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老子在本章强调了中国古人做事时所奉行的原则。一为『知足』,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恰到好处』;一为『知止』,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适可而止』。虽然这些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永远都难以完成的理想境界。因为事物时时都在变化,所以『知足』和『知止』也得时时做相应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懂得了变化才能满足『知足』和『知止』。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做比较,意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这一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是世人总是不能正确处理身体和名利的关系。在常人看来,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为了名利,可以不顾及身体甚至生命因此有人说。『名利』二字甚于利箭,利箭易躲,名利难防。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刻意求之,并为此而绞尽脑汁。投人所好,大献供品,阳奉阴违,奸诈机巧,不择手段,怎能不耗尽精神、费尽心机?积藏的东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财富,还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严、品质等方面的损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知止者,是体道之人。圣人之所以能够被褐怀玉,便是知足于内而知止于外的缘故。

  本章是老子的贵生思想,辩证地论证了身体和名利的关系。常人贵生,两眼只盯着名利,认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结果反为名利所害。反对名利,并不是放弃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对贪得无厌,反对片面地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正确的贵生方式应该是反求于朴,只有返璞归真,才能获取真正的人生幸福。

0.1072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