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11历史者何?赓续人类之生活,以求历史之资鉴。上古无文字,结绳以志之。自有文字来,便以字代之,故历史为人类共同生活之必要。木有本,水有源,人类则应知祖先之创业艰难,故慎终追远,孔子美之为民德,有深意也。江泽民同志1991年3月9日,致信李铁映、何东昌同志:“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国者,人之积也。国情,即民情。大则国情,小则乡土民情,家族便是其中之一员。家族教育,必须要记载,方能知其源本。源之深者,流必长;叶之沃者,光必华;本之厚者,枝必茂。此族谱之应修也。我族自湖北迁蜀后,族谱虽经修纂,有的保管不善,亦已失传;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火。如不重新加以修纂,则前人创业之辛苦、披荆斩棘、栉雨沐风、改造自然之丰功伟绩,无传也。11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3][2]
源于胡母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源于姬姓:《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公元前763年,郑国恃强攻入胡国。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源于归姓,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归胡国外,大部分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
0.203777s