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假狗。刍狗虽为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礼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草了,或者用火焚烧,或者任人践踏。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把百姓当作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国泰民安。倘若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下场如同丧失灵魂的刍狗。

  万物虽然为天地所生,但是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在老子看来,『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籥,是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治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具体要求是『虚』和『守中』,反对『躁动』和『多言』。虚,贵在心意不动,目的在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虚并非形不动,而是反对躁动,躁动则『火』灭。

  多言,像鼓风的次数。『多言数穷』,是就鼓风的速度和风箱的效果而言,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守中』,就是说既要发挥风箱的作用,又要始终把握火候,当武则武,当文则文,『无过而无不及』,以『不屈』、『不出』、『不穷』为度。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要求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言妄动,炫耀自我威风,应始终把握法律这一火候,以至公之治实现至仁之德。

  本章是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而人人平等要靠完善的法律来体现。治理国家绝不能凭借统治者主观意愿去任意发挥,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只有用牢固的法治观念取代统治者的自我『有为』思想,社会才能持久稳定,国家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统治者的『不仁』之仁。

0.1241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