果然不出韦孝宽所料,他们走后不久,仪同大将军梁子康奉尉迟迥之命率几百人马追杀而来。他们一见驿站内摆满好酒好菜,个个垂涎欲滴,哪有心思追赶韦孝宽呢?何况,追了这么长时间,肚子正饿得咕咕叫了。众将士忙扔下兵器,争先恐后坐在酒桌旁,猛喝大嚼。一站接一站,每个驿站都摆好了美酒佳肴,他们吃了一顿又一顿,耽误了追击韦孝宽的时间。他们吃得酒足饭饱后,正欲吆五喝六地换马时,谁知驿站的好马都给韦孝宽牵走了。他们没办法了,只好慢慢地赶路。

  此时的韦孝宽一行,却一站一站地换走骏马,快马加鞭,逃出了死神的控制。

  若非这些猛员大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延误了时间,韦大人的命也休矣!可见,小处着眼同样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0.4510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