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狂妄言语说出来虽然『虎虎生威』,在某些时候更是显得『豪气』过人,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来反驳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老子也指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狂妄的话多说只有弊处而无益处,不如谨守中庸之道,量力而为。老子不愧是一位大师,他总是能在正中看出反,在反中看出正。

  偏偏一些人与此背道而驰,结果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平定南方以后,一出祁山的失败除了诸葛亮的自身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马谡的狂言妄语。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马谡的:

  诸葛亮正在营中为孟达事泄被杀而懊恼不已,忽有哨探报,司马懿派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

  诸葛亮闻报大惊:『今司马懿出关,不比曹真,他一定会去打街亭,断我咽喉之路。』他环视左右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参军马谡见丞相先是吃惊,便觉得好笑,谅那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便说:『末将愿往。』

  诸葛亮盯着他,不放心地说:『街亭把着要冲,地方虽小,干系却大。如街亭有失,我大军便完了。你虽深通谋略,无奈此地一无城池,二无险阻,把守极难呀!』

  『丞相勿虑,再难也得有人把守。末将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边南北征战,耳濡目染,难道还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你能对付得了他们?』

  马谡就不高兴了,丞相也太小瞧我了!他嘴一撇,轻蔑地说:『哼,休道他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的?若有差池,杀我全家好了。』

  在这次请命邀功的过程中,马谡有些过于狂妄了,可以说根本没有掂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之后的布阵失利,马谡虽然逃得性命,却为军法所不容,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实例同样能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的死因。在当时来说,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因此为自己有些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猖狂大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狂言妄语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同样能够让你吃尽苦头,故而老子教导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并不是教人闭口不言,而是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话说多了,漏洞就多,容易出毛病甚至引火烧身。不难理解,这是对说话『多』的人而言的,譬如滔滔不绝的醉鬼、妙语连珠眉飞色舞的政客。这类人因话多招致的所『失』往往惨重,譬如醉鬼丢了性命,政客落得革职除名,都是值得我们去吸取的教训。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初始交往的过程中谨慎自己的言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话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口气和态度,避免触及他人的利益,毕竟有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故事二:

  战国末年,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短暂内乱之后,嬴政亲政掌权,施展远交近攻之术,攻城掠地,扩大领土,大有并吞天下之势。这位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可就有一件,就是猜忌心太强,生怕手下大将带重兵外出后,干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来。

  这年,秦国准备攻打楚国。嬴政与手下将军讨论作战策略。当问及需多少人马出征时,大将李信年轻气盛,说派二十万人足可胜楚。嬴政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心想,自己国内可征集的总兵力不过七十万士卒,若王翦带走六十万,他一旦有不轨之心,自己如何收拾?但李信说二十万,那是肯定敌不过楚军的,于是他命李信带兵三十万去战楚军。

  楚军带兵人为项燕,一向足智多谋,两军交战不久,就把秦军打得大败。秦王嬴政无奈,只好请王翦挂帅出战。

  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出征,嬴政亲自送至灞上(今陕西临潼),牵着王翦的手说:『将军胜利归来,我将至此处迎接。』王翦躬身施礼道:『谢大王,出征前,在下有一事相求:请大王割地加封,荫我子孙。』嬴政一怔,心想,哪有出征前还没立功就要求封地的?但他到底是政治家,没露声色,笑了笑说:『将军得胜归来,荣华富贵少不了将军的,放心吧!』王翦却坚持立时就封。嬴政无奈,只好当时封他食邑百户。王翦这才领兵走了。大军一出秦境,王翦又派使者回去请求为自己儿子加爵位。两军交战前,王翦又派使者回去求封。直弄得副帅蒙武看不过去了,斥责道:『您这样做太过分了,也有失身份!』王翦叹了口气说:『咱们大王历来好猜忌,如今几乎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指挥了,他能放下心来吗?我一再求封,无非让大王觉得我顾怜后辈,不会有外心啊!』

  王翦出征在外仍不忘消除上级的猜忌而劳心竭虑,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一味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而造成自己发展的障碍,就得不偿失了。

  故事三:

  明朝初年,周玄素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成为御用画师。别人都羡慕得不得了,但周玄素并不高兴。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不定哪天自己不小心做得有一点不合君心,就会有杀身之祸,还会累及家人。所以,每当皇上命他作画时,他都是小心翼翼,千方百计迎合皇上的心意。即使是后妃王爷们召他作画,他也照样小心谨慎。

  这天,突然太监来传旨,说皇上雅兴大发,让周玄素前去作画。周玄素赶忙收拾好画笔、颜料,随太监来到大殿上。太祖朱元璋今日特别高兴,传旨下来,让周玄素在大殿壁上作一幅『天下江山图』,以供自己欣赏,且时时提醒不忘『天下江山』之志。

  周玄素一听,一下子惊在那里:千里江山,想要浓缩在丈余墙壁上,那谈何容易!要选取代表物吧,自己知道哪个合皇上心意呢?若其中一有差池,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周玄素灵机一动,想起朱元璋对绘画也略通一二,有时也喜欢涂鸦两笔,何不设计让他动手?想到这里,周玄素奉承道:『微臣才疏学浅,且未游遍天下九州,臣斗胆奏请皇上启动御笔,草建出此画规模,臣下再润色一二,恳请恩准。』

  这下正说到朱元璋心眼里,他在想这档子事时,心中就已有了『天下江山图』的蓝本。于是他亲自动笔,挥毫泼墨,不长时间便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然后,他丢下笔自鸣得意地站在那里,准备接受周玄素的奉承。周玄素不失时机地奉承道:『陛下真乃大手笔!这气势,这笔力,哪是凡人能作出的?』朱元璋得意地哈哈大笑,于是命周玄素润色。

  周玄素想:朱元璋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我若润色得好,他肯定不高兴;我若润色得不好,他当场就会治我的罪。于是他一语双关地说:『陛下的『天下江山』已定,臣下哪有再敢改动的道理!』他用这幅壁画来代指整个江山,为臣的有敢改变皇上『江山』的,岂不是造反割据吗?朱元璋也听出了他的双关语意,也想借他这句吉言,所以哈哈大笑了一阵就作罢,没让周玄素再加润色。

  周玄素靠自己的机智应对,终于躲过了这场暗伏的灾难,这也许就是明哲保身。

0.2085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