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人,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凭感情、意气用事,这样的人才是具有道德的、远见卓识的人。
和『上德』相对的是『下德』,『下德』是没有体悟道的、来源于现象世界的意识、思想、观念,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不失德,意即固执己见,不能放下自我主观意识。
一个没有体悟大道的人,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意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德』之人遵循客观规律,依法治国,所以能够取得无所不为的业绩。『下德』之人强调有为,以智治国,是为了自我名利而为。『上仁』之人欲以仁恩天下,但是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上义』之人欲以义感天下,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为。『上礼』之人欲以礼安天下,结果得不到天下人的响应,反而被人们推翻其统治,抛弃其礼节。
统观『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只有『上德』是客观行为,其他都是主观行为。下德则包含仁、义、礼。一个不明道的统治者,总是以自我名利为中心,所以,他所推行的仁、义、礼,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在道、德、仁、义、礼这一组概念中,它们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即道包含德,德包含仁,仁包含义,义包含礼。道作为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真理。人们失去道则德不正,在德不正的情况下强调仁、义、礼,仁、义、礼必然向其反面转化。失去了道,人们就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沦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外在的名利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名利的诱惑下,人的虚伪性、欺骗性、阴险性自然逐渐形成。仁、义、礼的本质是美好的,它是道德的行为体现,是有道之士的自然流露。但是,历代无道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都会对其做出人为的规定性,使其成为麻醉人民的思想工具。尤其是礼,它是道的最末节,最注重表面现象,历代统治者尤其强调它的作用,结果使得人性中淳朴、诚信的美德日趋淡薄。纵观历史和当今世界,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在披着礼的外衣去干不可告人的勾当。这正是因为礼最重外饰的缘故。所以说,礼是忠信淡薄和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能够为人们的外观所意识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舍本质而重现象,是人类走向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具有天地之志的大丈夫,是不会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因为,想要实现天地之志,就必须证悟大道,配天地之德。所以,大丈夫抛开虚华的表面现象,修德悟道,去探求世界的内在本质。
本章是《德经》的首章,辩证地分析了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这里,老子没有否定德、仁、义、礼;相反,而是追求最纯真、最完美的德、仁、义、礼。德即自我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的正确意识(上德)只能靠识道来获得,来源于表面现象的意识(下德)是主观的、片面的。执着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真理永远无法获得。用德、仁、义、礼治国,就是崇尚人治,愚化人民,人类永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