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颜真卿在《颜氏家训·止足篇》中说:

  博学与否可决定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败。无论在军中或朝里,不能为君主尽规划之功以利国家,君子是以此为耻辱的。但也常见一些文士,兵书读得不多,也没有什么谋略,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他们做的就是窥视宫廷秘事,幸灾乐祸,带头做逆乱的事,来欺骗善良的人们在战乱的时候,他们在争斗双方(或几方)间反复无常地构陷煽惑,或帮这边或帮那边,合纵连横,不知存亡大势,胡乱拥戴别人为君主,最终导致陷身灭族之祸。

  君子应该充实自己,等待时机的到来,并坚持原则,崇尚道德即使一时爵禄没有上去。这也是天命所致。有的人为了求官求禄,奔走钻营,不顾礼义廉耻,去跟别人比较才能和功业,甚至大声叫骂,四处吵闹;有的利用别人的隐私缺点勒索取酬,有的四处夸饰自己,以求有名有官。用这种手段去获取官位还说是『才力』,这样欺世盗名以获利,和偷盗食物致饱、偷盗衣服致暖又有何差别呢?世人见到用这样方法取得官禄的,就说『弗索何获』,而不知如果时来运转,不去追求也会到来的,他们见到静退而一时无官的,又说『弗为胡成』,不知道如果条件不来时,空求也无益处。凡求了仍不得和不求而自得的,哪里数得清啊。

  正如颜之推所说,『欲不可以,志不可满。』宇宙虽大却有极限,但是性情却没有边界,只有靠自己做官不可超过二千石,子女婚配不要贪图高学有权势的人家。』

  如果想避免祸害,则要谦虛减损。穿衣只要能御寒,吃饭只要够充饥解乏,人身必需的东西尚不可过分身外之物之事而要奢侈、骄纵就不可以了“周穆王、秦始皇和汉武帝,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不知道收敛限制自己。尚且自取败累。何况普通人呢?我认为二十口的家庭,奴婢不可太多,不能超过二十人;田地限十顷;房屋只要能遮蔽风雨,车马可供老年人代步;钱财积蓄有几万可用来准备吉凶急用。超过这个限度的,可用合理的方法分散掉即使没有达到这个数目的,也不能用不合法的手段去强求。

  做官处在中品,前面有人,后面有人,这正足以免掉耻辱,又少了倒台的危险。这样做官就可以做得太平。高于这个位置,就该自己辞官回家享福了。从丧乱到现在,看见有人凭借形势环境的变化,侥幸获取高尚的职位,白天还在位掌权,夜间便已尸填坑谷;朔日还欢乐得像卓王孙、程郑,晦日就像颜渊、原思那样穷而哭泣了。这样的人我见得非常多。

  孔子说:『奢侈会造成不谦逊,节俭则会使人显得鄙陋。与其奢侈而造成不谦逊,不如节俭而显鄙陋。』孔子又说:『即使有周公这样好的才智本领,如果同时有骄和吝的毛病,那么此人的其他优点就都不值得一提了』。照孔子的说法:『俭』和『吝』应是不同的,人应当可以俭而不可以吝。俭,应是指节省费用而合乎礼节;吝则是对别人遇到的危急困难不加帮助。现在的人往往讲到施与就不讲节俭,讲到节俭就显得经吝,如果能做到虽施与但合礼,虽节俭而他人遇难仍能慷慨救助,那就好了。

  故事二

  大凡内心的形式状态,总是自我充实、自我完满、自我生长、自我形成。之所以精气会消失,一定是因为忧愁、快乐、欢喜、生气、嗜欲、求利致使的。如果能除去这些情感欲望,心灵就会归复圆满状态。人的内心特性,就是需要安详、宁静;保持不烦恼、不紊乱,和谐之气自然而然会形成。这和谐之气,一会儿明白清晰,好像就在身边一会儿恍恍惚惚,无法捕捉;一会儿缥缈如风,广远似没有边界。而实际考察时它却近在咫尺,每天人们都可以把它的功德享用。

  道,是可以用来把人的内心形态充实的,但人们却不能稳守着它。道走了就不会回来,来了也不会久留。它模糊不清而没有人能听到它的声音,但又会突然出现在人的内心, 它昏暗不明因而没有人能看见它的形态,但又会连绵不断地与人们共同生长。虽然看不清它的形态,听不见它的声音,但它却井然有序地存在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大凡道是无固定的居所的,遇到善良的心,便会安顿下来。心情平静,心情畅顺,就能使道停留不走。这种道并不遥远,人们可以依靠它生长:它并不远离人群,人们可通过它而获得智慧。所以道突如其来似乎完全可以求索,渺小微细又似乎无法得知它的所在,这就是道的特性了。它讨厌声音和言语,只有修养内心,静修意念,道才可以被得到。道这种东西,用嘴说不出,用眼看不见,用耳听不到,它是用来修养内心、端正形貌的。人们如果完全丧失了它就等于死亡,有了它才会有生气 办事情如果失去了它就会失败,得到它才会成功。这种万物之道,没有根也没有茎,没有叶子也没有花朵,但万物的生存和生长都依靠它,所以人们把它称为『道』。在外形上不端正的人,是因为没有把德行养成。内心不平静的人,是因为内心没有治理好。端正了外表,修整了德行,就会像天一般仁厚、地一般正义了。这样就会渐渐地自然达到神明的最高境界,明沏地知晓世间万物了。内心保持虚静而不出差错,不因为外物而扰乱五官功能,不让五官扰乱内心感受,这就是所谓在内心中有所得到了。

  在身体之中,原本就有一种精神存在,但它一会儿来,一会儿去,难以去揣度。如果内心失去它。就会纷乱,得到它就会安定。谦虚恭敬地清扫自己内心的污垢,这种精气就会自然而来。纯净思想去认真思考它,宁息杂念来仔细梳理它,肃整形态去敬奉它,它就会保持极为安定的状态。得到它就不要轻易放弃,那么耳目器官就不会被迷惑了。心中没有其他要求,只要在身体中有一个端正的心,万事万物就有了一个标准尺度。道充满天下,普遍存在于人们身边,但人们却不知道。只要用一句话去挑明它就会上能通达于天,下能畅游于地,并能足迹布满九州了。解释它的那句话是什么呢?就是『在于内心修治』。一个人的心治理好了,五官就会治理好:心安定,五官就会安定'而治理好整体的关键就在于内心。

  心中包藏着心,心中又存在一个心。那个心里面的心,是先有意识、后产生言语的。有了意识然后聚成具体形象,有了具体形象再用言语表达出来,有了言语的表达就可以进行调遣,那么就能把事情治理好了。如果不能治理好,就一定会发生纷乱,有了纷乱就必将会导致灭亡。身体中存在精气,人就自然会生长。它的外在表现是人仪态安详,气色发亮,藏在人体内部,则有如源泉,浩大而平和,成为气的渊源:渊源不干涸,四肢才会强硬坚固源泉不枯竭,九窍才会通顺。于是就能穷极天地,普及四海。心中没有迷惑的念头,身体就不会有邪恶的灾祸。心中能圆满不缺,身体就会端正周全,就不用担心会遇到天灾,也不用担心碰到人祸,这样就可以称作是圣人了。

  人如果能够做到内心端正、虚静,那么他的皮肤必定会丰裕宽舒,耳目五官感觉灵敏,筋络坚韧而且骨骼强硬。这样的人才能头顶天、脚踏地,思维清晰得像明镜一般,目光像日月一般敏锐,恭敬谨慎而不会出差错,德行与日俱增,从而能遍知天下事,通晓四方地域。这样恭谨地发展这种精气,就叫作心中有所得。如果人们不能返回这种境界,就是生命中存在的遗憾了。

  大凡道,必然是周全而细密的,是宽大而又舒放的,是坚定而又牢固的。坚守着好的信念不舍弃,就可以驱逐淫邪,去除轻薄 充分领会了道的精髓,就可以返回到道德上来。一颗周全的心在身体当中是不可以隐藏的,它必定在形态容貌上表现出来,从肌肤色泽上也可以得知。带着和善的心去迎接别人,别人会觉得像见了兄弟一般亲切:怀着恶意去对待别人,会给人以戎兵相见的感觉。这都不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却又比雷震鼓鸣来得更迅速。心和气的形态,比日月还要光明,比父母了解子女更要透彻。只有奖赏是不足以劝导百姓从善的,只有刑罚也是不足以惩罚犯了错的人的。只有气的意向得当,天下间的百姓才会信服,内心的意向安定,天下就会顺从。

  把所有精气集中就会像神明一样,把万物存放在心中。能集中吗?能一心一意吗?能不用求占问卜就能预知吉凶吗?能随意停止吗?能随意完成吗?能不求别人而自己获得一切吗?这就要思考、思考、再思考了。思考还是不能得出结论'那么鬼神将会启发你。其实这并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人的精气把它最强的力量展现。四肢身体已经端正,心血精气已经虚静,意念专心统一,心神集中,外物不能迷惑耳目,这样即使遥远的事物也会好像在眼前一样。思考会产生智慧'情怠散漫容易产生忧患,暴躁骄傲会引来怨恨。忧郁会积成疾病,疾病困迫就会死亡。思考过度'钻进牛角尖而不停息,也会内生疲劳,外受压迫,如果不及时想办法停止,那么生命就会离开身体。就像吃东西最好不要过饱,思考最好不要走极端,要适可而止地自我调剂。自然生命就会前来。

  大凡人的生存,都是天把精气赐給他。她造就他的形体,二者结合才成为人。二者和谐,那么人就生机盘然,二者不和谐,那么人就没有了生机。考察这种调和的规则。往往实情是不能看见的,它的征兆也无法归类,中正平和占据着心胸。融合于心里。这就可以长寿。如果忧愤恼怒失去了平衡,超出限度,就应该立刻想办法消除:节制五种精欲,除去喜怒两种凶事,做到不大喜不大怒,心胸就会被中正平和所占据。大凡人在生存时,必须依照中正平和的原则。如果失去了这个本性,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这些情欲;所以说,要节制怒气最好就是欣赏诗歌,去除忧愁最好就是欣赏音乐,节制享乐最好是遵循礼仪法规,遵循礼仪就要恭敬谨慎,要保持恭敬谨慎就要内心虚静了:内心虚静、外表遵礼就能返回人的本性,本性也将会大为安定下来。大凡人的生存,一定要依靠欢乐的情感去对待事物。忧愁就会失去生命的规则,发怒也会让生命秩序失去。

  忧郁、悲哀、欢喜、愤怒这些情感,拥有了道就无处容身了。有了爱欲的杂念,就要平息它.有了邪乱的思想,就要端正它。不要强做引导,不要强做催促'祥和的福气自然会归来,那道也会自然地回来。人们就可以借此与道同谋。虚静自然会获得道,急躁必然会把道失去。心里存在灵气,时来时去,说它小,它微小得没有影踪。说它大,它大得没有外围。之所以会失去它'是因为急躁所害。内心如果能保持虚静,道将会停留下来。得道的人,邪气自然会从肌理间蒸发出去,从毛孔里排泄出来,从此心胸中没有腐败的东西。只要实行节制欲望情感的原则,就不会受到万物的侵害了。

  正如春秋时管仲所说,大凡万事万物的精神和灵气,结合起来就会产生生机。在地下表现为五谷的生长,在天上表现为众星闪耀。漂流在天地之间的精气。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神了;藏在心胸之中,人便成了圣人。因此,这些精气有时明亮得像登上了九重天,有时却幽远深邃得像跌入了万丈深渊,有时柔润得像浸在大海里,有时又高大挺拔得像站在高山上。所以,这些精气不能用强力去留住它,但能够用德行使它安顿下来。不能用声音去呼唤它,却能用意念去迎合它。恭敬地守候它不让它流失,这就叫作德行。德行养成了,智

  慧就会出现,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透彻了。

0.0769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