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须以“有为”为之。
老子所指的“无为”智慧,只是让人在处世之时顺应大势、顺应自然。所以老子这种“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事物的成长和发展。
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为的核心内容。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与事之上,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大的智慧。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走向自觉,收到良好的成效。
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礼制,李宪当被立为太子。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
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适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于是一拖再拖,没有定论。
李宪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对我有疑问哪!李隆基虽不是嫡长子,但他功劳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
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
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议定后,正在起草奏书时,李宪急忙赶来,他对百官说:“我考虑了多时,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我费心了。”
百官十分惊诧,他们说:“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会轻易放弃呢?自古以来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必有大的冲突,朝廷就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这种事我绝不会干。”
李宪制止了百官,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我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
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都会满足你。”
李宪一无所求,他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第一个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
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旺,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
李隆基连声致谢,又说要和他共享天下。李宪不让他说下去,他告诫李隆基道:“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应天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后来,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为唐玄宗。他顺应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使唐朝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宪在立太子事情上的作为,是深思熟虑的。他既避免了一场宫廷内斗,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赢得了让贤的美名,并被尊为“让皇帝”,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完美的。
“无为而治”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管理者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这正是说明,我们无法改变铁一般的规律,只有顺应它、利用它。
故事二:
王安石乃临川人氏,号介甫。他少年时好读书,善作文,曾巩常拿他的文稿给欧阳修看,备受赏识。从此他到处延誉,后高中进士,授淮南判官。旧例判官秩满,可以献文求试馆职。王安石独不求试,遂调知郑县,不久通判舒州。文彦博任中书时,力为荐举,乃召其试馆职。安石不至。欧阳修又荐为谏官,安石复以祖母年高为由辞任。欧阳修乃勖以禄养,在仁宗末年,荐其为度支判官,安石又复辞官。人都说他恬退为怀,贤士大夫都想望风采,恨不一见。朝廷也想召他任职,唯恐他不肯屈就,后来改官同修起居注他又竭力固辞。下旨使臣向他道喜,他反避到茅厕里去了,门吏只得将敕书放于案上而回。王安石又令人追上送还,往返了八九次,方才收下。没有多时,他又升知制诰,安石立刻谢恩,不再推辞。仁宗崩驾,王安石也回家闲居。
神宗时王安石虽然没有做官,却无时不想猎取高官。见乡里韩、吕两族都做着朝廷显官,他便竭力去与韩绛、韩维、吕公著结交。三人到京供职,便尽力替王安石誉扬。神宗即位前为颖王时,韩维充当记室,每逢讲解经义,至独具见解的地方,必向神宗说道:“此是故人王安石的新诠,并非维所发明。”因此,神宗记在心内,一意要用他。虽有苏洵作辨奸论说:“安石不近人情,是个大奸臣。”又有吕诲劾他道:“大奸似忠,大许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奸巧。骄骞慢上,阴贼害物,诚恐陛下悦其辩才,久而倚国界,成由是生。臣究安石,本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于人,文言饰非,罔上欺下,误天下苍生,必欺人也。」虽然说得十分透彻,无奈神宗总不相信,又下诏令王安石知江宁府。众人还道王安石又要推辞,哪里知道他居然受了诏命,竟往江宁赴任,此事出人意料。
王安石到了江宁,不上半年,有人诋毁韩琦,说他执政三朝,权力太大。神宗也因韩琦遇事专擅,心内不悦,曾公亮乘机力荐王安石可以大用,立刻补授翰林学士。韩琦因内外倾轧,屡乞罢免,遂罢为镇安军节度使判相州。陛辞的时候,神宗问道:“卿去之后,谁可主持国事?”韩琦答道:“圣衷当必有人。”神宗道:“王安石如何?”韩琦道:“安石为翰林学士,绰然有余;若以处辅相之任,唯恐器量不足。」神宗不答,韩琦告辞而去。那王安石奉了翰林学士的诏命,有意迟延,经过了七个月,方才入京报到。神宗闻得王安石已来,立刻召见。神宗问他治道何先,安石答称先在择术。神宗道:“唐太宗如何?”安石道:“陛下当上法尧舜,何必念及唐太宗?尧舜治天下,至简不烦,至易不难,后世君臣未能明晓治法,便说他高不可及。尧亦人,舜亦人,有什么奇异难学呢?”神宗道:“卿可谓责难于君了,但朕自顾眇躬,恐不足副卿之望,还要卿尽心辅朕,共图至治。”王安石道:“陛下如听臣言,臣岂敢不尽死力!”言毕而退。
一日侍讲经筵,群臣已退出,神宗独留王安石,命他坐下。王安石谢恩入座,神宗道:“朕阅汉唐历史,汉照烈必得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征,然后可以有为。亮、征二人,不是天下奇才吗?”安石抵掌道:“陛下既能为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自然有传说。天下甚大,何材没有?独恐陛下主意不坚,就是有皋、夔、稷、契传说等人,也不免为小人所排挤,那就不得不远去了。”神宗道:“小人何代没有?就道尧、舜之时,也不能无四凶。”安石道:“那就在乎人主能辨别贤奸了。倘若尧、舜不诛四凶,皋、夔、稷、契能够尽心竭力的办事吗?”这一席话,说得神宗很是入耳。王安石退出之后,尚喜叹不止。从此,他一心一意要任用王安石,不久便令他参与政事。
故事三: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手下范增、钟离昧等大臣武将,个个刚直不阿、忠心耿耿,为项羽争霸天下屡立战功。尤其是范增,足智多谋,被项羽尊为亚父。范增曾多次劝说项羽诛杀刘邦,刘邦对之怀恨在心,总想找个办法除掉他。谋士陈平看出了刘邦的心思,献上一计:项羽为人生性多疑,很容易听信谗言,可以重金施用反间之计,离间项羽与其群臣的关系。这样一来,他们内部便会自相猜忌。那时汉军若乘机出兵,定会大获全胜。
刘邦听了陈平之计,正中下怀,于是取出四万两黄金交与陈平,让他自便使用。陈平用这些黄金雇请了许多间谍,让他们混入楚军内部去散布谣言,声称:范增、钟离昧等人都为项王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得不到项王很好的赏赐,他们心有不满,便想与汉军联合起来,灭掉项羽,然后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听到这些传言,果然中计,从此对范增等人有所猜忌。
这年夏天,楚军在荥阳围攻刘邦,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无路可走,派人去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不要给刘邦以喘息之机,应火速攻下荥阳,抓获刘邦。项羽举棋不定,且因听信偏听在先,就没有采纳范增的意见。他想先探听一下刘邦的虚实,于是就派了一个使者前去面见刘邦。陈平见时机非常有利,就决定再施反间之计,彻底除掉范增。他命人置办了一桌丰盛的宴席,端去款待那使者。一见使者,陈平假装吃了一惊,说:“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使者啊!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呢……”随即他又命将酒席撤去,换了粗茶淡饭给那使者吃。
那使者十分恼火,回去后把这些情况都汇报给了项羽。项羽果然又疑心大起,有意地疏远范增。范增不知其中缘故,还是继续劝说项羽不要答应刘邦的请求。项羽早听得不耐烦了,有心要杀了范增,但碍手颜面没有下手,哪里还听得进范增的劝告,只是爱搭不理地应付他。
有人将项羽猜忌之事告诉了范增,范增非常生气,去向项羽辞职。项羽满心猜忌,早想除他,今见范增自己请退,毫不阻拦,立即应允。范增愤然离去,在归乡途中发病身亡。
范增既除,形势对刘邦非常有利。尔后双方多次大战,终于在垓下一战,汉军杀灭楚军。项羽败北,被迫自刎于乌江。刘邦如愿以偿,做了大汉皇帝。陈平利用项羽生性多疑的弱点,略施巧计,就使项羽对谋臣大加精忌,从而借项羽之手除了范增这一心腹大患。
虽然离间计注注能使对手失去优势,但是在当今社会要慎用此法,因为这样做势必要使双方的关系恶化,进而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