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战国时期,赵国东北有林胡、楼烦、燕国,东有东胡,西临秦国,与秦国只隔一河。处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赵武灵王感到危机四伏,唯恐赵国日渐衰弱,决心要施行一些新的措施以富国强兵。
那个时候,中原国家的人们穿的都是长袍大褂。这些衣服平时穿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可是穿它出征作战就显得十分笨拙不便了;再有就是作战乘坐战车,打起仗来,很不灵活。而胡人就不同了,他们的衣小窄瘦,不论做事还是出兵作战,都很方便。他们也不用战车,而是用灵活自如的战马与小巧有力的弓箭。
赵武灵王看到胡服骑射的这些长处,就决定把它借鉴过来。为了使国民接受这些外来事物,他自己先做出了表率:上朝时,穿一身胡服,不再乘车,改骑战马。
朝中大臣都不理解他的做法。他们认为中原地区人杰地灵,是尚贤教化、仁义施行之地,怎么能反过来向愚昧落后的胡人学习呢?于是纷纷表示反对,其中尤以公子成反对得最坚决。
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他见赵武灵王身穿胡服上朝,很气愤,第二天就借口生病不去上朝。赵武灵王知道公子成在群臣中的威望很高,除非先把他说服,否则胡服骑射就难以在国内施行。于是,他亲自去公子成府中看望他,对他说:『我们治理国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施政方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现在我国四面都有危险,并且邻国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他们身穿胡服、骑马射箭,在战场上占有很大优势。而我们如果还不改变现状,采取有力的措施,那肯定会有被动挨打的一天。再说,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是我国先君一贯的做法,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效仿他们呢?』
公子成听了赵武灵王所言,才知赵武灵王要实行胡服骑射的深远意义。他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十分惭愧,向赵武灵王表示愿意支持胡服骑射的变革。
赵武灵王见说服了公子成,很是高兴。其他大臣见公子成都改变了主意,也便不再固守反对态度,纷纷请求赵武灵王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没过多久,全国上下,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穿起了胡服。经过亲身体验,大家都觉得胡服确实比以前的衣服方便,胡服因此而成为一种时兴的服装。同时,赵国的大队骑兵也训练成功了。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从魏国手中接管了中山国,以后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的几个部族,秦、韩、齐、楚等国纷纷与赵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赵武灵王没有拘泥于长期形成的风俗制度,锐意革新,因而使赵国不断强盛起来。
故事二:
狐偃(约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士,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坡底村)人。其家与晋同祖,是晋支族入主诸戎部落者。
狐偃本在大戎为官。其姊(或妹)狐姬嫁于晋太子诡诸(晋献公)后,其父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人。这几个人『 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献公八年(公元前671年),晋迁都绛315(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献公十二年(公元前367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至蒲。献公二十一年(公元656年),骊姬诬陷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重耳『各守蒲城』,一年后出亡。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已成人,狐偃寄人篱下,尽为父为师之劳,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达个评价中肯贴切。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成就霸业。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当时,齐国是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北杏盟约后,齐桓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原盟主:楚国也是南方的经济军事大国。狐偃为何弃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给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间。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此外,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清时。可见,区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重耳在狄十二年后,狐偃又反劝他赴齐。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已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重耳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诗,深加恩渥。只是后来,由于齐桓公去世,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信诸侯、称雄天下呢?《左传》云,文公历游诸国,备尝『险阻艰难』,故返国后,知『励精图治』以求霸。事实上,这是狐偃、赵衰等股肱之臣,帮助文公『蓄爱百姓,厉养戎士』的结果,其中,狐偃更是出了大力。
狐偃等帮助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医治动乱留下的创伤,从而奠定了与秦楚抗衡的物质基础。主要措施有:一、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多年来,随重耳共患难的一批老臣都被委以军国重任。二、提倡孝事父母,尊祖敬家,忠于国事,『以厚民性』。三、废除繁重的徭役,减免苛捐杂税,资助无力生活和生产者。四、鼓励农耕,劝有分无,省灭国用,足财备凶。五、『大搜于被庐』,改上下两军之制为上中下三军之制。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推动工商业的繁荣,提高晋军的战斗力,起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晋国呈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军能在城濮大败楚军,一战而成霸业,无疑是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周室内乱,襄王弟昭叔(太叔带)伙同狄人伐周,占洛邑。襄王避难于郑,道德经派使者简师父、左鄢父求救于晋和秦。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秦军至河上,将纳王。由于晋大乱之余,百端诗举,国力尚薄,文公对勤王事宜迟疑不决。狐偃却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远见卓识,意识到这是晋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良机。当时,整个局势对晋极为不利。远在南方的楚国,自成王继位后,不断向北方扩张领土。公元前656年召陵之会后,楚加紧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继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之势。西秦也不愿偏安于边陲,一直在觊觎晋国的领土。狐偃当然知道,只有南阻强楚、西扼边秦,才能入主中原。而此时的晋国,积贫积弱,举步维艰,在经济军事方面尚无力与秦楚抗衡。为此,必须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诸侯的信任,提高晋的威望:况周王室同晋宗室有名义上的宗法关系,不纳则失之于义。狐偃力劝文公:『维父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文公终于出兵勤王,杀王子帯于隰城(今山西汾阳),王入城周(今河南洛阳)。周王设宴款诗晋文公,并赐樊、温、原和攒茅等人邑之田给文公。
此次勤王不仅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晋在诸国中的地位,为晋入主中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狐偃不仅具有政治家过人的胆识,还具有非凡的军事オ能和大智大勇。文公三年(公元前634年)楚胁迫陈蔡攻宋,宋求救于晋。从当时的各诸侯国局势看,晋楚两国的直接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但是,晋军在致量押或质量上都逊于楚军。面对强敌,狐偃采取『调虎离山之计』,避其锋芒,以智取胜。他提出:『楚京濮阳东南),三月攻占曹国都城,迫使楚军撒出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