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要做一个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然,位置的高下有时也是相对的。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

  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不同。关键是,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却仍然可以投注任何一个方向。

  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以我们为中心,或是离我们而去,或是冲我们而来,或是绕着我们旋转,或是对着我们静默。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都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侍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蹿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位置本身没有多少差别,但不同位置上的人在审视同一个物体时却往往会有不同的印象。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想去一个新的地方,生命大抵如此。正是因为太熟悉了,也便忽略了它的美。当我们到了对岸,才知道原来我们待着的地方,也是那样美丽。

  在演员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表演;在观众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欣赏。社会是个大舞台,而我们却总是分不清我们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欣赏。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要我们以观众的心态去表演,以演员的心态去欣赏;或许,这正好能够检验一个人随时调整与适应的能力。

  很多人士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只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想法,那么定位就很不准确,会有很大的盲目性。

  歌德一度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树立了当画家的错误志向,害得他浪费了十多年的光阴,为此他非常后悔。

  查理·卓别林刚刚参加拍电影的时候,导演让他模仿德国当时一名著名的喜剧演员,可他表演得一直都不出色。直到他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戏路,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喜剧大师。

  美国女影星霍利·亨特一度竭力避免被定位为短小精悍的女人,结果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幸亏经纪人的引导,她重新根据自己身材娇小、个性鲜明、演技极富弹性的特点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出演《钢琴课》等影片,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大奖。

  在欧文·柏林与乔治·葛希文两人相识的时候,柏林已是有名望的作曲家,而葛希文还仅是个每星期只能赚几十元钱的无名小卒。柏林非常欣赏葛希文的才华,愿付三倍的价钱聘请他为音乐助理,但同时又说: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否则你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假如你秉持本色努力奋斗下去,你会成为一个一流的葛希文。葛希文牢记柏林的忠告,努力奋斗,最终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遗传学家说: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决定,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不管怎么说,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的。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既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才能、素质、兴趣、环境、条件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

  胡适考取官费留学后,他的哥哥为他出国送行时说:贤弟,现在我们家道中落,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整门楣。你去学开矿或造铁路吧,这些学科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千万不要学没有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当时胡适回答哥哥:好的。开船后,胡适在船上想,自己对开矿没兴趣,对造铁路也不感兴趣,干脆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学有用的农学吧,也许这将来对国家社会有些贡献。于是他学了一年农学,虽然每门课成绩还不错,但他对这些没有兴趣,决定转系重新选课。这时他又犯难了,选课用什么做标准呢?听哥哥的话,看国家的需要,还是凭自己的爱好?最后他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文学和哲学。

  最终,胡适终于以文学和哲学成为大家。若当初他违心地听了哥哥的话,选择了当时容易找到工作的开矿和造铁路专业,也许胡适将终生默默无闻。

  胡适认为,选择科系时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但这几个标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标准并不重要。因此,在给人生定位的时候,便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

  胡适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一个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医界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他自己的损失。这真是一个妙喻。

  胡适成为文学和哲学大家,与他当初给自己定位不无关系。当他修正了人生定位时,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故事二:

  如果说影响人生成功最大的障碍是物质方面的客观因素,那么,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那些身处困境而大有作为的人就不会在历史中存在。细心体味就会发现,影响人生成功的最大障碍应该与老子说的不谋而合——自己。

  人生虽然面对着各种艰难困苦,然而这些困苦并不能使那些拥有坚强意志、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俯首称臣;相反,这些人利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物质甚至生理上的障碍,揭开了自己人生光辉的篇章。

  有一位老师,他带领的班级在学校所有的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有人向他取经,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两个大字:不能。然后问全班同学: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们马上高高兴兴地大声回答:把『不』字擦掉。

  是的,这就是答案了,擦掉字,不能就变成了。

  不仅是这些学生,即使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教导。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把字去掉,只要,这就是我们获胜的秘诀。如果不能这个词在心中扎根,最终你会发现,即使是你擅长的事业,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面对的东西有很多,烦恼、朋友、敌人……在对外界事物应对自如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对手——自己。于是有了这样一个难题:有人能轻易打败敌人,却不能战胜自己。

  有一位上大学的年轻人,有一天他忽然发现当时大学的教育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便马上向校长提出。他的意见没被接受,于是他决定自己办一所大学,自己当校长来消除这些弊端,让教育体制更适合学生们的发展。

  话说起来简单,然而办学校至少需要一百万美元。上哪儿去找这么多钱呢?等他毕业后去挣,那太遥远了。

  于是,这位年轻人每天都在寝室内冥思苦想如何能有一百万美元。同学们都认为他有神经病,做梦天上掉钱下来。但年轻人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可以筹到这笔钱。

  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电话到报社,说他准备筹备一个演讲会,题目叫如果我有一百万美元怎么办,想让报社给予支持。报社被这个异想天开、然而却创意独特的想法打动了,决定在报纸上给这位有创意的年轻人以支持。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演讲会如期举行了。他的这一演讲创意吸引了许多商界人士的参与。面对台下诸多成功人士,年轻人在台上全心全意、发自内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当演讲结束以后,一位叫菲利普·亚默的商人站了起来,说:年轻人,你讲得非常好。我决定给你一百万,就照你说的办。

  就这样,年轻人用这笔钱办了亚默理工学院,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备受人们爱戴的哲学家、教育家冈索勒斯。

  年轻时的冈索勒斯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讥讽、资金的缺乏而放弃自己的梦想;相反,他拥有了坚定的信念,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法,最终获得了人生的成功。可以说,这也是自胜者的成就。

  历史上自胜者的成功者比比皆是: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依然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武器装备不足,却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美国佬;新中国成立初期贫穷落后的中国,靠自己的努力依然爆破了蘑菇云……

  古人云:胜己者赢天下。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如此。好吃懒做的思想令人们眼高手低,意志薄弱的心理常常令人们浅尝辄止。如果人们能够体会到老子这一自胜者强的智慧,切实地战胜自己的懒惰、坚强自己的意志,那么任何人都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只能感受失败的苦果,同样能面露微笑地品味成功的甘甜了!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困难,感受到困难的威胁和压力。如果我们一味退缩,困难就会变大、再变大……直至我们主动放弃,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相反,如果我们充满了『赢』的力量,让成功的渴望战胜苦难的恐惧,困难就会越来越简单,简单得只要我们去做就能克服、就能成功!

0.0914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