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太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不能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颜。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建言,指古人建立的格言;之,代表所列的格言。这些格言描述了修道者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本质。

  明道若味,即修道者明白了大道,获得了大智大慧,本该变得聪明,但从表面看来,不仅没有聪明反而显得愚昧了。其实,这正是明道的结果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不再主观臆断、感情用事,不再为名利所羁绊。这在下士看来,不贪图享受,不及时行乐,不为自己着想,不正是愚昧吗?

  进道若退,是说在彻悟大道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他的品质好像后退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进道』就是『损』,就是消除私欲、扬弃自我、提升人格,这正是为道的目的之所在。视人格的精进为退化,也正是人类自身异化的悲哀。

  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为顺大道行走,按客观规律办事。若纇,意为好像有缺点、毛病。以大道为中心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世界观不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贪名图利、损人利己;有道之人舍己为人,有名利可图而不贪。这在『下士』看来,不是有毛病吗?

  上德若谷,指越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越虚怀若谷。有德之人对自己乐于助人的行为,不认为有功德而是以平常之心,一切顺其自然罢了。这是有道者的谦逊品德

  广德若不足,越是把握了真理的人越是真切地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智慧的不足。道无止境,德无止境,广德之人,以宇宙为心,永远不会满足。这是有道者的不断进取之心。

  建德若偷,是说建立功德就像偷一样。这里的『偷』字不是贬义词,而正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这是有道者的不争之德。

  渝,是改变的意思。有道者的品质越来越纯真,体现出人类最善良的本性。这在『下士』看来,修道者发生了变态,不再是合乎时代要求的人了。这是有道者消除异化、返璞归真的体现。

  大白若辱,是说越是纯洁的人,其行为好像越不光彩。有道之人,品德纯正,没有半点虚伪,处处、时时顺自然规律行事,这在『下士』眼里却是不光彩的行为。社会上那些甘做好事的人,不是被有些人嘲笑为『出风头』或者『傻子』吗?所谓的『傻子』,其实正是具有纯真之德的人。

  大方无隅,是说大方之家没有阴暗角落。

  大器晚成,是说大器之才并非短时间能够造就,需要数十年坚持不懈的道德修养工夫。一晚成一,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以及悟道的艰难费时,否定了一生而知之一的天命论思想。

  大音希声,是说最大的声音是自我听不见的。大音是大道之音,是自然规律的启示。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虽无声而胜有声,必须无条件地听从。

  大象无形,是说最大的景象是自我看不见的。大象是天象,属于心灵的世界,只有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观到。大象虽然无形,但是,要想更好地认识有形世界,必须于无形世界中寻求真知。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隐无名,是说本质规律潜藏于无名世界。世界的本质规律只有借助真我去把握,自我是无法直接认识的。无名,是说无形世界的名象无法以有形世界的名称、概念来规定。

  大道虽然隐而无名,但是也只有大道才能带给我们人生的大智大慧,用以成就天地之志。

  这里,道为贷方,我为借方,德为担保。道门虽大,无德不人。

  本章论述了道和德的辩证关系。首先通过人们对道的不同认识,说明道既客观存在,又高深莫测。接着借助格言,揭示了道的本质和现象,表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一样。最后说明大道之于人生、社会的重要性。一个『贷』字表明,大道虽至关重要,但须贷之以德,德不立则道不成。

  

0.1094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