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赵南星祠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东关赵家街路南。南北长二十六点八米,宽八点四五米,有瓦房两排。北房为过厅门口一间,两侧耳室各一间;南房为布瓦硬上顶正殿。正殿与门楼高墙相连,中间成一小方院。院内植松柏,并置一圆形小花池。祠堂门前有一点五米高的围墙,装有铁栅栏门。
赵南星祠堂原称赵家宗祠,是明天启年间吏部尚书赵南星的宗祠,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元年,改平顶为布瓦硬山顶。民国十三年,省政府曾拨款重修。一九八二年,石家庄地区文物处拨款四千元资助修缮。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将北房过厅东侧耳室的砖墙及北房房顶全部更新。对南方即正殿硬损处进行补修,所有的门窑及房檐下的木板油漆刷新,使其修茸如初。
现存的赵南星祠堂是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前殿为正门过庭一间向后抱厦连左右耳房各一间后殿为正殿三间,前后殿由东西两侧高砌砖墙成院,属砖木结构的硬山瓦房顶建筑。前殿左右山墙垛上镶砌的神兽祥瑞图砖雕刀法流畅,形态生动是整个古建筑精华部分。
人物介绍
赵南星,字梦白,河北省高邑县东关村人,官司至吏部尚书。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不仅是一位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以廉明清正,刚直不阿誉满当朝,载入史册,久传不衰。
赵南星的时代,是明王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卒于天启七年(1550年—1627年),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个皇帝。赵南星自幼聪惠,九岁即有“神童”之称。十四岁食廪生,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初任河南汝宁推官,因为官廉明,升任户部主事。万历十年调任吏部考功主事,因看不惯朝臣结派营私,引疾归里,第—次被排挤出朝廷。—五八四年起任吏部文选员外郎。目睹社会弊端,疏陈时政“四大害”,触犯了权贵。皇帝不听忠言,赵南星见朝中正气不树,小人势众,又—次被排挤出朝廷,引疾归里。一五九二年,又起用为吏部考功郎中,协助尚书孙拢主计京官,赵南星不徇私情,不畏权贵,首先罢免了自己的姻亲王三余、孙拢的外甥吕胤昌等一批贪官污吏。但由于时政腐败谗臣当道,南星旋遭诬劾,被斥为民,在家闲居二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积极著书立说,课子授徒,海内名望愈高。当时与无锡的顾宪成、吉水邹元标,南北呼应,驰名天下,誉为“东林三君”。一六二一年,熹宗即位,数次下诏,七十岁的赵南星又一次被起用,擢工部右侍郎,不几个月提升为左都御史。天启三年,进吏部尚书,当时的官吏管理混乱,买官卖官成了公开的事,有些人甚至以权替别人要官,管考选官吏的文选郎不敢出京,一出京就有人在半路截,为人要官,不答应就要遭到攻击甚至辱骂,或被轰出境。就是公正的文选郎也没有办法,尚书也不过叹口气罢了。赵南星主持吏部以后,一切按章行事,谋官者送王府当差,说情者撤职。连朝廷权贵也不敢来走私。知县石三畏贪污了很多钱财,走私谋了一个御史,眼看要上任,被赵南星查出,送王府当差。在抵制不正之风的同时,还注意提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南京吏部主事程应祥,在任确山、光山知县很有清名,赵南星就把程应祥调到吏部,并委以重任。仅有几个月,就把一个乱糟糟的吏部治理的一派正气。后因得罪权阉魏忠贤,被放归。魏忠贤又进一步迫害,罗织罪名,戍代州,一六二七年卒于代州戍所,终年七十八岁。崇贞即位,诏复原官,赠太子太保溢忠毅。赵南星一生著述很多,流传于世的有十八部。
在封建社会里,赵南星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吏,他疾恶如仇,伸张正义,明辨是非,黑白分明。虽然他的是非观点与今天的不同,但是他的气节和作风以及敢于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高邑人骄傲,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他在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将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
文物保护
民国年间,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带兵经高邑,知道这里是东林三君之一赵南星的故里,便访见赵氏族人赵云章,赠拨银两,重印了南星著述,修整了祠堂。
1947年春,陈毅元帅去阜平参加中央会议过高邑,将祠堂存藏的铁如意带去交给董必武,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曾任河北省代省长刘秉彦、原河北副省长顾二熊先后来到高邑参观南星祠堂,均作了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指示。
各级有关部门都很关心赵南星祠堂的保护管理工作,且从实抓起。1982年,石家庄的区文化局拨专款维修,破堪久年的祠堂又呈原貌。
1993年,高邑县人民政府提出扩建赵南星纪念馆的意见,县委书记、县长王三堂作了此举甚好,应力促的指示,责成副县长尚增伟总指挥。向省文物局申请专款十万元,同时捐款四万余元,向南向西拆迁十八户,征地九亩余,打好了扩建赵南星纪念馆的基础。所说的扩建赵南星纪念馆,其实是高邑的县博物馆,因为赵南星文化具有本县的地域性文化的特点 ,所以就用了赵南星的名字做纪念馆的名字。
中共高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弘扬工作。2007年,由县委书记崔欣元、县长王雁南、县人大主任李连平、县政协主席陈金锁亲自主持召开了有特约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省文物局副局长张立芳、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和副局长张献中等出席的赵南星祠堂维修工程研讨会,肯定了赵南星祠堂的文物价值,确定了科学管理保护的方案,即由省、市拨来修缮专款三十万元,遂于2008年5月将其修葺如故。
自2009年以来,为更好的发掘利用历史文化让文物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前任局长李二刚和现任文广新局局长胡志乔皆看准文物所具有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拿主意,定方案,丰富充实赵南星的展示内容,从图文到实物均做了科学的整理和编制,还将全国著名学者,原全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给题字的匾额悬挂正门,使之形成了有益传统教育的文化景点。
大王庙位于陕西省阳泉市盂县城关镇西关村,香河北岸。祭祀“翊化神”,又称“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庙古称藏山庙,赵文子行祠,纪念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赵文子即赵武,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救助的那位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盂县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盂县地面上还保存九座祭祀赵武的庙宇,这山西省阳曲县大王庙里的人们依然像古人一样将赵武称为“大王”,将赵武庙称作“大王庙”。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才具有今天所见的规模,这些碑记对研究大王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概况
庙宇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其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仪门、碑房、戏台、钟楼、鼓楼、正殿和后殿。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不设廊室、配殿等附属建筑,视野广阔,气势雄伟。山门面宽三间,通体面宽9.2米,进深4.5米,檐高6.1米,单檐硬山顶五顶双层结构。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上饰有石栏。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演出时架木板则成为一平整的台面,可以有良好的视野;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共有十二根木柱支撑。
正殿为大王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平面布置几成方形,殿身四周围有回廊,大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大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
结合,以增加稳定性。柱础石雕,刻攻精细,细节之处,亦处理周到,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技巧。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在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无一明柱,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
后殿的结构与正殿基本一致,共有三间,面宽十米,屋顶为悬山顶,七檩四椽,用材粗大,结构别致。整个殿宇风格保留着明显的辽代风格,尤其体现在殿墙上圆形窗等细节之处。大殿屋顶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虽然采用了比较粗大的木梁,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这种做法在我国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正殿前有古槐两株,相传为唐代所植,枝叶繁茂、树冠高大、虬枝错结。正殿东侧的碑房中保存着历代建造的碑碣十六通,笔工遒劲,字迹清晰,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立,原藏于孔庙,孔庙被拆后,移至大王庙,碑身断裂。碑高1.24米,宽1.02米,厚0.2米,碑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图文并貌,左侧为图,右侧为文,标题为篆文“宣圣衮公小景”。文记孔庙建于唐天宝十一载(767年),图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着其弟子颜回,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百年风韵犹在,碑中画像系临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真迹,书法系临摹自颜真卿正书体,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学家程灏写就。由陈继临摹刻于石,并饰以云纹图案。除此之外,大王庙还珍藏有西寺古钟、千佛寺摩崖造像等珍贵的文物。
大王庙是中国金代建筑的典范,它留给后人的除了在建筑方面的价值和历史文物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赵文子千秋功烈的传说,与藏山一起成为盂县文化的代表。
建筑风格
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整座殿宇富丽堂皇,煞是壮观。惜今堂内之彩塑和壁画已全部毁损无存了。 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是大王庙后殿。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共三间,座北面南,其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尾高6米,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大王庙原建有碑房三间,是盂县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真所谓刻石荟萃,古碣如林,且造型美丽,文图并茂,笔工遒劲,字迹清楚,今碑房已毁,部分碑刻亦遭损坏。庙前有古槐两株,树冠高大,腰围达7.5米,枝干盘虬,古朴苍然,传系庙宇初建时所植,迄今已有千岁高龄了。
人物
赵武(?—公元前541年) 即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年),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