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老子的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智慧,我们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天上的风是最柔的,却能透过肌肤,拔坚倒屋;再小的孔隙也能通过,电是最柔弱的,但它却能通过金石、透过钢铁。
为何至柔能克至刚呢?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刚性越大,物体的脆性就越大,抗打击的能力也就越低。钻石的确是自然界最硬的东西,但又有谁注意到,钻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极差的铅,柔韧性却极好。你甚至可以用锤子把它砸得像纸一样薄,但仍然不能将它砸为两半。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太过于嚣张的民族,往往越容易被低调的民族所征服。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头曼后来又和别的女人生了个小儿子,便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冒顿得知后,便杀掉头曼,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内部形势不稳定,便乘机挑衅,派使者到冒顿那里,索要头曼的一匹千里马。
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绝不能送给他。』
冒顿沉吟道,「东胡索要千里马不过是个借口,假如我们不给,他就有理由攻打我们,就要发生战争。」
左右大臣都振臂愤概地说:『宁可和他们拼一生死,也绝不可示弱送马。』
冒顿说:『打起仗来就要损失几千几万匹马了,人死得要更多,不值得为了一匹千里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况且都是邻国,在乎一匹千里马也显得过于小气。』冒顿便派人把千里马送给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人来索要冒顿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子称为阏氏)。冒顿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义愦填膺,说:『东胡太没有道义了,竟敢索要阏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您下令发兵攻打他。』
冒顿说:『为了一名女子和邻国大动干戈,损夫人马牲富无数,太不值得了,况且和人家邻国友好,何必吝惜一名女子!』他便又把东胡索要的阏氏送了出去。
东胡王见所求辄获,意气骄横,根本瞧不起冒顿单于,又派使者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一千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把这块地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左右大臣们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
凡是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他下令斩首,然后下令集合兵马'亲率大军袭击东胡。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把东胡的百姓和牲畜占为己有。
冒顿弑父自立,虽属自保。也显露出他凶猛残忍的天性然而面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却一忍再忍,而且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因为他要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当时东胡最为强大,东胡敢于提出无理至极的要求也是倚仗自己的实力,索要千里马和阖氏不过是想挑起事端,以便自己师出有名。假如此时冒顿不答应请求,正式开战,一定占不到上风。
冒顿偏偏都忍住了,要马给马,要人给人,就是不给你开战的理由;另外也以谦卑懦弱的姿态达到骄敌、愚敌、痹敌的目的,同时用所受到的耻辱来激发国内斗士的血性。『知耻近乎勇』,耻辱常常会增强斗志。
东胡见所求无不获,心满意足,既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也不屑出兵攻打了。却不知骄兵必败,在表面的胜利中,东胡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战争要素。
冒顿战胜东胡的智慧,正是以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为指导思想才成功的或者说是一种退一小步而进一大步的胜利。倘若东胡是一块巨石的话'那么冒顿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堆棉花,而不是同样硬的岩石。因为棉花与巨石相碰,则会很轻松地将其包在里面:而如果巨石与巨石相碰,必然会两败俱伤。
至柔制刚的智慧并非让我们在面对强者时一味退缩、忍让,而是让我们适时地避开锋芒,与别人巧妙地周旋,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历史上最有名的以柔克刚的事例莫过于《将相和》,蔺相如正是善于使用柔术,不但避免了窝里斗,还使廉颇自己认识到错误,主动请罪。
阳刚是年轻人的标志,然而处事过于阳刚就不明智了。遇到问题应该以冷静的心态去对待,在某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上不妨退一步以一种柔弱的态度转到另一个方向去解决,这就是那些会办事的人通常采取软硬兼施手段的原因了。
故事二:
春秋末期,吴国与越国因解不开的世仇,兵戎相见。最终,越军战败,越王勾践只能屈辱地去吴国为吴王夫差当马车夫。因为勾践毕恭毕敬地伺侯吴王,于是三年后,他被吴王放回越国,勾践立志复仇雪国耻,所以,他摒弃了一切可能消磨志气的舒适生活,晚上就卧睡在柴草上,吃饭前必先尝尝苦极的苦胆,即所谓『卧薪尝胆』。
在国内,勾践狠抓了衣食的生产和兵马的操练,对吴国,勾践则不断给吴王送美人和极好的木料,以消磨吴王的斗志,并促使他大兴土木,招致民怨沸腾。此外,勾践还设计离间吴国的君臣。如此经过九年的精心准备,越军终于打败了吴军,最终逼得吴国向越军求和;又经九年,越王勾践亲自来军攻灭了吴国,走投无路的吴王夫差只能自杀,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的新霸主。因为勾践深切地认识到了那些邪僻险诈的人情,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路途后,当他从一国之王而变为吴王的马车夫时,无疑是从天堂坠入地狱。难能可贵的是,失败的勾践并没有气馁,而是他以坚韧的耐性与耐心,充分调动了越国臣民的能耐与力量,终于反败为胜。
想一想:倘若勾践心中少了一个『耐』字,他如何能够不坠入荆棘陷阱中?如何能够成为被对手打倒?之后,仍能爬起来并最终打倒了对手的强者?所以,一个『耐』字融入人生的历程中,就是坚韧的时性。是忍耐,是能耐,是恒心,也是毅力。
可以说,每一位成功者都经历过失败,而那些人生的大成功者,就更是体验过大失败的滋味。卧薪尝胆的勾践如此,因试验炸药导致意外爆炸而从血泊中爬起的诺贝尔如此。电灯发明家爱迪生也如此,在他为发明蓄电池而经历了一万次失败之时,他仅是轻描淡写地对安慰他的朋友说:『这没关系,我只是刚刚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办法。』后来,他得益于那一万次失败而取得了成功。可见,学会失败才能取得成功。
在把握成功、减少失败的策略方面,还应该注意到两点:一是在挽救几成败局的事情时,心态与作为要如驾驭临崖之马,不要轻易就策打一鞭,而应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处置。二是在图取垂成之功时,更不能松懈,如逆水行舟,不能少停一棹。否则,最终只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难怪日本的不少企业家对这『耐』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大都有白手起家、在废墟中艰苦创业的经历。在参与世界性商品竞争时,他们又每每有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的履历甚至还经受过破产倒闭的厄运。关键抉择的时刻,正是一个『耐』字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支柱,使他们能在不利的境遇中,依然奋发抗争,兢兢业业,常怀如履薄冰的心态,艰苦努力,从而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而当这种成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时,日本经济的起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