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便灵活地运用了老子的『故有无之相生也』这种思维模式而获得重用。

  这里以刘备三顾茅庐为例。

  刘备以皇叔之尊,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辞劳苦,前后三次上门拜访,以诚心感动诸葛亮,最后终于得见,他出山,拜为『军师』。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征战天下,出谋划策,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那么,诸葛亮明明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民之术、克敌制胜之法,为什么却要隐于田野呢?他正值壮年,天下时局又是治乱交替之时,群雄逐鹿之势,为什么他不谋求建功立业,空把满腹才华消磨在山林之间呢?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有很多有才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取这样一个隐居的状态,而不是贸然地就出来投弃明主的。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动跑出来投靠某一个有权势的人,是因为他不想只当一个职业谋士,他要做的是吕尚、管仲那样的丞辅将佐。而如果自动送上门去,主公不一定就会重视他,就能发现他的才能,也不太可能让他一来就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许反而会湮没在碌碌群儒之中。

  而当他的美名触动了某一个主公的神经,像刘备这样主动来拜访他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了。

  另外,让刘备三顾茅庐,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一下刘备对自己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说动刘备,让他自己的谋划一倾心。

  结果让诸葛亮很满意,刘备能三顾茅庐,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的迫切需求,肯定会重用这个得来不易的人才;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让刘备深深相信自己找对了人。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就是给刘备画出了一个未来国家的蓝图,其『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

  这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信口胡诌,而是来源于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生克关系和地理条件的深刻分析。当时的三大力量曹操、孙权、刘备,各占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劣势。

  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国险』也就是地利不如东吴,人和不如刘备;孙权占地利——有长江天险以为屏障,但天时不如曹操,人和不如刘备;刘备占人和——手下有关羽、张飞等大将,而且皇叔的身份也深得人心,但是天时不如曹操,地利不如孙权。

  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根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也就没有诸葛亮的出山。

  天时、地利、人和,各得其一则三国分立,三者齐聚则统一天下。那么曹、孙、刘三家谁能占尽三者?在诸葛亮看来,应当是刘备。以事物相联系、互相促生的关系来看,没有天时,可以等待;没有地利,可以争取,但人和通常不是靠等待和争取就能得到的。这关系到一个道德问题和人心向背问题,不是说有就有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对刘备还是信心十足的,并由此制定出逐鹿天下的大计。他建议刘备取西川以占利,其『阻』可比长江之险:『跨荆、益』以『待天下有变』,这个『变』指的就是等曹操灭汉称帝,倒行逆施,失民心,这样天时就会到了有皇叔身份的刘备这边。但这个分析可能曹操也考虑过,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的原因。因为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怕一旦失去了汉的装饰,就会丧失天时之利。

  故事二:

  老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其实在教导我们做人应该低调一些。俗话说,『打出头鸟』,只有低调一些,才能避免成为『枪口下』的那只『出头鸟』。

  《左传》记载,鲁国与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其实,孟之反不自,谦逊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还在于他不居功,以免引起其他将领和同僚的妒忌

  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高深的修养。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智慧,所以才能在乱世中自保。

  东汉开国大将冯异,跟随汉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不以功自居的故事更能释老子这一智慧。

  冯异原来是王莽的新朝官员,以郡掾的身份监理五个县,与父城长苗萌一同守城,与起义军作战。刘秀那时候是绿林军拥立的更始皇帝的部下,攻打父城,驻军在巾车乡。一次,冯异到所管辖的县里去,被刘秀的士兵抓住。

  冯异的堂兄正跟随着刘秀,于是把冯异推荐给刘秀。冯异说:『我一个人作用有限,不如让我回去拿五座城池来立功报答您。』刘秀说:『好的。』于是冯异回去劝说苗萌一同归降刘秀。

  刘秀向南回到宛城后,更始帝的其他将领前后共有十几个人带兵来攻打父城,冯异就是坚守不投降。后来更始帝派刘秀到洛阳担任司隶校尉,经过父城,冯异立即开门迎接。刘秀让冯异担任主簿的职务,跟着到洛阳去。

  刘秀的哥哥被更始帝杀了,刘秀表面上不敢显示出悲痛,一个人单独居住的时候则不吃肉、不喝酒,暗暗流泪,冯异经常劝解他。后来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开拓地盘,冯异劝刘秀趁机派人巡视郡县,平反冤狱,收揽民心,刘秀照做了。

  刘秀到河北的初期,因为王郎割据势力的猖獗,处境一度比较艰难。在饶阳无蒌亭,天气寒冷,人又疲劳,冯异献上豆粥,刘秀喝了饥寒俱解。渡过滹沱河,在南宫遇到大雨,刘秀在道路旁的农舍里避雨烤火,冯异又送上麦饭。后来刘秀消灭了王郎,封冯异为应侯。

  可是冯异却从来不居功、不骄傲。每到宿营地,许多将领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功劳时,冯异却常常一个人站在大树下不声不响,所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部下作战。

  后来冯异为刘秀建立了更大的功勋,打败赤眉军,平定关中地区,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有人上奏章说,冯异专制关中,威权重,百姓归心,称他『咸阳王』。刘秀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感到恐惧,上书罪。刘秀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见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后来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对其他大臣介绍他说:『这是我起兵时候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了关中。』又下诏说:『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说明刘秀一直记着他的情意。

  而冯异则一如既往地谦虚,不伐其功,他学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说道:『臣希望国家(指刘秀)不要忘河北的艰难,小臣我不敢忘记在巾车乡受的恩。』后来在平定西北时,冯异病死于军中。

  冯异从不以功自居,坚守旧有的正道,也是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无成』才能有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功劳』被别人传播出来是金子,被自己卖弄出来就成了黄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老子这一智慧——有了功劳要善于隐藏,不张扬不卖弄。唯有不居功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才更能突出自己的功劳,受到重用;相反,如果有功劳就自吹自擂,一方面显得自己素质低下,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成为公众眼中的『烦人』。

  故事三:

  春秋时期,雄心勃勃的楚人不甘心始终蜗居在南方做一辈子『荆蛮』,他们开始逐步向北推进,为称霸中原的梦想而努力。这时候,一个国家及时地出现在楚人面前,封了楚人北进的道路,挽救了衰弱的中原诸国,并在随后数百年内,屡次挫败楚人,成为楚国争霸中原的最大劲敌。这个国家,正是代表周王室正宗嫡系血亲国。有必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是有名的老好人,其人之忠厚善良,历史上怕是也找不出几个,他就是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之所以提到他,就是因为他的缘故,楚国才遭遇了争霸中原的第一场失败。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继齐桓公做一回中原诸国的老大。为混点名声,他首先出面摆平了齐国的内乱,帮助齐桓公之子夺回国君之位。随后他以中原诸国“盟主”的名义邀请各国国君来参加他主持的盟会。其他国家也就罢了,而楚成王可是个混世魔王,他可看不起宋襄公。他接信后大怒,决定好好修理一番宋襄公。等到会盟那天,楚成王直接带兵杀到会盟地点,将猝不及防的宋襄公抓了起来,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关了一年多放他回国。接着,楚国再次出兵伐宋,大败宋军,宋襄公运气也太不好,中箭伤重而死。

  平心而论,楚国在这件事上做的确太不厚道。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没跟楚国结下任何梁子,却被楚国这样一个大国偷袭暗算,最后稀里糊涂地丢掉了性命。当时的中原还是礼仪之邦,各国出兵是很讲究“师出有名”的,楚国这种欺侮弱小的恶劣行径,激起了中原诸小国的极大愤怒。虽然迫于楚国的威力,他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一旦有一个和楚国力量相当的国家为他们出头时,这种愤怒就会排山倒海般地爆发出来。使得楚人遭遇到他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惨重失败。城濮之战的结局,其实早在开战五年前就已经定下了。

  楚成王三十九年(公元前632年),决战终于爆发了。这年夏天,楚成王裹挟陈、蔡两小国一同出兵,围攻宋国都城,宋国向北方新兴的大国晋国求救。刚刚回国继位的晋文公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出兵跟楚国拼一把。接着,楚军也放弃了对宋国的围攻,主力北上迎击晋军,双方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遭遇,进行了一场决战。从总体实力上说,楚军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战争结果却出乎人们的预料,楚军遭遇一边倒式的惨败,军队死伤惨重。楚成王闻讯大怒,直接派人逼死了楚军主将子玉。骄傲的楚人第一次被人狠狠扇了一个耳光。

  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似乎楚军没有如此惨败的理由,因为这是一场典型的讲面子、讲义气的春秋贵族式战争,双方都是等对方在战场上摆好阵势后,才堂堂正正地开始进攻的。既没有偷袭,也没有埋伏,更谈不上什么断人粮草抄袭后路的阴谋诡计,拼的完全是军队的士气和实力。恰恰不幸的是,楚人遇上了士气空前高涨的晋军。其实正如前面所说的,楚军如此惨败,完全是因为中原人一次愤怒的进发。数百年来,楚人把临近的中原小国当成一盘菜,一直不断欺凌、侵扰、蚕食、吞灭他们,连忠厚老实的宋襄公也被楚人逼死。这种愤怒的情绪在中原人的心底不断发酵、膨胀,最后在战场上进发出来,给他们带来了一次重大的胜利。

  城濮之战对楚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楚国蓬勃北进的势头被有力地遏止了;同时,楚国也终于认识到,出来混没小弟还是不行,于是也开始改变对中原诸小国的策略,威压和拉拢并重,不再使他们都倒向晋国。自此,中原局势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0.1343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