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非常道』正是一种突破平常思维的智慧,它的手段极新、极异,用『匪夷所思』与『不可思议』的方法去解决那些难解或本不可解的问题。然而正是如此,才使众多的难题有了突破口,有了解决的方法。许多人遇到困难之后,常常会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然而运用『非常道』的智慧从另一个角度、从常人通常想不到的方面出发,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学一点逆向思维,突破常人的思维定勢,从相反方向或非『常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唱点反调,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国时期,司马懿率领几十万大军直逼诸葛亮把守的城池。而当时蜀军的主力不在城中,城里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者。按常理而言,面对来勢汹汹的大军,自己的实力又弱,理应紧闭城门,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而诸葛亮审时度勢,命令士兵大开城门,自己则坐在城楼上安闲地抚琴。结果,司马懿几十万大军竟被吓退了。
诸葛亮之所以能吓退司马懿大军,采取的就是『非常道』——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从不打无把握之仗。然而,正是基于这种『常道』之上,当诸葛亮采取这种『非常道』之时,司马懿也就不知虚实了,谨慎的司马懿为防止遭到伏击只能不战而退了。
当然,诸葛亮的这种『非常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毕竟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神仙般的人物。然而『非常道』并不一定都是那些高深莫测、难于思考的东西,有时它就存在于『常道』之中,只是我们将它们忽略了而已!
20世纪,美国宇航局曾悬赏十万美元向全世界证集设计一种在太空中使用的书写工具,要求使用方便,不用吸水,不认方向,失重状态也不影响书写。
许多人都普遍地认为这种笔要求那么多,一定很先进,科技含量一定很高,于是全世界许多人设计了许多种科技含量很高的笔,但都无法通过最后的检验。一个德国科学家突破了常人认为『需要高科技』的思维定式,给美国宇航局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用铅笔。仅仅三个字,既解决了宇航员太空书写的难题,又赢得了十万美元,可见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凭着『想当然』的思维定勢对问題做分析并进行解决,这样的结果注注不那么见效,反而常会导致失败而郁闷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够在常态中采取常法解决问题,在非常状态中采取一种突破性思维进行思考,那么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1943年中旬,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的程度。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打击法西斯势力,盟军决定给希特勒设一个圈套,而策划实施这一计划的是盟国中的英国。
为了让希特勒沏底相信盟军的进攻重点是萨迪尼亚和希腊的伯罗奔尼撒,而不是西西里,他们决定在海上安排一具尸体,在其口袋里装入与进攻计划有关的内容。他们把实施这一计划的地点确立在西班牙海岸,因为那里的德国人活动频繁。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尸体就会被德国人发现,那么假情报就会使他们受骗上当。英国人根据人们『想当然」的思维方式,把所有的细枝末节都策划得天衣无縫,连尸体都像经历了一场空难而掉进海里的一样。
经过仔细搜寻,他们终于找到一具最合适不过的尸体——一名死于肺炎又曝尸荒野的男性,他们给他取名为威廉姆·马丁少校。
策划者们在尸体的口袋里装入戏票、银行开出的一张透支通知单、几封未婚妻的情书,当然还有绝密的进攻计划。
在一个风平淚静的日子里,他们悄悄将『马丁少校』送入大海……
几个月后,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发现敌人的兵力果然分散到了别处,从而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胜利。事后获悉,德军果然因自己的思维定势而中计。
故事二:
无论是在经常看不见之处体察『道』,还是在经常显露之处体察万物,老子认为在事情有形的外部表现与无形的內在联系上都能够找到做事的方法。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能够如老子所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激』,于无形处入手发现问題潜伏的解决之道,达到了成功。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就是利用这点,圆了他的宰相梦。唐宮宗开元初年,李林甫因是世家子弟,得以任千牛直长(宫延诗卫)。李林甫和宰相源乾曜的儿子关系很好,便托他向他父亲要求得到司门郎中这个职位。源乾曜不屑地说:『郎中需要既有才能又有名望的人来担任,李林甫哪是这样的材料?』却也不好一点面子也不给,他便把李林甫迁升为东宫谕德。
李林甫宦海沉浮,倒也逐步提升,可他嫌这样太慢,他需要的是平步青云,一步踏到宰相的阶梯上。可是他在朝廷里并没有上可通天的关系,找来找去倒被他找到了一条途径,去和已是半老涂娘的裴光庭的夫人武氏私通。裴光庭当时任侍中,也是宰相之一。李林甫的家人、朋友都很为他担心,更不理解,劝他道:『你是世家子弟,虽非豪富,美妾艳婢还是买得起的,何苦去和一个上年纪的女人鬼混;她丈夫又是宰相,一旦事发可是掉脑袋的事,你这是图的什么?』
李林甫却不听劝,天天和武氏打得火热。也不知是两人掩饰得好,还是裴光庭根本不在乎,两人始终未东窗事发。
不久,裴光庭去世,两人更是肆无忌惮,武氏竟想让李林甫接替死去的丈夫在朝中的职位,也就是宰相,而且还很有办法。
原来,当朝第一红人高力士原本是武三思的家奴,而武氏就是武三思的女儿。武氏找到高力士,死缠硬磨,非逼着高力士举荐李林甫为宰相。
高力士顾念旧主情谊,又禁不住武氏的死缠烂打,只好答应想办法。当时朝中的日常事务都是由高力士代替玄宗处理,但他为人谨慎,任命宰相这样的大事,他不但不敢代劳,连向玄宗开口推荐都不敢,只能等待时机。
因裴光庭死后,其宰相位置一直空缺,玄宗证询另一宰相萧嵩的意见,但对萧嵩提出的几个人选都不满意,便自己决定任命韩休为相。
高力士侍奉玄宗左右,知道后马上通知武氏,并告诉她该当如何,武氏马上又告诉了李林甫。
李林甫第二天一上朝,便上荐章,极力赞美韩休的才能和品德,要求皇上任韩休为相。
唐玄宗很感惊讶,没想到有人和自己的心思吻合,对李林甫平添几分好感。
过了几天,玄宗正式下诏任命韩休为相。韩休并不知道是皇上自己任命他为相,还以为这全是李林甫大力推荐的功劳,对李林甫感激涕零。
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韩休上任后,便极力推崇李林甫才能超卓,正是宰相的不二人选;高力士也在玄宗左右巧妙地为李林甫说好话,玄宗不久便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了。
在这个事例中,李林甫是抓住了事情的哪些隐藏的关键问题呢?人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发动宫廷政变后。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武氏家族也从巅峰跌入低谷,成为人人厌弃的废姓。然而他却忽视了一个细激之处:武姓虽然被废,而武氏的家奴(高力士)却红得发紫。李林甫就是抓住了这点,才从半老涂娘的武氏入手。助他一步步登上宰相宝座的。
在无形处的细心分析与把握,挖掘出处理事情的『办法』,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人仍能够联系事情的各方各面,甚至一些被人们遗忘的方面也要想到,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些看似毫无头绪、错綜复杂的关系中理出头绪。
人们常说:『精彩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的确是这样的,生活中人们一旦静下心来,便能发现许多原本察觉不到的美;做事只要能够善于观察,也能够在毫无头緒的情況下,找出头绪并顺利完成。开动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答案就藏匿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故事三:
三国时的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他,便谏道,『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必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说:『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说,『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得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輿,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所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刻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唯恐杀一而去掉一片,这又是多么高明!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的理想是将刘备和孙权收服。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统治者,他比曹操小二十七岁,当是曹操的后辈。曹操从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挥师南下,整整十九年,几乎是每战必胜。没料到在眼看大功告成时,因遇到孙权等人的顽强抵抗而慘败于赤壁。这一败,使曹操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年轻一代的领袖人物,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在后期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并采取过多种措施,想把孙权拉过来。他站在平等立场上讲话,从『百姓保安全之福』,孙权也可为天下一统做出更大贡献的高度,劝孙权与自己合作。
在曹操的假招纳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孙权终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这时突然死去,把孙权争取过来是大有可能的。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想把另外两主利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至极,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利用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死敌,在曹操没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捣曹操的鬼,也没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半,刘备和孙权偏安一隅,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