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官职官衔
一、历朝官衔职称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称简“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葡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第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承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 下有中书付即、甲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待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干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二、明清两代官衔职称
(一)明代中央权力机构
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金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拖拉或者办事不力,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二)明代地方权力机构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薄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象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代废除。
(三)清代官职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文官:(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儒林郎。(七品)文林郎、征仕郎。(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九品)登佐郎。
武官:(一品)建威将军、振威将军。(二品)武显将军、武功将军。(三品)武义都尉、武寅都尉。(四品)昭武都尉、宜武都尉。(五品)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六品)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七品)武络骑尉、武络佐骑尉。(八品)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雅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十六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 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四)清代官衔品阶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部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案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侍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待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干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具教谕:(武)外府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属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没有,未入流。
注: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追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加衔后,有弹劾权。这些都是官衔而非实职。
(五)清代官员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1)顶戴(2)蟒袍,(3)补服,(4)腰带,(5)坐褥。各品官员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发下: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练雀。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
三、科举制度职称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暑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闹(闹,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闹。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
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是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
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样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江州义门陈氏创立的“东佳书院”为我国最早的私立书院。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二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详。”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