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大道作用于一切事物都是用柔弱的方式,是最有效且无法抗拒的。老子认为,人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抱有一种遇事不乱的态度(弱者道之用),对所遇之事宜谨慎分析,オ有利于将事情办好。
沉着和冷静是办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也是老子这一智慧的现代诠释。所谓沉着,就是镇静、不慌不忙。冷静,就是遇见事情不头脑发热、感情用事,而是能够认真地思考、缜密地分析,最终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有一个大公司在招聘人才,一群年轻人都是经历了层层筛选胜出的佼佼者,现在他们正面临最后的考验--一场定时十五分钟的考试。谁通过了这次考试,谁就有机会进入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试卷上共有四十道题,题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这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么多题,一刻钟的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许多人一拿到试卷,连半秒钟也不想浪费,立刻做起题来,全然不顾监考官『请大家先将试卷浏览一遍,看清要求再答题』的忠告。
虽然许多考生因为没有答完而显得不心甘情愿,但试卷在一刻钟之后还是全部收完。总经理来到考场当场亲自批阅试卷。他很快地翻遍所有的试卷,然后便从中挑出了五份。这五份试卷的卷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第一至三十七题全都没做,仅回答了最后三个问题。而其他试卷上的答题情况看上去则好得多,做了前面的不少题目,最多的一个人做到了第二十九题。
总经理当场宣布,公司将录用那五个只答了最后三道题的年轻人。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和责问声中,监考官道出了秘密--原来秘密就藏在第三十七题中,它的内容是前面各题都可以不回答,只要答好最后三道题即可。
这次测试是很成功的,那五个人后来表现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在风云变幻如战场的商场上,他们遇事历来不慌张,总是能举重若轻,冷静地分析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由于具备这种素质,他们不久都做到了中层管理人员:三年后,有一位还被破格提拔为副总经理。
做事固然需要迅速,却不能一味求快,遇到重大的事情和问题,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冷静的审视之后再做出决断:不经思量,武断从事,只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无论做什么,保持一分慎重,才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稳扎稳打获得成功,否则难免吃苦头。
王某经营着一家餐馆,生意很红火。一天,朋友来吃饭,看看王某的菜谱说:『你的菜太普通了,没什么特色,应该多加点有特色的东西。』
王某觉得有道理,问朋友:『你认为该搞些什么特色?』
朋友说:『米粉,很多人都喜欢吃。』
王某没经过市场调查,便购买了大量的米粉。这期间又有人建议王某做魔芋,他又买来了很多魔芋,还特地请来两个专门的师傅。
然而,王某把重点转移到了米粉和魔芋上的经营之后,顾客反而少了。很快,餐馆的营业额下降,储存的食品过期的过期、发霉的发霉,而员工工资也有减无增,餐馆濒临倒闭。
王某遇到事情就有些不谨慎了,仅凭朋友一言'而不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就匆匆投入新的项目,使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古人讲的『处事不惊,坐怀不乱』,无疑是王某该学习的地方。
人的一生中经常要遇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情况,面对一些非常情况,我们时常无法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事情的始末、利弊。就匆匆忙忙做出结论,采取行动。结果,由于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方向,只能默默承受失败的结局。处事不乱、冷静分析问题'才是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最佳方法,也是智者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
故事二: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个人能否保持宁静的心境,就事关全局。有鉴于此,美能达照相机公司为公司职员专门开设了前坐沉思室,每室仅有一桌一椅,上班的公司职员可随意进入,独自静坐,从而得以避开任何人、事和电话的干扰,使想象与创造力获得自由发挥。不少有助于公司管理与生产的方案措施,就这样不断萌生在静坐者的头脑中。即使某些职员是在静坐沉思室里睡了个短暂的懒觉,他也不会受到指责,因为这有助于他恢复精力与体力,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更何况有些灵感创意还是诞生在宁静的梦乡之中的呢。
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宁静的心境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谦和的态度、温和的语气,既给人留下亲切的形象,也有助于问题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曾有这样一个脾气急躁者,他因急躁而屡屡坏事。为了改掉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急躁习性,他每天就用彩笔在自己的左手心上写上一个『静』字。逢到自己又将重犯急躁的毛病时,他就往手心多看几眼,默默告诫自己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同时,在业余时间,他通过参加多种体育运动、郊游等,宣泄自己旺盛的精力。一段时间后,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他不用再在手心上写字了,因为自我克制已成为他的自主意识的一部分。亲人与同事们觉得他更通情达理、平易近人,他也有了心平气和的良好感觉。
可见,宁静方能致远。宁静的心境,足以使人把握更高远也更深刻的思想,使人从容处世。它并不仅是田园诗人与思想家的专利,而是成熟人生智慧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一次出游的途中,信步所至,走到大江前。此时,他没有匆忙去渡江,也没有匆匆走回归路,而是悠闲从容地坐在草地上,心情平淡地欣赏着天上的云起云落、云聚云散,品味着它们在时快时慢中变幻不定的图案。有了一种十分和谐宁静的心境,以至他吟出的诗中,出现了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极寓禅意的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平淡的诗句,却已活泼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韵律的和谐合拍。当诗人出神入化地静观云聚云散时,物我已融为一体。他因静坐而神飘云际,因静坐而适意,从而领受了坐行住卧皆禅的精髓,表明了对顺其自然的人生观的推崇。他的心智不再被生活表层的种种繁杂所迷惑,从而保持了心绪的协调与宁静,这就是所谓的禅。不难理解,历史上,诗人缘何王维以『诗佛』而名传于世。
在自我认识的方面,静观有助于把握自我的真实本性,有助于萌生人生的惭愧意识,从而驱除痴心妄想,完善人生,得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此种静观,最好在夜深人静时进行。
在个人心智的把握上,我们不少人都有过如此的经验或因外界嘈杂,或因内心烦躁,一些平日记忆好的内容,却怎么也不能回忆起来:境遇一变,或因外界清宁,或因内心宁静,过去时日所遗忘的内容,又涌上心头,恍在眼前。可见,人在或静或躁的内外环境中,也就顿然有了或明或昏的差异。
在认识社会与人物是非方面,以伊吕和夷齐为例,伊吕是指辅佐商汤攻灭夏桀的伊尹和辅佐周武王攻灭商纣的吕尚(姜太公),他们功勋盖世,并称为古代贤相,夷齐是指伯夷和叔齐这两兄弟,他们先是互相谦让君位,进而又都先后放弃了君位继承权,最后因不满周武王灭商建周,在道义的感召下,拒吃周粟,直至饿死。他们的高风亮节,一直被视为节义的典范。
在处世方面,经验丰富者往往教诲初涉人世者遇事要冷静处之,因为冷静能使人做出准确而又快捷的判断与反应,能挖掘个人心智的潜力。所以,是否冷静,是智慧与愚蠢的分水岭,这是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禅家所言:『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可见,在标有正负取向的人生坐标中,个人的一念之间,能促使人步入天堂,走向成功 一念之差,则能使人坠入地狱,备受煎熬与惩罚。
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进程,都免不了受这一念那一念的影响。而在面临大是大非问题的抉择时,或面临着人生转折取向时,这种影响甚为关键,乃至有着重大与深远的影响。
不是吗?即使是大至救人或杀人、拒贿或受贿,也都取决于一念之间。
曾经有一名叫信重的武士慕白隐禅师之名而来求教『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呢?』
白隐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提问,却反问他的职业。当听到他的回答后,白隐禅师以不屑的语气说道:『一武士?你是武士?哪家主人会请你当保镖?看你的面孔气色,活脱脱就是一个乞丐。哦,你还佩着一把剑,你的剑一定是钝到连我的脑袋也砍不了的!』武士都把荣誉与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受到了奚落而怒不可遏的信重,马上就伸手挥剑。此时,耳边传来了白隐禅师那毋庸置疑的声音:『地狱之门正在打开。』信重闻言,一怔之后,当即意识并信服了白隐禅师的言行高深。于是,他马上收剑并向白隐禅师鞠躬请罪。『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道。
在这一则著名的禅话中,白隐禅师通过设问,说明了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说明了人或因行善而升天堂,或因作恶而坠入地狱,只不过是受当事者的一个念头所支配的行为决定而已。于是,信重先是用他的拔剑之手,即将打开了地狱之门;再又通过他的收剑之手,继而打开了天堂之门。
其中的差距,仅仅是一念之间。某些人的一念差错,就足以将一生的努力与功绩丧失殆尽:某些人的终生谨慎,也难以掩盖在一件事上的过失。以致个人动错了一念,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会遭到非议。因此,防止动错一念,就如用来渡海游泳的浮囊一样,容不得哪怕是一个针头大小的隙缝漏洞。所以,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尘不染的纯洁,才能避开那种种类似神弓鬼箭式的神奇报应。
自然,一念又一念,不是绝对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问题在于:一念又一念,应该如何转变?向何处转变?不论是哪一个人,倘若他能把积累财富的迫切心思用来积累学问知识,能把追求功名的全部意念用来追求道义德行,能把爱护妻子儿女的深切感情用来挚爱父母长辈,能把保官保爵的计策用来保国保家,有了这种出此入彼的转念,虽说意念思虑仅有毫末之差,但已有了由凡入圣、由私至公、由平凡至高尚的转变,人品也就有了天地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