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河

  第一节 史志记载

  一、《全唐文》载:

  《东佳书堂记》(徐锴撰)见本篇第一章第二节

  二、《湘山野录》载:

  陈氏“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肄业于其家。”

  三、清康熙《庐山志》载:

  《御书楼记》(宋杨亿撰)见本篇第二章第二节

  四、清《同治九江府志、学校、书院》载:

  义门书院在河东以西,即宋崇宁间所迁儒学,旧址已为民居。明嘉靖十一年生员胡光时等呈当前复为学地。二十六年知县蔡元炜建中堂五间,东西号舍共十间,改立河东书院。峡江教谕黄应异记。清朝道光三年知县巴彦布重修,改名为敷阳书院。三十九年前坏。咸丰四年知县刘希洛议撤河东屋材改迁城内试院左侧。甫兴工旋遭匪扰,石木料无存。

  五、《中国书院辞典》载:

  “东佳书堂”辞条(李才栋撰)见本篇第一章第二节

  六、《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载:

  “建于唐代的书院,明确记载有讲学活动的已发现四所: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弟子弱冠,皆令就学。”(毛礼锐、沈灌群主编)

  七、《中国教育大系》(湖北教育出版社)载:

  东佳书院:唐陈衮建,当时建有书楼堂庭数十间,聚书楼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学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

  八、《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载

  在官学遭受毁坏,庠序失教的情况下,便有属于私家的乡里之学兴起。……江州陈氏五世同居,长幼七百口,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江南名士,皆肄业於其家。(见新旧《五代史》及《湘山野录》)这些都是乡里私学。(章柳泉编著)

  九、《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载

  义门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选自《私人创建的书院》一文,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

  十、《历史知识》一九八九年第四期载

  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於南唐昇元四年(940)建立的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创建前五十年,唐朝九江郡蒲塘场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堂”。(选自《早于“白鹿洞书馆”的“东佳书堂”一文》)

  十一、香港《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载

  “《南唐书》《先主书》:‘(昇元三年)江州陈氏,元和给事京之后,宗族七百口,建书楼於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从依焉。’”(选自《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之一文,严耕望撰)

  十二、《九江教育志》(中华书局出版)记载

  东佳书院(五大书院排第一)

  东佳书堂是我国教育史上全面具有书院基本特征的私办书院。

  我国这所最早的私立书院落的创始者…是我国唐代教育家陈崇。

  东佳书堂前后存在173年。

  德安义门陈氏已成为中国史上最巨大、最典型、最严密、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

  第二节 名人论述

  一、古代名人题赠

  题东佳书院

  杨亿(宋·制诰总裁)

  闻说东佳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阁,书籍胜西斋。

  俎豆儒风盛,埙篪乐韻谐。门庭双桂茂,编籍九流排。

  讲学褰纱幔,题诗挂粉牌。荀陈传旧族,遵夏结同侪。

  红实州生橘,清荫市种槐。夜蝉穿牖户,晴瀑挂岩崖。

  远客来千里,新恩出两阶。横经定有日,凭此寄幽怀。

  注:东阁,指山东衮州的孔府。西斋,指湖南长沙的岳鹿书院。粉牌,指当时别墅(寄咏舒)专门为游学东佳的高雅贤辈题赠诗词的牌子。晴瀑,指别墅前自紫崖涌出的泉水跌岩而泻的瀑布。(诗见光绪《江西通志》、《德安县志》,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寄居东佳书院

  宋琪(宋·右朴射)

  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

  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新册姓名高。

  谋孙有德荣非浴,待士无蔬众岂劳?

  我想东佳终未到,只因胜概属仙曹。

  (诗见光绪《江西通志》,同治《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赠东佳书院

  晏殊(宋·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西斋辉赫亘山隅,佳致清风世莫如。

  乡党名流依绛帐,烟罗幽景似仙居。

  趋庭子弟皆攀桂,弹侠宾朋遍食鱼。

  翰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贤儒。

  杯盘互敬先生馔,门巷偏多长者车。

  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屡见习三余。

  玳瑁珠履延髦士,缥帙牙签列赐书。

  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净漏蟾蜍。

  闲庭潇丽移泉水,华表峥嵘冠里闾。

  我恨羁游在台阁,不陪诸彦曳长裾。

  注:西斋,此指东佳书院,因其位於江州府西,时宴殊在江州任职。邹鲁,门巷偏多长者车,

  鲁邹的倒装句,指山东的邹县,孟子的故乡,一般泛指孔孟。门巷偏多长者车,见《唐书》(陈京传),“结纳豪杰,门多长者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典出三国时魏人董遇,他常告诫学生利用“三余”时间多读诗书。赐书:指宋太宗御赐东佳书院的一百零四卷,《义门陈氏宗谱》列有卷目。(诗见光绪《江西通志》,同治《九江府志》、《德安县志》)。

  咏东佳书院

  苏轼(宋·大学士)

  曾至东佳书院来,紫岩洞口荔枝阶。

  藏书楼阁萦泉水,洗砚池潭连石岩。

  寄咏舒中朝对奕,一字园内夜含杯。

  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

  注:紫岩,即紫岩山,东佳山之一崮,其石因嵌裂,常有泉涌,称紫岩泉。藏书楼,即寄咏舒。石岩,白石岩,东佳山之一崮。一字园,即寄咏舒旁的小花园,里面陈列一排盘景,石没于沙土,形成自然一字景。苏东坡临此,指为“一字园”,陈氏令人镌为石额,悬诸园门。明代,有僧人就废墟砖块瓦砾建小寺一座,继称“一字园”,其寺尚兴。

  愿与东佳为邻住

  钱若水(宋•江南东路转运使)

  居处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

  儿童已得诗书力,门巷遍多车马尘。

  楼上落霞沾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

  乡闾岂独民迁善?阶砌间闻犬亦训。

  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座药畦春。

  他年好卜为邻住,悔葺吾庐落英缤。

  注:犬亦训,《湘山野录》载:“江州陈氏……,畜犬百余只,一巨瓮共食,一犬不至,则群犬不食。”药畦,即“医俗园”,在东佳书院内,培植百味药卉。现存东佳书院故址的一块石碑,名曰“东佳手植古松碑”,碑文述及了医俗园。(诗见光绪《江西通志》,同治《九江府志》、《德安县志》。)

  二、中外学者的论述

  鼎峙江南的名书院

  东佳书堂亦名陈氏书堂,《陈氏书堂记》、《湘山野录》记载:为唐江州陈氏所建,有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学田二十顷,“延四方学者”、“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宋初,陈氏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杨亿称其为鼎峙江南的名书院。

  (《东佳书堂辞条》第四稿,李才栋撰)

  江南重点名牌书院

  北宋时期的著名书院,如德安陈氏的东佳书堂,从唐末开办,到仁宗时期家族分散时为止,江南名士皆肄业其家,是江南重点名牌书院。

  (《江西史稿》第381页,许怀林著)

  书院发展成型的教育

  “庐山之阳,有陈氏书堂。……合族同处,迨今千人。……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遂于居之左二十里……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

  这个故事使我们想起上面提到的田畴一家人。这种家族的教育一旦“延四方人士,肄业者多依焉,”那么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就开始发展了。

  五代和宋的私人教育便是书院发展成型的教育。

  (录自林庆彰《浩瀚的学海·书院教育成型》一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弘祺撰)。

  家族教育成功的典范

  东佳书院是陈姓家族教育的成功典范

  江州义门陈氏,这个有着赫赫声名的“耕读之家”,以农业作为家族的主要经济命脉,以维持一个家族的正常生存,但是,他们更重视一个“读”字,这是因为“古者,家有塾,乡有庠,州有序,国有学。” 

  江州义门陈氏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创办了东佳书院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家族书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家族学校。

  ——何光岳(中华源流史学者,国家级专家)

  我国书院史上最早的私办书院

  东佳书堂,座落在唐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之左十五里处的东佳庄(今江西省德安县付山下)。它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的私办书院,亦名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这座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学院完备体制书院的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人陈崇。

  ——孙家骅(江西省文物局局长)

  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原型

  基於这种思考,再深入一步探求中国古代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何处何由产生,可以得到一个假说,即中国古代具备学校性质的书院的一个原型,就在于江州陈氏宗族聚居的村落(今属德安县辖),它叫东佳书堂。事实上,在这个宗族聚居的村落里,后来建起了相当出色的书院。

  (日本学者平坂谦二,1993年在江西教育

  学院举办的《周敦颐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摘录)

  早在八十年代初,李才栋教授以“东佳书堂”的翔实史料,令人信服地证明,我国书院出现于唐代,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起始于北宋或五代的说法,以及私人大学教育最早起始于西方国家的误解。他的这个成果是书院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江西社会科学•江西古代书院研究述评》

  一文。1993年第11期第96页,王炯尧撰)

  

0.1598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