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生于公元599年,病卒于公元649年。他十八岁时随父亲李渊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炀帝;十九岁时,随父攻进隋朝首都长安,灭隋立唐。李渊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其兄李建被立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弑弟李元吉。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绝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迷蒙不知。所以只有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备作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甚或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五百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故事二:
曹操一向赏罚分明,从不任人唯亲。他在拟派前去外地管理军民的儿子时,表现了他的这一作风。他下令说:『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未不欲有所私。』
在这一命令里,曹操明确说明不仅对部下不讲私情,连自己的儿子也同样看待,并决定派不违背他命令的儿子前去三个地方任职,亲自把重任交给他们,体现了曹操『长大能善,必用之』的思想,这对儿子们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曹操对子女也不徇私情,这在曹丕当太子时的一些事情上就可以看清楚出来。曹丕当太子时,也想多搞些『外快』,但摄于曹操的严法,在宫中还不敢胡来,于是就想出一个向家叔曹洪借贷的主意。曹洪是曹操的从弟,自曹操举兵讨董卓,曹洪就将全部家兵千余人归曹操指挥,并一心一意地跟着干,并为曹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曹操眼里的一等大贤。曹洪不肯给曹丕面子,曹丕便恨上了他。后来曹丕当了皇帝还恨着这件事,总想报复一下。有一次,曹洪的舍客犯了法,曹丕立即株连上了曹洪,把曹洪关进监狱准备杀头,满朝文武出来求情曹丕也没松口。没有办法,曹丕的母亲卞太后出了面,她对曹丕的爱妻郭后说:『以曹洪今日哭,吾明日敕帝废后矣。』这就是威胁曹丕说:你今日将曹洪杀了,我明天便废掉你的媳妇。
想必郭后是吹了『枕边风』,又加上曹洪本人『泣涕屡请』,一个劲儿地给皇侄儿说好话,曹丕才给了曹洪一个『免官削爵』的处分。
古即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在管理中,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所有下属一视同仁,按原则办事,保证公平竞争,杜绝不良之风,方可成功。
故事三: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庄浪(今甘肃永登)都指挥佥事、土司鲁鉴曾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论功封赏,官至甘肃总兵。鲁鉴有个儿子叫鲁麟,自幼武艺高强,随父亲在军中征战驰骋,也立下过汗马功劳。鲁鉴死后,朝廷封鲁麟为甘肃副总兵。开始时,鲁麟很高兴。可是,鲁麟是一介武夫,听不得部下挑唆。部下有人说『将军如此大功,却只得副职』时,他便不满意起来,自己向朝廷请求加封为总兵。
但那时西陲边战已止,朝廷再也用不到彪悍之将了,又怕鲁麟拥兵自重,所以才只封他为副职。现在鲁麟一直请求,朝廷也不答复。怎么办?鲁麟找手下人商量。手下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叫作『明退暗进』,借口中有老幼需要照顾,请求去职还乡。
奏本传到京城,宪宗召集大臣们商量此事。有人议皇上答应他的要求,让他做总兵,但又怕他拥兵难制,于是有人出主意说将他另派个地方,明升暗降。这时,兵部尚书刘大夏启奏道:『鲁麟自恃有功,屡求加封,皇上若答应了他的要求,将来他欲壑难填,终究不是办法。据我所知,鲁麟暴虐无常,不会笼络部下,孤掌难鸣,是掀不起大风浪的。不如这样,皇上一边派人嘉奖他父亲的忠诚不贰,用大帽子稳住他,让他为了保全父亲的名节而不敢闹事;一边批准他的请求,让他回家顾养亲小。这样一来,叫他有苦说不出。』皇上依刘大夏之计而行,一边昭示鲁鉴的功劳和忠心,让天下人皆知,同时又批准鲁麟回家赡养老母和小孩的请求。
鲁麟接到嘉奖父亲效忠的诏令,心中扬扬得意:看朝廷这举动,总兵的官职是要到手了。但哪里会想到,接着而来的却是批准自己请求还乡的批复。这可把鲁麟一下子气得胡子飞起来,抽刀就要聚众起事。但转念一理,这样一闹,父亲的名声怎么办?再说,驻肃州的汉兵不少于自己的部众,是否可起事成功,也没有把握。思来想去,他也没有想出良策。他手下那班小人见朝廷不用他了,也疏远了他。鲁麟只好自认倒霉,闷闷不乐地回老家去了。最后郁闷而死于庄浪。鲁麟仗势要挟,最后得到了一张空头支票,他若不从,从道理上难以服人,最后又被剥夺了兵权,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